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琴
(宿州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 安徽宿州 234000)
(一)高校书法学专业教育现状与定位。从1963年中国美术学院(原浙江美术学院)创办书法专业以来,中国高等书法教育已经有50多年的历史。中国高等院校书法专业的兴起最早是2006年淮北师范大学郜锦强教授组织成立的书法艺术教育研究所,郜锦强教授任所长。2007年招第一届书法研究生,只招一名肖三喜,导师郜锦强教授,2010年肖三喜毕业考入首都师范大学,成为高校输送的第一位书法学博士。2009年淮北师范大学招收第一届书法本科生(美术学,书法方向),当时只招23人。2013年宿州学院李杰教授领衔申报了本科书法学专业,开中国高校书法学专业教育之先河。宿州学院的书法学专业是与宿州市区“中国书法之乡”、萧县“中国书画艺术之乡”相对接而成立的,借宿州市强大的资源优势来培育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的书法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截止到2018年3月全国开设书法本科专业的院校115所,其中艺术类院校21所,综合类院校43所,师范类院校51所。纵观这115所院校的书法教育或重学术、或重艺术创作、或重文化传统、或重综合能力,他们都根据自己学校的定位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教学模式。
中国高等院校如何培养本科生及其书法学专业的本科生毕业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想要明白这两个问题首先要清晰学校的定位。专业定位是文化品牌建设的前提,以2000年以后升本的学院为例,作为地方型、应用型院校,书法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层次和类型定位为本科应用型。书法学专业培养的不是书法家,更谈不上书法大师,也非书法理论家。而是立足本地,建立密切的“血缘”关系,服务地方,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在人才培养中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培养出高质量、高素质、宽口径的书法专业人才。
(二)高等院校书法学专业品牌培育的基本策略。书法学科作为一种以书法为载体的传统学科,包含了道、技、艺等多层面的问题,有着其自身的特殊性。这对于高等院校的教育来说要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不能仅仅停留在技法层面或者理论层面。书法学专业的品牌定位是“书刻艺术”,即以书法艺术为主体,兼顾文化内涵,兼及当代刻字艺术。书法学专业品牌培育的理念是兼具传统与现代的特征。培养出来的学生要会书会刻,适应社会,能够赢得自身的生存权。
中国在应用型培养的基础上主要注重以下几点:第一,主抓专业建设。统一编制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标准,制定教学目标,合理规划课程设置。皖北地区高等院校的书法学的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技”的层面上,教师要给学生释“道”。一些院校培养方案的制定上在强化专业课的同时要“宽口径”,将中国画融入到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在强调书法本体的同时,也要强调“书画同源”的道理。书法学专业课程的设置根据社会的需求进行调整,刻字提升和刻字创作的课程,这对学生的毕业走向有很大的帮助。相对宽松的教学,能够培养出“一专多能”的学生,有利于书法学专业毕业的学生有更多的出路。
(一)加强学生的“实战”训练,与社会接轨。朱熹曾说:“为学之实,固在践履,苟徒知而不行,诚与不学无异;然欲行而未明与理,则其践履者又未知果未何事也。”[1]意思是:读书不能仅仅停留在书本上,而且需要把所学的知识用于实践活动之中。书法学专业在一些学术带头人的带领下积极探索与社会接轨的机会。通过与社会接轨,书法学专业的教师与学生都能较好地发挥专业知识进行书法创作的实践活动,在更好的服务地方经济的同时,也最大程度的提高自身能力。
高等院校应鼓励教师带领学生参与社会上的书法展览以及社会书法团体机构的实践活动,适时地邀请校外专家参与公开评奖活动。学生的入展作品或入展论文可以作为学分考核的奖励。鼓励学生以公益性质参与社会上相关书法策划筹备工作。这对学生日后顺利融入职场有着很大的帮助。
(二)软件硬件设施兼顾,优化教学环境。在软件上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高等院校应该以开放的心态面向社会,不拘一格的选择教学人才。不仅仅要吸纳不同类型的学者专家加入教学的师资队伍之中还可以邀请民间资深的书法艺人和相关行业的精英进入课堂进行实战演练。真正做到惟才是举。对于“体制内”的教师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业务素质,鼓励年轻教师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参与专业培训,深入了解专业发展,掌握新的技术信息,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使其成为真正的“双师”型教师。在硬件上要加强校内外实训室建设。合理配置资源,使教师和学生能够在良好的环境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如建立书刻实训、书画拷贝实训室,书法创作实训室,书法展厅实训室,书画装裱实训室等,为教学、科研及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条件。
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主要与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对接,学生通过校外基地的教学实训不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使专业教学具有真实的职业岗位氛围。今后将进一步拓展校内外实训基地,以满足实践教学多层次全方位的需要,使学生对市场各个层次,不同岗位的不同的要求与需求都能有实践经历。这些硬件条件在本科人才培养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初步建立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体系,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书法学作为一门学科涉及的课程比较多,没有全能的教师,除了对现有的教育资源进行整合之外,高等院校之间要加强校际合作,建立常态化的交流机制,实现资源共享。如:举办联展、互相聘任教师,联合申报国家级、省级重点规划课题,定期举办高等院校书法教育的研讨会等,加强相互交流和碰撞,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三)以“人品”塑“书品”,以学风建设为特色。高等院校学生是主体,学风的好坏能够直接影响到培养的人才是否合格。高等院校的书法学专业要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组织和策划能力,更需要激发学生的自律、自省意识。宿州学院书法学教研室推行科学的考试制度,学生的课程成绩以展览的形式展出,教研室全体教师集体评分。这种改革的目的既检验了学生学习的效果,也通过学生比较与自我比较实现了“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书法学专业作为一门传统专业,自古以来就有“人品书品论”的言论。书者个人的精神世界和品格往往会决定着书法艺术创作的内涵,刘熙载《艺概》中说:“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贤哲之书温醇,骏雄之书沈毅,畸士之书历落才子之书秀颖。”[2]良好的学风建设是提高“人品”和“书品”的先决条件。有特色的学风建设能够更好地以“人品”塑造“书品”,培养出有道德、有操守、有品位、有魅力的书法学专业人才。
高等院校书法学专业文化品牌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项科学而系统的大工程。中国的书法以燎原之势不断升温,高等院校的书法学专业也是开展的如火如荼。高等院校书法学专业只有构筑属于自己的文化品牌,具有独特的个性,才能提高书法学专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知名度,进而提升高等院校书法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社会的能力。皖北地区高等院校的书法学专业作为率先发展起来的高校要不断积累教学经验,立足本地,深入分析自身的优势,打造出自己的书法文化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