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廉政文化涵养良好党风探析

2018-04-03 09:20:15钱容德
关键词:上海古籍出版社

钱容德

宁夏大学,宁夏 银川 750021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①2016年1月18日,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会上的讲话中提出:“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人民提供丰润的道德滋养,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水平”。②传统廉政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组成部分之一,源远流长,内涵丰富。传统廉政文化在立身、用权、从政等方面形成了一整套知识体系。这套体系贯穿了从人格的养成,到从政为国。继承和汲取优秀廉政文化,对于形成良好党风、政风,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一、传统廉政文化的价值内涵

(一)立身之本:严以修身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修身,认为修身是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如《大学》中讲:“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③《大学》比较系统地论述了修身文化,其开篇就谈到了修身的目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④修身的最高境界是至善至美。达到这一境界就可以治国、平天下,这就是传统知识分子追求的“内圣外王”之道。“内圣”既包括个人之修身,也指社会精英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天下,提倡礼义道德,推行仁政,促进大众内圣化,实现“人皆可以为尧舜”的理想。“外王”指建功立业,构建理想的社会模式。高尚的品格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不断修为的结果,扬雄提出:“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⑤荀子说:“尧禹者,非生而具者也,夫起于变故,成乎修为,待尽而后备者也。”⑥即尧、禹这样的圣王的高尚品格,也并非天生,而是他们通过修身改变原有的本性,成就完备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大学》讲:“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⑦可见,修身要通过学习、立志、正心来获得。

一是学习。孔子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人的本性天生相近,差别在于后天的习得。即人性的善恶形成于后天,是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以及个人自身修养的综合结果。修身在于不断地学习,但是学习目的不同,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⑧即学习目的有两种:为己和为人。“为己”就是充实和提高自己,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学以致用,不图虚名;“为人”就是不求实学,贪图虚名,炫耀于人。很显然,孔子赞成追求真才实学,反对贪慕虚名。孟子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⑨孟子说的“自得”,就是自觉提升学问道德,注重自我人格的培养。对于统治者或领导者来说,修身的重要目的是“为政以德”,达到“天下归仁”,如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⑩孟子也说:“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⑪

二是立志。学习是“知”的过程,要实现从“知”到“行”的转变,取得一定的成果,还要有坚强的意志。“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诚意”即“立志”,朱熹释为“立志以定其本”,立志“非正为读书说,一切之事皆要立志。”⑫有志者事竟成。孟子认为,人生的修养要“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弗能夺也。”⑬“大”就是大志向、大理想,人只有具有远大的志向,才会有不竭的动力,才能抵御诱惑、经受考验。“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⑭千百年来,这种至大至刚的精神力量,一直激励着仁人志士不畏艰险,为追求道义勇往直前。

三是正心。“立德之本,莫尚乎正心。”⑮“正心”是立德的关键。“正心”就是要端正心态,心无旁骛,排除外界干扰和不良情绪的影响,时常保持一种中正平和、不偏不倚的心理状态。人为什么要正心呢?就是因为人有七情六欲,左右自己言行,影响自己思想。《大学》解释道:“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⑯“正心”可以有效调节不良情绪,以修养品性。“正心”需要外部的积极引导,优良环境的有益熏陶,即“见贤思齐”。但更重要的是内修于心,即“见不贤而内自省”,经常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思想,“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⑰孟子提出:“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⑱自己的行为如果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就应该反省自己,只要做到没有过失和差错,社会就会减少邪恶,天下的人就都会归顺。

(二)用权之道:廉洁奉公

“廉洁”一词出现在《楚辞》中:“朕幼清以廉洁兮”,⑲东汉王逸解释为“不求曰清,不受曰廉,不污曰洁”。⑳“奉公”一词出现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赵国税官赵奢到平原君赵胜家收租税,其家人不肯交,赵奢便依法处死平原君家中的管事。平原君十分恼怒,欲杀赵奢,赵奢便说:“以君之贵,奉公如法则上下平,上下平则国强,国强则赵固。”㉑平原君认为赵奢很贤明,便推荐给赵王。“廉洁奉公”指的是清廉朴素、不受不贪、不徇私情、秉公办事的思想和行为。

“廉”是从政的基本要求。《晏子春秋》提出:“廉者政之本也”。㉒《礼记·哀公问》中孔子说:“政者,正也。君为正,则百姓从政矣。君之所为,百姓之所从也。君所不为,百姓何从?”㉓从政者肩负着治国理政、造福于民的重任,只有坚持公正公道,去除私心,不贪不占,才能使政治清明,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否则会危及到政权巩固和国家稳定。

传统廉政文化中许多有价值的思想主张受到了众多思想家的推崇。以孔子、孟子为代表人物的儒家学派多次谈到为政的问题,他们提出的“仁政”学说以及“为政以德”的观点,都包含“廉”是官德的基本底线。法家的主要代表管子把“廉”作为支撑国家的基石之一,他提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㉔“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灭不可复错也。”㉕管子把廉政提升到国家危亡的战略高度来看待。墨子认为,君子之道有“四行”:廉、义、爱、哀。“贫则见廉,富则见义,生则见爱,死则见哀”,㉖君子越是在贫困的时候越能够展现廉洁的品质。而社会出现的“淫暴寇,乱盗贼”现象,原因在于一些贪官污吏“厚敛于百姓,暴夺民衣食之财。”㉗墨子主张“吏不治则乱”,㉘通过整顿吏治实现廉政,从根本上正本清源。道家代表人物庄子认为:“人犯其难,我享其利,非廉也。”㉙即“廉”就是自己获利不能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社会出现混乱纷争的局面,原因在于一些人的贪得无厌,“不足故求之,争四处而不自以为贪;有余故辞之,弃天下而不自以为廉。”㉚如何才能做到“廉”呢?道家主张节制欲望,抵御诱惑。老子提出:“罪莫大于贪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㉛“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㉜

除了在理论上论证“廉政”文化之外,传统社会还从制度方面构建廉政文化,包括树立典型的廉政人物、构建廉政制度等。首先,传统社会涌现出了包拯、海瑞、于成龙等一大批清官廉吏。他们的清廉自守、勤政为国、励精图治被历代人们所称颂,成为世代为官者的榜样。因为他们的高风亮节,使得社会普遍形成廉洁光荣、腐败可耻的价值评判与社会氛围。中国古代社会,在选任和考核官员时,“廉洁”成为重要标准。《周礼》中记载了官员廉洁考核的六项标准:“以听官府之六计,弊群吏之治: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辨”。㉝“举孝廉”在汉代最为普遍,即高级官员把一些品德高尚、才干出众的平民或下级官员推荐给朝廷。隋唐以后,逐渐实行科举制,在社会中建立了公平的竞争机制,促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在法律制度上,一方面,历朝历代非常重视运用法律来规范官员行为。另一方面,历朝统治者都建立了严密的监察制度,监督官吏行为,防止他们贪赃枉法。

(三)从政之要:民为邦本

传统民本思想蕴含着爱民、亲民、利民、富民等一系列思想。传统民本思想起源于商周时期,在春秋战国时期达到成熟。在传统社会中,民本思想对于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国家治理发挥着极大的积极作用。

民本思想产生于氏族社会向等级社会过渡时期。《韩非子·五蠹篇》记载:“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民食果蓏蜯蛤,腥臊恶臭而伤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㉞这大致反映出在远古社会,生产力低下,劳动产品不充足,人类在部落首领的带动下,共同劳动,共同生活。《礼记·礼运》提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㉟这体现出先民们追求与向往的大同理想社会。以上这些记载和论述成为古代民本思想的渊源。

春秋战国时期,王室衰落,天下大乱,统治者和思想家们逐渐认识到民众的重要地位,认识到政治兴亡的根本在于民心向背。在这一时期是民本思想的形成和成熟时期。孔子较早提出“仁政”的思想,他认为统治者应采取宽厚待民,施以恩惠,有利于争取民心的政治方略。孟子进一步完善了“仁政”思想,提出“民贵君轻”的主张,《孟子·尽心下》中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㊱孟子看到了“民心”在政治兴亡中的作用。《孟子·离娄上》中说:“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㊲荀子提出“民水君舟”说,《荀子·王制》提出:“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此之谓也。故君人者,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矣。”㊳荀子把君民关系比喻成舟水关系,成为王朝兴亡的至理名言。

到汉唐以后,“民水君舟”说得以完善,并切实落实到执政实践中。汉代思想家贾谊总结了秦亡教训,指出民众是社稷的根本,是王朝命运的决定力量。他在《新书·大政上》中提出:“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故国以民为安危,君以民为威侮,吏以民为贵贱,此之谓民无不为本也。”㊴他警告统治者:“故夫民者,至贱而不可简也,至愚而不可欺也。故自古至于今,与民为仇者,有迟有速,而民必胜之。”㊵唐太宗李世民鉴于隋朝灭亡的教训,把“民水君舟”当作自己的座右铭,并把它运用在治国理政中,开创了“贞观之治”。在政治思想史上,“民水君舟”说比“民贵君轻”说更进了一步。“民贵君轻”说关注更多的是民生问题,“民水君舟”说阐释的是人民在国家中的地位和历史作用,君主应敬畏民众,顺应民心。明清时期,传统民本思想达到顶峰。由于专制皇权的腐败和衰落,思想家们开始反思君主专制的弊端,甚至批判专制主义,这一时期的民本思想中蕴藏着鲜明的民主因素。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提出了“是以言莅事,而事权不在于郡县,言兴利而利权不在于郡县,言治兵而兵权不在于郡县,尚何以复论其富国裕民之道哉!”㊶他主张通过分权来限制君主专制。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他认为:“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㊷“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㊸

二、传统廉政文化涵养良好党风的路径

传统廉政文化给今天的党风建设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借鉴。党风正不正关键看干部,领导干部的作风对社风、民风具有示范效应。风成于上,俗形于下。领导干部的作风,历来都是社会行为规范的风向标。党风正,则民风正,事业兴;党风邪,则民心散,事业垮。

(一)加强党性修养,养成良好作风

首先,坚定理想信念,补足精神营养。对于共产党员而言,理想信念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是党员行为和行动的指南针和启明星。理想信念决定着一个人对是非曲直的判断,对名利权力的态度。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包括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这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也是党员安身立命的根本所在。理想信念始终是党员干部站稳政治立场、抵制各种诱惑的决定因素。对于党员而言,只有坚定理想信念,才能站稳政治立场,做到不糊涂,不摇摆;才会时刻谨记公仆的身份,恪守为人民服务的天职,真正做到实事求是、洁身自好、慎微慎独、自觉自律。那种放弃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信仰,把升官发财作为最大追求,信奉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党员干部,必然会走向党和人民的对立面。

其次,重视理论学习,提高理论素养。孔子说:“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㊹孔子指出了不学习的种种危害。古人尚且如此,今人更应加强学习。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注重学习的党,我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一贯重视向历史学习、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通过学习来不断探索和把握共产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关于怎样学和学什么,我党提出了明确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内容。毛泽东强调,学习要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做到调查和研究相结合,历史和现实相结合,有的放矢,实事求是。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初期,谈到共产党人学习什么时指出:“根本的是要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要努力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则同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㊺新的历史时期,根据新的时代要求,我党提出了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号召党员干部“重点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学习党的历史,同时广泛学习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社会和国际等各方面知识”。㊻在学习知识时,要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当今世界已步入信息化和全球化时代,信息瞬息万变,知识日新月异,党员干部如果不注意学习,必然落后于普通群众,落后于时代。自觉地、不断地进行理论学习,是党员干部提升理论素养的主要途径。通过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经过思考和感悟将其内化为一种自身的素养。在工作实践中,运用理论明辨事物,分析问题和做出正确决策。把理论武器化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巨大动力,进而在实践中把理论的发展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二)秉公用权,廉洁从政

权力乃天下之公器。从政者手握公器要有如履薄冰、战战兢兢之感,要敬畏权力,慎用权力。权力非一人之权力,是天下人之权力。“公权为民,一丝一毫都不能私用”。权力姓公不姓私,绝非为所欲为的私器,领导干部在思想上要树立“权为民所赋”的理念。

首先,构建廉政文化体系。一是增强廉政意识。文化具有思想性、传承性、实践性等显著特点。借鉴传统廉政文化,发挥廉政文化的思想引导作用,让广大党员干部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和熏陶,逐渐形成良好的党风。要弘扬秉公用权、廉洁从政的价值理念。秉公用权、廉洁从政是我党对领导干部的一贯要求,教育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二是强化宗旨意识。腐败现象的出现,除了与外部诱惑相关之外,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自身的思想意识防线失守,公仆意识淡化,诚信缺失。因此,要坚持廉洁从政,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要不断强化宗旨意识,始终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重,做到权为民用、情为民系、利为民谋。三是强化自律意识,坚守道德防线。四是强化奉献意识,吃苦在先,享受在后。

其次,严守党章党规党纪。党章是管党治党的总章程,是每位党员必须遵循的根本行为规范,是党内的根本大法;党规党纪为全体党员树立起道德高标准,也为党员干部明确底线,划出红线。维护党章的尊严,完善党规党纪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重要保障。一些党员干部执法不严且纪律松弛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党的纪律法规意识,法纪观念淡薄。组织党员认真学习党章和党纪国法是非常必要的,党员干部必须用党章党规党纪严格约束自己的行为,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这样才能激发起全体党员维护和遵守廉政法规的自觉性,才能有效抵制歪风邪气。

(三)以人为本,为民谋利

《尚书》:“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传统民本思想闪烁着朴素的为民惠民思想,为中国共产党执政提供思想借鉴。

首先,要牢固树立群众观,强化宗旨意识。领导干部作为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中坚和骨干,只有树立牢固的群众观,坚定不移地走群众路线,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爱戴和支持,从而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党员领导干部只有切实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组织和带领群众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中去,才能厚植党的执政土壤。一些党员领导干部没有处理好党群干群关系,主要原因在于未能恪守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未能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他们在思想上忽视群众,在行动上远离群众,在感情上背叛群众。历史告诉我们:“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远离和背叛人民群众,必然被人民群众所抛弃和唾骂。党员干部要把为群众谋取福祉作为转变工作作风的根本,倾听民声,体察民情,了解民意,尽心竭力地为群众解决衣食住行等实际问题,真正使人民群众共享社会主义发展成果。

其次,要为民谋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都有追逐利益的权利,党员干部作为普通人,也同样有合理的利益诉求。这不仅不会降低党和政府的威信,反而会拉近党群关系,使人们感受到党和政府更加真实和务实,更有利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但部分党员干部有与民争利的表现。这就需要认识到,党员干部的利益和群众的利益具有统一性。一方面,如果把党员干部的利益和群众的利益对立起来,就会威胁到党的执政基础,党就有可能丧失自己存在和发展的群众基础。另一方面,人民群众如果失去党的领导,人民的权利就得不到保障。就这两方面而言,党和人民的利益在本质上是相互联系、休戚与共的。对此,一要做好利益的统筹兼顾,充分发挥利益整合功能,调整利益分配关系。党员干部善于找准大多数人的共同利益与不同阶层具体利益的结合点,注意研究人民群众利益需求变化发展的规律,把不同意见整合为公共政策,通过利益整合,使各个利益主体公正合理地分享社会利益。二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重心。党员领导干部只有围绕人民群众关注的重点难点问题做工作,履职负责,把人民群众的愿望和需求作为制定政策和开展工作的根本依据,才能有效地解决好维护好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利益问题。

注释:

①习近平.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10-15(2).

②习近平.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3-15(2).

③杨天宇.礼记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801.

④杨天宇.礼记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800.

⑤蔡元培.中国伦理学史[M].武汉:崇文书局,2015:88.

⑥张觉.荀子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55.

⑦杨天宇.礼记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800.

⑧金良年.论语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171.

⑨金良年.孟子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174.

⑩金良年.论语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148.

⑪金良年.孟子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310.

⑫朱熹.朱子语类·卷十八[M].北京:中华书局,1986:403.

⑬金良年.孟子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246.

⑭张双棣等.吕氏春秋译注[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328.

⑮魏徵.群书治要选注[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6:388.

⑯杨天宇.礼记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804.

⑰金良年.论语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3.

⑱金良年.孟子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150.

⑲洪兴祖.楚辞章句补注[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195.

⑳洪兴祖.楚辞章句补注[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195.

㉑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99:1909.

㉒廖明春校点.晏子春秋[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72.

㉓杨天宇.礼记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657.

㉔欧阳修.新五代史[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347.

㉕管仲.管子[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20.

㉖朱越利校点.墨子[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2.

㉗朱越利校点.墨子[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7.

㉘朱越利校点.墨子[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78.

㉙方勇译注.庄子[M].北京:中华书局,2010:500.

㉚方勇译注.庄子[M].北京:中华书局,2010:522

㉛老子.道德经[M].北京:华侨出版社,2014:170.

㉜老子.道德经[M].北京:华侨出版社,2014:164.

㉝崔高维校点.周礼·仪礼[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5.

㉞韩非.韩非子[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177.

㉟杨天宇.礼记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265

㊱金良年.孟子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300.

㊲金良年.孟子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154.

㊳张觉.荀子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148.

㊴贾谊.新书[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64.

㊵贾谊.新书[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65.

㊶顾炎武.日知录[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97:455.

㊷黄宗羲.明夷待访录[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15.

㊸姜昱子.近代中国人权哲学思想的发展历程[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5:9.

㊹金良年.论语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210.

㊺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53.

㊻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J].党建研究,2009(11).

[1]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学习出版社,2016.

[2]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M].新星出版社,2005.

[3] 宋敏娟.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廉政之道及其当代启示[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5(1).

[4] 成云雷.中国传统廉政文化解读[J].廉政文化研究,2012(6).

[5] 袁北星,问青松.论中国传统廉政思想文化的基本内涵和主要特征[J].江汉论坛,2012(12).

[6] 杜振吉,郭鲁兵.儒家的修身思想及其方法述论[J].道德与文明,2008(1).

[7] 唐贤秋.从传统廉政文化渊源谈为政之德[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

猜你喜欢
上海古籍出版社
沈曾植著作集出版前史发覆
钱谦益诗作中的自我指称与身份建构
华中学术(2021年4期)2021-01-11 22:17:00
邻父伐树
登楼
丰乐亭游春(其三)
丰乐亭游春(其三)
本领各异的考古『大神』
奇妙博物馆(2018年8期)2018-08-22 06:15:28
考古是“神马”
奇妙博物馆(2018年7期)2018-08-07 08:08:34
On Observing Etiquette and Custom —— A Case Study of the Essence of the Funeral and Burial in the Six Dynasties〔* 〕
学术界(2015年6期)2015-02-25 10:41:10
上海古籍出版社
博览群书(2013年1期)2013-06-20 09: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