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晓燕 李 婷 于征北 李 娟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山东 青岛 266071)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对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建设也提出了新的挑战。这有利于事业单位结合自身情况制定发展目标,改革内部控制制度,转变观念,从而提高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能力。
现阶段,事业单位的大部分财政收入来源于国家拨款,其资金活动受到严格的限制。通过优化内部控制体系,可有效减少事业单位的无用支出,这对事业单位及国家财政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开展内部控制活动可以大大加强对工作人员经济活动的约束,使其可以遵守相关规定开展财务活动,在最大程度上提高资金的利用率,营造一个良好的财务管理氛围,避免资金流失[1]。
由于某些行政事业单位片面追求利益最大化,编制虚假财务报表,导致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数据的真实性严重缺失。根本原因是缺少对财务方面的监管,内部控制无法起到积极的调控作用。所以,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对确保财务信息的有效性和真实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包含许多内容,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体系不完善的现象。有些事业单位甚至存在严重的制度缺失现象,无法严格开展内部控制工作。内部控制体系不能针对外界环境的变化做出相应的改变,导致财务管理制度与实际情况严重脱节。面对新兴技术的发展和更新,很多事业单位都不能及时顺应潮流,改变内部的工作体系,造成财务核算出现非常严重的失误[2]。
虽然内部控制有一系列的执行措施,但是执行力度不够,严重影响了内部控制工作的正常开展。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执行力度不够主要是因为单位内部的管理层没有风险意识,内部审计人员没有独立处理事务的能力,在开展内部控制的工作时,容易被其他因素所干扰,忽略了工作当中的违规现象,带来了不良影响。所以,执行力是保证内部控制能够发挥作用的基本保障,相关事业单位要不断加大执行力度,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作用[3]。要实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保证财务工作能够顺利开展,有效发挥财务体系的作用。
监督体系是日常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正是监督体系严格财经规定、细化财务收支,才使得资产的安全性和合法性得到保证。现阶段我国事业单位的相关财务监督环节大多都处于形式化状态,监管不彻底等问题也十分普遍。有些事业单位因为缺少对预算资金的有效监督,导致该项资金被挪作他用。因此,相关部门一定要提高财务管理部门的资金监管能力,减少不必要的资金损耗,确保财务工作顺利进行。
内部控制人员是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中最活跃的因素,健全内部控制体系要先从管理人员出发,宣传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的关键作用,强化工作人员的思想教育,然后才能推进体系的不断完善。同时,要认识到内部控制体系是伴随社会政策的进步而不断优化的,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随着我国经济和政策的不断进步,事业单位也要不断调整和优化财务管理体系,及时摒弃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制度,由内向外地改革自身,以此来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
第一,制度需要严格的执行机制才能建立,事业单位一定要严格执行相关政策,确保财务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单位管理层更要加强监管,重视对财务体系的学习和掌握,提高思想觉悟,从自身做起,严格遵守财务制度,发挥带头模范作用,进而让全体工作人员主动遵守相关制度,确保相关体系的权威性,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4]。
第二,要设立相关评价考核制度,做到奖惩分明,充分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对各个部门进行周期性审查,评价工作人员的工作业绩,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出现问题时必须严格追查责任源头,保证财务管理体系的权威性。
首先,提高对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预判和防范能力。要想真正实现对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管控,就一定要准确判断其中的风险并及时采取预防措施。通过模拟风险来评价具体的财务状况,找出其中的不足之处,建立有效的风险应对机制,提高事业单位抵抗财务危机的综合能力[5]。
其次,不断提高财务监督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这就要求财务人员应具备最基本的道德素养,提高相关的法律意识,定期进行金融专业知识的考核,全面提升财务监督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
最后,不断建立健全相关的财务监督管理制度,实现对财务管理的全程监管。由于财务监管贯穿整个财务过程的始终,所以,为了能够实现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全过程监管,有关单位有必要针对具体情况制定措施,优化财务监管体系,进而推动财务监管体系能够持续、稳定地运行。
随着我国事业单位的不断发展,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内部控制既可以为单位提供制度保障,还能够持续有效地推动事业单位健康发展。只有不断优化内部控制体系,提高控制制度的执行力,加大对财务活动的监管力度,才能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作用,提高事业单位的核心竞争力,不断推动事业单位向正确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