我们需要“美的眼睛”

2018-04-03 11:15:45
复旦教育论坛 2018年2期
关键词:清华园墨菲清华

庆 年

三月初,已是早春时节。清华园晨风依旧丝丝寒意。从甲所出来,绕过工字厅,后面就是水木清华。池水成冰,轻波正凝。枯荷根短,参差不齐。汉白玉朱自清先生坐像,与亭台相对,楹联匾额,典雅娟秀。穿过熙春路,便是近春园。湖水半冻,岸树唯枝,鹊巢在杪,鸟语高声。朝阳初升,蓝天霞飞,石桥拱明,亭阁松青。好一幅近春曦照图。绕园一周,再穿熙春路,循小径,至大草坪。这里则别是一番天地。科学馆、清华学堂、大礼堂、图书馆,错落有致,相围成庭。北美风格,端庄厚重,精致典雅,开阔静穆。与前游之园左右相望,对映成趣。中西双璧,相嵌无痕。每至清华园,只要时间允许,必定流连其中。因为清华的建筑精华尽在于此。

是日中午,数友相邀,会前闲步。行至主楼广场,两旁学院楼群鳞次栉比,构造各具几何形状。徜徉其中,似曾相识,却又不辨所自。恰到建筑馆前,仰观宏构造型,与友议论,传统乎、现代乎?中式乎、西式乎?不禁想到,清华建筑系,曾为国内翘楚,若梁思成公再起,会有此构么?这一区域,其实也不是第一次来,然而离去之后,这些建筑群在记忆中很快就会模糊。说起清华园,立马能想起的,仍旧是工字厅、水木清华、近春园,是清华学堂、大礼堂、图书馆。有这种印象的好像并非笔者一人,同行诸友亦言有同感。

何故如此?建筑是一种符号,符号的底面是理念、是文化。有文化蕴含的建筑,才有个性风格,独具特色。有特色的建筑,方可视为艺术,才会印进人们的脑海。据说,清华大学早期建筑分为三个阶段建造,最早是中国传统建筑,中段为西洋古典式,后期为近代折衷式。美国建筑设计师亨利·墨菲是奠定清华早期建筑风格的主谋,这位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的建筑师把美国校园建筑样式带到了中国,但他很快意识到中国传统建筑元素的文化价值。亨利·墨菲和他的学生先后为清华以及数所中国教会大学设计校园或主要建筑,无不体现吸收中国元素的匠心。他也因此成为当时中国建筑古典复兴思潮的代表性人物。近一个世纪过去了,那些校园或建筑的独特魅力仍然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近二十年来,我国大学校园建设日新月异,校园和建筑营造的功能性、实用性达到一流水准的应当不会少,但是单就造型设计而言,给笔者留下深刻印象的没有多少。若用建筑艺术的标准来观察,那则是少而又少。很多学校建筑非常“现代”,非常“洋气”,但是却没有什么“味道”,缺乏独特的气质。原因就在于少有理念的指引,少有传统的继承和文化的考量,个性和特色不彰。甚至有个别高校领导人,求助风水先生来进行校园营造。哪怕在一些有历史、有传统的优秀大学,接续前贤,贯通血脉,运用本土元素和文化元素,营造有内蕴的校园和建筑,也成为问题。

这种现象或许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在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大学追求一流,追求中国特色。然而,怎样才叫一流,怎样才是中国特色,可能还没有想得十分清楚。事实上,在一些排行榜里,有些大学已经世界一流了,有些大学已经亚洲一流了,有些大学已经国内一流了。但是,那些大学里的人们,未必就感觉到是一流了。内涵底蕴这种东西,是文化的现实存在,无法量化测定,可人们能够实实在在地感知到。就像建筑的“味道”,可以诉诸人们的感官,沁入我们的心灵。营造有“味道”的校园和建筑,需要亨利·墨菲、梁思成们“美的眼睛”。建设中国特色的一流大学,也需要有蔡元培们“美的眼睛”。

猜你喜欢
清华园墨菲清华
你找的是哪个墨菲
黎笑:用创新引领增长,用专注稳步前行
中国食品(2022年16期)2022-08-25 08:49:48
钱钟书清华园养猫
清华十《四时》中一种特殊写法的“中”字
保持心态,踏实学习,轻松迈入清华园——2021年河南省高考理科考得比较好的同学谈高中学习心得
保持心态,踏实学习,轻松迈入清华园
哪个墨菲
清华简第八册《心是谓中》补说
骑行上清华
从清华园走出的教育新产业——习冠创业导航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