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鹏程 何玉芳
(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 100044)
改革开放40年以来,自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到党的十九大提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两次关系全局的历史性转化,其对党和国家的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作为党和国家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同样面临着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对其提出的新论断和新要求。
恩格斯指出:“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1](P14)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两次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是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前者是后者的历史实践遵循,后者是前者的重要化解路径。
(一)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历史实践遵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出,矛盾作为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而主要矛盾在事物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就社会领域而言,社会主要矛盾阐明了社会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擘画了社会未来发展的根本路径,是客观反映和推动建构社会存在的元动力。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2]社会主要矛盾作为规约社会存在发展变化的重要因素,其发生历史性转化必然对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在内的诸多社会意识提出新的理论诉求与实践要求。
从社会系统科学论分析可知,社会主要矛盾和思想政治教育均属于社会系统的重要构成因素,其中“社会主要矛盾是社会系统的内在要素,是社会系统发展的根本动力。”[3](P71)而“社会系统中客观存在的思想领域,需要开展思想的协调,也在客观上规定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必要性。”[4](P21)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伴随改革开放40年间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在不同矛盾规约与引导下,实现自身发展进步,并致力于化解不同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保证社会系统整体协调运转的客观现实要求。
(二)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是化解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途径。改革开放40年以来,虽然党和国家对两次社会主要矛盾在表述上有所不同,但究其根本仍是在人民利益根本一致的基础上产生的社会主要矛盾,仍属于非对抗性的人民内部矛盾的范畴,可以从矛盾的需求侧与供给侧对其进行解读。其一,从矛盾的需求侧分析,改革开放40年里无论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还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都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把人民作为需要的主体,把满足人民的需要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衡量。其二,从矛盾的供给侧分析,改革开放40年里无论是落后的社会生产,还是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都是基于党和国家的特定历史背景而提出的重点解决问题,都是追求经济社会发展的正当合理诉求。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民主的、教育的方法是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基本方式,也是化解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途径。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不断发展,更好的发挥其服务于党和国家中心工作的职能,满足和解决不同社会主要矛盾下人民的具体精神文化需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价值旨归。
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两次历史性转化,其均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通过简述两次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下思想政治教育在任务建构、内容供给、方针指导、方法运用等环节的具体表现,论析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产生的相关影响。
(一)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后的思想政治教育。1981年伴随改革开放刚刚起步,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和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立足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围绕此矛盾展开。
任务建构上,历经十年浩劫和两年徘徊期,新时期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为推进现代化建设,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国家,这一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为主要任务。
内容供给上,其一党的基本路线教育,改革开放以来逐步形成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在阐明基本路线合理内涵和重要意义的前提下,鼓励人民投身经济建设当中,做改革的促进派、做四项基本原则的拥护者。其二,爱国主义教育,这一时期党和国家进一步强化对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宣传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不断提升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推动改革开放事业的顺利进行。其三,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教育,艰苦奋斗作为党的优良传统,在改革开放和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程中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纪律教育。从十年浩劫的阴影中走出,为避免类似悲剧的再次发生,党和国家意识到民主、法治、纪律对社会发展和民族进步的重要意义,故突出这一部分内容在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并且不断巩固强化。[5](P271-279)
方针指导上,这一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摒弃文革期间唯心主义、空头政治、斗争哲学的错误指导方针,逐步恢复和发展了党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正确方针,如实事求是、循循善诱、正确疏导、“团结—批评—团结”等方针,并在1980年10月全国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上,把“疏导”正式确立为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始终坚持的方针。[6](P218)
方法运用上,这一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在继承成功经验和优良传统的基础上,适时根据社会现实和人们思想观念变化做出相应调整。其一,把疏导不仅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针,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方法。其二,精神鼓励与物质奖励结合的方法,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建立的背景下,较少使用唯意志论的方式,进而关心人们在物质方面的合理诉求,达到物质与精神的统一。其三,积极开展专题教育活动,如这一时期的“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全民文明礼貌月”活动,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富有亲和力和感召力的同时,整体实效性得到增强。其四,舆论宣传方式进一步拓展,随着科技进步除传统的报刊、书籍、广播等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以外,电视、新闻等进行教育的方法也在逐步形成。[7](P183-187)
(二)中共十九大后的思想政治教育。2017年伴随新时代的到来,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党和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立足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对该矛盾予以深度解析。
任务建构上,十九大报告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建构指明了根本方向。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涵盖了人在劳动、才能、品格、志趣等各方面的正向发展;坚持立德树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有效补充,是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现实之需,二者阐释了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肩负的根本历史任务。
内容供给上,其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逐步展开。以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要内容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开展对该内容的宣传教育是强化意识形态领域的重点,是今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其二,中国梦教育贯穿始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受教育者作为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力量,接受中国梦教育既满足自身成长成材的需要,也符合国家今后发展的要求。其三,“两个一百年”教育愈加细化。党的十九大清晰划归了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两步走”目标,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作出战略安排。通过“两个一百年”和“两步走”目标的教育,使受教育者在思考自身发展的过程中主动贴合国家的战略安排,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到国家发展进步的每一具体阶段。第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教育日益凸显。改革开放40年以来,党和国家先后提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在巩固受教育者对已有的道路、理论、制度自信教育的基础上,要着力开展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革命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内容的文化自信教育,形成四个自信的强大合力,增进受教育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方针指导上,思想政治教育方针在坚持党和国家积累的宝贵经验的基础上,着力在如下几个方面实现发展。其一,坚持以人为本的方针。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人为中心、以人为目的的实践活动,要摈弃物本思维和文本思维的束缚,始终以现实的、具体的人为教育起点,在教育过程中倾注对人的人文关怀和道德滋养,用软手段化解人民面临的各类矛盾与问题。其二,坚持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统一的方针。一方面,党和国家不断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技术路径,积极借鉴移动互联、网络社交媒体、高新传播媒介、慕课云课、翻转课堂等技术,努力丰富教育的形式;另一方面,党和国家也要深度挖掘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价值,引入更赋民族性、科学性、时代性的资源来充实教育的内容,努力消弭思想政治教育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的二重张力。
方法运用上,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与时俱进,着重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寓教于文,以文化人的方法。“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8]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最显著的特征。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开展教育、弥合代沟、引发共鸣,最终达到教育的目标,是思想政治教育应努力形成和积极推广的方法。其二,因势利导,运用网络教育法。进入新世纪以来,面对互联网广泛普及和学生思想活跃的显著特征,面对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交互重合,思想政治教育应积极应对信息化社会带来的挑战,“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网络治理体系建设、网络传播机制建设,开展形式新颖、灵活多样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9](P23)实现教育方法的与时俱进和不断完善。
改革开放40年以来,在两次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影响下,启示思想政治教育要正确处理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合理看待中国与外国的相互关系,进而推动其更好地为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服务。
(一)正确处理变与不变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揭示出,世间万事万物时刻处于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中,变是唯一不变的真理。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同时,也重申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2]。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启示思想政治教育今后在目标、任务、内容、方针、方法、载体等层面发展变化,不断满足党和国家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但是,透过纷繁复杂的变化,思想政治教育始终不变的质的规定性和宗旨,如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坚持无产阶级的阶级属性、坚持为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服务等等,需要我们始终坚守和维护。
(二)合理看待中国与外国的关系。变与不变,是对事物进行的纵向过程性分析,中国与外国是对其进行的横向比较性鉴定。改革开放40年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立足不同社会主要矛盾的研究论域,可以从中华传统德育文化和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的文献资料或实践经验当中,继承和弘扬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经验和科学范式,并对其中不合时宜的部分予以改造完善,是改革开放40年间思想政治教育对待中国传统的正确态度。同时,改革开放40年以来,随着我国融入全球化进程的步伐加快,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立足本国自身,而且要对国外公民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政治社会化建构、价值澄清学说等相关资源进行借鉴,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建设,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体系、运作实践、话语传播等在世界范围内的自信发展付诸持续努力。
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在把握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逻辑与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实践逻辑的基础上,实现自身发展进步,更好地为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服务,对纪念改革开放40年历史节点和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