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康宁,李 雪
郑州大学外语学院,郑州,450001
语言与社会的共变使得大量的网络新词不断出现,网络流行语模因简洁明了、含义丰富在网络社交媒体上得以广泛传播。流行语“X亮了”最早出自竞技类网络游戏“你亮了”,后被用于表达某现象或行为引起人们注意力的含义,在不同的语境下分别含有褒义、贬义或幽默调侃的语义内涵。
根据Goldberg对构式的界定,“X亮了”的整体语义无法从其组成部分得到完全预测,因此属于构式[1]1-6。当构式的组成部分与构式的整体义发生冲突时,构式会压制其组成部分的用法或语义,使其适应整个构式的语义,形成“构式压制”。但这与Goldberg提出的“词汇与构式互动”的观点相矛盾,王寅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词汇压制”的概念,认为构式语法过分强调“构式压制”的观点尚不全面,须由“词汇压制”来作补充[2]363-364。
祖恺宁从用途、意义及生成机制视角对“亮了”进行了分析[3]。本文将从构式压制、词汇压制及两者的互动角度对流行语构式“X亮了”进行结构、语义的解读,并从隐喻视角对其生成提供认知依据。
20世纪80年代以来,构式语法自研究习语开始,凭其较强的解释力为研究处于非核心结构的语言现象提供了新思路。根据Goldberg的定义,构式是语言中的基本单位,任何语言只要形式或意义的某些方面不能从其组成成分或其他已有的构式中推测出来,即可被视为构式[1]1-6。由此可见,构式的不可完全预测性决定了每个构式都有各自的构式义,构式义一旦形成,将强制改变与构式义发生冲突的组成成分的意义,形成“构式压制”。
“压制”这一概念源于转换生成学派的“control”,用以指句中一个成分对另一成分的制约作用。认知语言学和构式语法理论继承并发展了这一观点,逐渐形成了当前较有影响力的构式压制观。Goldberg提出构式对词汇、尤其是动词有压制作用,使其产生与构式相关的意义[1]24-66。Michaelis的“强制原则”(即“压制原则”)指出,若一个词项与其所在的构式框架在语义上不兼容时,词汇意义就会被迫遵循其所在构式框架的语义[4]。例如,当不具使动意义的动词用于使动构式中,该动词就被强制发生变化从而具备使动义,从而实现构式对动词的压制。据此可知,所谓构式压制,就是当用于某一特定构式中的某一词项的语义或用法与构式的语义或用法发生冲突时,构式就会处于支配地位,迫使词汇改变语义或用法,从而顺从构式的语义或用法。
Goldberg在构式语法理论中提出了动词与构式的互动,认为语法的运作绝不是完全自上而下的(即构式简单地将其意义强加于意义固定的动词),实际上,语法分析既是自上而下的,也是自下而上的[1]24-66。这显然与“构式压制”观相矛盾,但Goldberg并未详述动词是如何影响构式义的。王寅指出,词汇和构式都具备一定的独立意义,词汇义也会影响构式义,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占据主导地位,对构式义产生压制作用,即“词汇压制”[2]332-379,[5-6]。换言之,构式与词汇都具有一定意义,这是客观事实,在常规的语言现象中,构式义与词汇义通常是相互协调的,而非规约性的语言现象通常是两者意义相互冲突的结果,对非规约性的语言现象理应考虑词汇的意义[7]。
综上,过于强调构式压制(自上而下)而忽视词汇意义的重要性(自下而上)都是不可取的,意义主要由构式压制和词汇压制形成,词汇压制应当是构式压制的补充,应能体现“双向互动”[2]363-365。
构式“X亮了”是一个完整的主谓结构,主语为“X”,谓语部分由谓词“亮”和时态标记词“了”组成,两者构成构式中的常项,表示“X”“亮了”的状态。
构式的变项为“X”,在构式中充当主语,由于谓语“亮”的语义限制,正常情况下,“X”应为能够发光发亮的实体或客观存在的物理现象。如汉语中常用表达“天亮了”“星星亮了”,以及伴随着科技发明发展出现的“灯亮了”“屏幕亮了”“手机亮了”“显示器亮了”等,这些日常用语中的“X”一定是一个能够产生由“黑暗”“不亮”或“灭”到“亮”的变化,并将这种变化结果保存下来成为一种状态的客观现象。但是在网络新闻标题及社交平台上,大量有关“X亮了”的表达,“X”不仅限于通常意义上能够“发亮”的客观事物,只要符合构式义,即表明某一现象或人物引起人们的注意力、成为关注的焦点,都可进入该构式。如:
(1)老鼠存一年的花生被车主发现 网友回复亮了(北青网 2017-01-16)
(2)鲁豫到杨丽萍家做客,两人的午饭亮了:10多粒米就够了,太疯狂(北青网 2017-10-18)
(3)特鲁多穿着超人服去上班,身边保安表情亮了(凤凰资讯 2017-11-02)
(4)魅蓝全面屏真机外形偷跑:这指纹识别亮了(中证网 2017-11-27)
(5)巴基斯坦国庆阅兵,中国元素亮了(纪录片《军事》军情解码 2017-03-23)
由以上网页新闻标题发现:结构上,此构式分为两个部分,即变项“X”和固定项“亮了”,两者构成半固定结构,即抽象构式,是在使用中形成的约定俗成的象征单位(即形式和意义的配对);意义上,构式的变项“X”已逐渐偏离“亮了”的常规语义搭配,不仅由本身能够发亮的实体来填充,一切能够引发人们注意力的现象都可以填充此变项,使该构式获得了非常规意义。且该构式的整体语义不能够从其组成部分推测出来,这是由词汇压制和构式压制共同作用的结果。人们之所以会将原本用于描述规约物理现象的“亮了”拓展至不能够“发亮”的抽象概念上,一方面反映出语言与社会共变的现象,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人们认识社会的方式和范畴化的机制[8]。
根据构式语法观,构式是形-义的配对体,且有自身特定的意义,只要其意义无法从构式的各个组成部分推知,则该形-义的配对体就被视为一个构式[9]。在“X亮了”的常规表达中,该构式描述客观事实,本身不含褒贬的情感态度,但在流行语和网络新闻标题中,“X亮了”表示某人或现象引起人们注意的意味,含有说话人赞扬、暗讽或幽默调侃的多重语义,具体语义判断依赖于一定的语境。
2.2.1 构式的褒义语义
“亮”字在古汉语中词性灵活,意义及用法较现代汉语更丰富,但整体上呈现褒义或偏中性用法。如《古汉语常用字字典》[10]给出的“亮”的释义:
(1)响亮。何承天《朱路篇》:“兹音~且和。”
(2)诚信,诚实。《孟子·告子下》:“君子不~,恶乎执?”
(3)明亮。嵇康《杂诗》:“皎皎~月,丽于高隅。”
(4)明白,显露。曹操《<孙子>序》:“作《兵法》一十三篇,……而但世人未之深~训说。”
(5)坦率,高洁。《晋书·何曾传》:“执心忠~。”
(6)原谅,谅解。王安石《与章参政书》:“书不逮意,想蒙恕~。”
(7)估谅,料想。王明清《挥塵后录》卷四:“~元帅智周万物,不待斯言,察见罪状。”
(8)辅助。《汉书·叙传下》:“婉娈董公,惟~天功。”
(9)的确。《古诗十九首》之八:“君~执高节,贱妾亦何为?”
现代汉语中“亮”用作副词的词性消失,常用作形容词和动词,《朗文中文新词典》[11]对“亮”的释义如下:
(1)明,发光,光线强。如:亮光、明亮、天亮了。
(2)声音响。如:洪亮、响亮。
(3)显示,显露。如:亮相、亮出底牌。
(4)明亮,清楚。如:敞亮、透亮、心明眼亮。
从“亮”的历时发展变化来看,参照现代汉语常用语义,做形容词时,“亮”即“明”,与“黑暗”相对;做动词时,“亮”即“显露”,与“遮遮掩掩”相对。因此“亮”字本身有积极的语义内涵,因此构式“X亮了”自然含有褒义的意项。例如:
(1)美要求中俄对朝直接行动 华春莹的回击亮了(凤凰资讯 2017-09-15)
根据新闻报道,朝鲜当日试射导弹后,美国国务卿蒂勒森发表声明,呼吁中国和俄罗斯对朝鲜采取直接行动。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当日表示:朝核问题的矛盾焦点不是中国,局势不断紧张升级的推手不是中国,解决半岛核问题的关键也不在中国,任何形式的“甩锅”或者“甩包袱”都是不负责任的、也无助于问题的解决。由新闻内容可知,面对美国意欲转移“烫手山芋”、将中国卷入朝美矛盾的不负责任行为,中方发言人坚定自己的立场,一针见血地揭露了美国煽风点火的不良企图,不仅巧妙地避开了美国设下的圈套,也“打脸”了美国逃避责任的不良行径。因此,新闻标题中“华春莹的回击亮了”是国民对我方发言人不畏压迫、坚定表明立场行为的赞扬,这一大快人心的回击显示了中国不畏强暴的铮铮铁骨之风,用“亮了”来点评中方的回击,赞誉之情不言而喻。再如:
(2)江西11个地市最新宣传口号,这几个亮了!(2016-04-20)
例(2)新闻给出了近年来江西11个地市为塑造城市形象、彰显各自文化底蕴而着力推出的宣传口号,其中几个宣传语因恰到好处地宣扬了自己城市的文化和方向而赢得了广泛称赞。如南昌新进的宣传口号为“天下英雄城——南昌”,诚然,南昌是一座英雄之城,南昌起义是人民对这座城市最深刻的记忆,红色文化即英雄文化是这个城市立足于世界最强大的标签。因此,该口号一出就赢得了网友热评,称其大气简洁、朗朗上口,完美诠释了南昌这座“英雄城”的城市灵魂。由此可见,标题中的“亮了”有“成为亮点”脱颖而出之意,成为吸引人们注意力、博得喝彩的对象。
2.2.2 构式的贬义语义
语义在发展的过程中常会经历意义的升格、降格,该构式中,动词“亮”因用于消极的语境中而逐渐衍生出贬义的用法。例如:
(1)韩国短道雷人一幕 害人终害己 日本教练表情亮了。(中关村在线 2017-10-09)
2017/2018赛季国际滑联短道世界杯第二站,中国男女队双双进入A组决赛。比赛还剩四圈时,韩国队员徐一拉在交接时又想阻挡中国选手武大靖,此举非但没有把队友推出去却将其拉倒在地,武大靖前行路线因此受阻,最终实力稍逊一筹的日本队获得小组第一。赛后,日本教练激动拍手,笑得合不拢嘴。此例中,日本教练幸灾乐祸看热闹的心态在其抚掌大笑的表情中显露无遗,比赛向来讲求公平公正,跨国际竞赛更应体现运动精神,日本教练非但没有因为自己的侥幸获胜而内敛,反而“高调”暴露自己无视比赛规则、投机取巧的心态。标题中的动词“亮”在本例中不再继承从古汉语至现代汉语中“亮”的中性偏褒的语义色彩,而是通过日本教练与其他在场人员反应的对比,以“亮”来凸显其侥幸获胜的心态,是对日本教练委婉地批评。
2.2.3 构式的幽默调侃语义
Evans等[12]认为:构式语法是基于使用的结构模式。换言之,意义产生于使用中的情景语境。当前,网络社交软件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比以往更加频繁,在人们使用语言的过程中,“亮”的意义范围不断扩大,更多地用于表明幽默调侃的语义。如:
(1)特朗普白宫会晤安倍 握手19秒后安倍表情亮了。(环球时报 2017-02-11)
美国当地时间2017年2月10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访问美国,与总统特朗普会晤,特朗普热情有力地握住安倍的手,面对媒体的镜头不断示以微笑,两人一团和气。然而令人尴尬的是,世界公认的“不着调总统”特朗普却拉着安倍的手握了整整19秒,期间安倍脸上的笑容渐渐凝固却又不好面露不悦。视频中安倍似笑非笑的眉眼和微抿双唇的表情里透露着大写的无语,让人忍俊不禁。此情境下,“亮了”不是对安倍表情的赞扬或讽刺,而是对安倍面对不按常理出牌的特朗普无可奈何的一种调侃,该语境赋予“亮了”搞笑的表达效果,使其含有幽默调侃的语义。再如:
(2)为什么今年“南方要供暖”的呼声突然高涨?网友说的真相亮了。(环球网 2017-11-27)
因南北气候差异,长期以来我国冬季定时供暖而南方不然。近两年南方要求供暖的呼声突然高涨,南方小伙伴们纷纷道出了多年来之所以能够忍受没有暖气的理由:
“小时候觉得北方冬天真可怕,穿着军大衣蜷缩在炕上还冻得满脸通红。”
“对,身为一个南方人以前还总担心冬天时北方人怎么过。”
“而且电视里也是这样演的啊,大雪纷飞,厚厚的门帘,一进屋眉毛上都是冰渣子,赶紧上炕捂一捂……”
以及知道“真相”后的心碎:
“我们以前都以为北方人冬天一觉醒来被子都是硬的!因为太冷一个月只能洗一次澡啥的!谁能想到,童话里都是骗人的哇……”
“作为被冻了18年的南方小孩,上大学之后来到北京第一次过了有暖气的冬天,才知道在室内原来是可以不穿臃肿的外套的……”
“想想他们北方比我们还冷好几倍,心理莫名暖和了,可是现在你告诉我他们冬天在屋里吃冰淇淋?!这么多几年的精神支柱没了啊……”
南方网友的一句“实现全国供暖,缩小南北差距”的呐喊原本让人以为会上升至关乎南北公平的社会讨论,然广大网友以轻松搞笑的方式进行调侃,结果出人意料,使得语境下的“亮”增添了幽默调侃的含义,赋予“亮了”以喜感和幽默感。
王寅在构式压制和互动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词汇压制”的概念,且主张扩大“压制”的含义,认为只要对语句(包括短语或分句)的结构、意义和用法起主导或关键性作用,并迫使他者做出适当调变的现象,都可称作“压制”[2]365。因此我们认为,构式“X亮了”的语义及用法是词汇压制和构式压制互动的结果。
正常情景下,动词“亮”的主语“X”理应为能够发光的实体或客观现象,即一种客观存在,而在该构式中,大量并不能够产生发亮行为的表述“X”进入构式,且“X”一旦进入构式中,“亮”即刻使得“X”含有“存在亮点、成为焦点”的含义,因此,动词“亮”决定(即压制)了“X”的主体意义,属于“词汇压制”。
其次,“X亮了”的整体构式义表示某事物或现象成为关注焦点的含义,这种构式义是“X”和“亮了”单独所不具备的,但为了适应其构式义,“亮了”做出了妥协,“X”不再仅仅是能够可以发光的客观存在,凡是能够表明某现象成为人们注意焦点的对象都能够进入该构式,用以表达说话人或赞扬或指责或幽默调侃的意思,即形成“构式压制”。
反过来,“亮了”在获得自己独有的构式义后,又制约着其构式义,增强构式的稳定性。“亮了”本身就有动态变化、并将亮的状态保存下来的含义,在人的观察事物的情景框架里,能够发亮、产生变化的现象本身就容易引起人们注意力的转移、成为关注对象,这使得“亮了”和进入该构式的“X”连用时产生了成为人们注意力焦点的语义,从心理角度固化了“X亮了”这一构式的构建,更容易使得人们接受。因此,构式“X亮了”是词汇压制和构式压制双向互动的结果。
莱柯夫等指出,思维、行为、语言就其本质而言,都是隐喻性的,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一种思维方式[13]。随着社会发展,人们认识和创造的新事物不断涌现,当原有的概念无法反映新事物时,人们自然会寻求新的表达方法。根据认知经济原则,人们不会无休止地创造新的术语,而是会“采取隐喻的认知方式,即利用一事物与另一事物的相关性,将新认识的抽象概念与认知的事物相联系,找到它们之间的关联点,用已知事物表达新概念”[14]242。因此,拓展的义项与基本义项经由转、隐喻成为同一表达的义项,于是产生了多义现象。
构式中的“亮了”涉及我们“看”到的变化及状态。视觉作为人们主要的感官之一,在现实生活中协助我们对世界进行范畴化和概念化的意义重大。在我们对可观察到的事物进行视觉扫描时,动态的事物相对于静止的事物更能成为我们注意力的焦点,而发亮的事物相对于不会发亮的事物也更能引起人们的关注,因此,“天亮了”告诉我们新的一天的开始,“红灯亮了”警示我们要减速停止,“手机屏幕亮了”提醒我们新消息的接收……
以2.2.2中(1)为例,赛后一边是裁判反复回放比赛录像以便公正宣布韩国队犯规的场景,一边是日本教练张嘴大笑的画面,在整个事发背景中,日本教练的面部表情与本应理性处理赛事的场面形成鲜明的对比,因而处于突显的地位、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因此,构式“X亮了”告诉我们有值得注意的现象的发生,而构式的这一用法正是基于隐喻的认知理据。
在该构式中,源域为能够产生发亮的客观现实,是人们能够实实在在感受到的客观现象,这种“亮了”的物理现象本身在我们生存的世界中就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目的域中的抽象概念本身不能够发光,但却是引起人们关注的对象,抽象的目标域通过相似性与源域建立联系,完成了从源域到目标域的投射,因此该构式有引起人们注意的含义。
由此可见,为保持语言旺盛的生命力,人们有意无意地会对意义进行隐喻化,目的就是拓宽义项,增强语言的表达力,这也是语言发展的必然趋势[14]244。
网络流行语模“X亮了”已然成为高频率表达式,其从汉语常规表达“天亮了”、“屏幕亮了”等发展而来,现多用于表达非规约的抽象概念,并含有赞扬、指责或幽默调侃的情感意义,具体语义依赖相应的语境。探讨发现,词汇与构式压制的双向互动使得构式的组成部分与整个构式取得了一致,而隐喻的思维手段是该构式生成的认知理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