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静,赵伯飞
(西安培华学院人文学院, 陕西西安 710125)
中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伞的国家,早在3500年前的先秦时代,伞就已经出现在我们祖先的手中。在两千多年前,可以自由开合的伞就被我们充满智慧的祖先发明出来。在我们中华传统文化中,伞作为一种文化符号,蕴含着许多思维方式、生活习俗、政治观念和审美价值。
由于伞所用的材质使其难以保存,所以今天我们只能从众多浩如烟海的史料当中去追寻中国古代伞的形迹。而要挖掘和欣赏伞的美学价值,则要借由流传到今天的纸伞工艺来一窥中国人投射于小小伞面的传统审美观念和价值追求。
西湖绸伞的丝绸伞面光滑轻盈,与竹的重量相结合,恰巧起到了一轻一重、相互中和的作用。绸缎的柔软材质使伞本身具有了轻灵感,半透明的视觉感受使得撑伞的佳人隐约掩于伞下,增添了东方神秘之美。而竹制的伞骨较重,柔韧中透着坚硬,与丝绸的柔软轻盈恰恰形成了一种对比和对立,表现的是中国美学思想中的“中和”之美,即众多因素的对立的统一。中国古代的“中和”美学是建立在重情感和感悟的思维方式的基础之上的,并且注重整体性的理论思维,比如庄子讲“天地有大美”,这种美是通过整体性思维和感悟而获得的,不是直观的视觉之美,而是内心体悟到的天地间博大至善的美。
西湖绸伞的竹制伞骨最能体现伞骨的材质之美,其伞骨以江南所产的淡竹为原材料,选择过程颇为讲究,名曰“号竹”,大意是对竹子进行尺寸的严格筛选,只选生长三年至五年的竹子,在白露前由富有经验的师傅前往采择,为其不易断裂,不易生蛀虫之由。所选竹子要求色匀无斑,五至六厘米粗细。又取其中段二到四节,经过十几道工序制成绸伞的三十五根伞骨。制成的伞骨光洁如玉,柔韧度极佳。
不同于工业时代以后的金属伞骨,西湖绸伞因其考究的选材和独特的制作工艺,所以伞骨本身就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所选竹子在制成伞骨后还需要“撇青”,也就是将竹子的表层分离下来,并逐一编号。等到伞面贴好后,再将竹子的青皮贴上,严丝合缝,此为“贴青”。这样一来,当伞合拢时,不露绸料而只见伞骨,伞骨之状恰是一段完整的竹子,可谓“撑开一朵花,收拢一节竹”。
泸州油纸伞被赞誉为“伞艺王者之尊”,且以红、黄、白、黑、青五色线编织伞骨,纯以手工完成,编织多达2500针,故名“满穿伞”。泸州油纸伞的五彩丝线满穿于伞骨,旋转时呈现出色彩斑斓如梦幻彩虹般的美感。
民间所使用的伞面图案具有多样性、通俗性的特征,从色彩而言,大多热烈明艳,具有强烈的对比度,所体现的是中国民间传统的集体审美标准。就图案而言,大体上有动物、植物、人物、景物、故事、文字等等。而不同种类、不同地域所生产的伞在图案上也有一定的差异性。一般而言,被民间使用较多的油纸伞的图案倾向于吉祥富贵一类,而作为工艺品的西湖绸伞则偏于雅致的景物。
泸州分水油纸伞的伞面有吉祥二子、双凤朝阳、二龙戏珠、祥云、仙鹤、凤凰戏牡丹等图案,这是中国典型的吉祥富贵的象征,包含了吉祥、富贵、长寿的寓意。并且将同样的吉祥图案连续重复地拓印在伞面上,形成了均衡对称之美。
西湖绸伞最常见的图案是平湖秋月、三潭映月、苏堤春晓等“西湖十景”,由于三潭映月是西湖最具标志性的一景,所以最为最常见。此外还有花卉、仕女、山水等。伞面底色多为大红、枣红、墨绿、橘黄、桃红、靛蓝等明丽的色彩。西湖绸伞的图案风格与一般油纸伞不同,更加典雅,且富于韵味,传承了江南灵秀婉约的地域文化,也为美丽的西湖增添了魅力。
民间的伞面表达的往往是普通老百姓的心之所念,不外乎趋吉避凶,祈望万事顺遂。人们在平凡的生活中没有太大的奢望,只求每一天的日子平平安安就好。配合着不同的使用场合,伞面图案也发生着变化,婚嫁时人们选用代表夫妻和睦美满的“龙凤呈祥”、“牛郎织女”、“天仙配”等图案;有小孩出生时用“二龙抢宝”、“宝莲灯”、“喜鹊闹梅”、“仙女散花”等;老人过寿则可用“不老松”、“老寿星”、“百鸟朝凤”、“八仙过海”、“彭祖老仙”等。
中国结从上古时期一路发展而来的中国结至今还为我们的生活增添着中国文化特有的韵味,绳结的“绳”与“神”谐音,而“结”以团结、结发、结缘等寓意带给人相聚、团圆的感觉。绳结从结绳记事到装饰性的中国结,其间所编就的是中华民族对于祈求神明护佑,以得到安康祥和生活的朴素向往。因而,中国结被广泛使用于人们日常生活的种种物品上,例如婚礼所用的伞柄末端被装饰以盘长结、如意结、吉祥结、蝴蝶结等。盘长结的特点是连绵不断,用《红楼梦》里莺儿的话就是“每样打一个,十年也打不完。”盘长结在盘曲后首尾相连,故而无头无尾,无终无止。盘长结所使用的是一根没有断头的绳子,表示无限循环、往复不止的意思,其中蕴含的是人们渴求突破一切有限的愿望。李后主的词里说“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柳永用“红衰翠减”的“物化休”来对比“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短暂与永恒成为人类永远的怅恨。生命有限,而情感无限,当坠着盘长结的伞出现在新娘的手中,就成为不断而永续的情感表达,所谓“交丝结龙凤,镂彩织云霞。一寸同心缕,千年合欢花。”那是爱情深挚和子孙绵延的双重祝福[1]。
流苏的装饰多见于宫廷仪仗伞以及车马所固定的伞盖上,装饰在伞的边缘,多用五彩羽毛或者丝线制成。皇帝使用的华盖流苏多为黄色,以显示其权威,曾巩诗云:“翠羽流苏出天仗,黄金戏球相荡摩。”
我们看到公卿王侯的车盖上点缀着五彩流苏,与龙凤的图案一起辉映着朝日与晚霞,他们的车子从唐代长安的大街上招摇而过,那是卢照邻《长安古意》里面的场景:“龙衔宝盖承朝日,凤吐流苏带晚霞。”流苏为华盖罗伞增添了更多明丽的色彩和摇曳的风姿,使原本单调的华盖罗伞多了几分灵秀之美。
香囊和玉佩是古人随身佩戴之物,和中国结一样,它们被装饰在伞柄上,使得伞从形态和内涵上更多了一些值得品读的韵味。伞柄上的香囊能够起到类似于今天香水的作用,随持伞者而移动,芬芳氤氲,令人迷醉。此外,香囊的形状也因使用者的身份、年龄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例如老人喜爱梅花、菊花等,小孩子喜欢活泼的飞禽走兽。而年轻的恋人们更以香囊为定情之物,所以香囊与伞的结合又增添了许多情爱的温暖。
玉佩的装饰是我国玉文化的体现,温润如玉,犹如君子,玉的品格代表着中国传统文人的一种精神追求。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将玉德归纳为为五个方面,即仁德、正义、智慧、坚贞、廉洁。因此,在古代,玉被广泛地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伞柄上的玉佩装饰便可见一端。
在我国民间舞蹈艺术中,常常使用各种道具以增强舞蹈形体美的视觉效果,民间舞蹈有“东伞西鼓”、“北绢南扇”之说。其中以伞为道具的舞蹈,可称作“伞舞”,主要分布在甘肃、湖北、江西、广西、山东、安徽、福建、河南、河北等地。
伞舞中有一种迎神傩舞,产生时期较早。迎神者以伞作为道具,伞作为天的象征,起到了沟通神界与人界的作用。这种类似巫术的舞蹈在汉代称为“灵星舞”,隋唐称“拂舞”,宋代叫作“竹竿拂子”。这种傩舞的第一支便是伞舞,舞蹈者戴着面具,面具象征神,伞为上天,所以伞与面具不可分离。古人认为傩舞表演的是神灵降临凡间的场景,所以一定会带着通天之伞来到祭坛,后世以伞祭祀的风俗就这样流传了下来。
晋州官伞舞蹈在河北的晋州市流传着一种已经传承了上百年的舞蹈——“晋州官伞”。官伞本指王公大臣的仪仗伞,唐代以后,演变为向王侯权贵们互赠的礼物,过寿治丧皆可送伞。因送伞的目的不同,伞面的图案也不同。再往后,一遇到祝寿或婚礼等喜事,人们就撑着伞蹦蹦跳跳前来祝贺,到了清代,就形成了专门在喜事上表演舞蹈的官伞班子,其舞蹈动作的设计也越来越复杂而优美。所以,晋州官伞舞蹈可以看作是人们以舞蹈的形式夸张地再现送伞礼仪的过程。近代以来,晋州官伞舞蹈主要在村庄的庙会上进行表演。
晋州官伞舞蹈可以说是我们中国民间的“街舞”,具有街头艺术的活泼欢快的特性。因为表演内容的不同,又可以分为“文伞”和“武伞”,顾名思义,两者一文一武,一动一静。“文伞”主要演唱一些民间故事,“武伞”则融入了武术、戏曲和舞蹈的元素。2006年,晋州官伞被列入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中国伞的选材、用料、绘制、装饰等方面都颇具审美价值,而伞本身的也是中华民族性格中含蓄美的体现。伞被作为礼物赠送时,表达的是不惧风雨、情谊长存;伞作为嫁妆装在女儿的箱子里时,表达的是多子多福、开枝散叶的美好祝福;伞被赶考的举子们所携带之时,表达的是金榜题名的强烈愿望。中国人自古以来以含蓄为美,在生活中,在思维观念中,在文学作品中,含蓄可谓无处不在。伞在许多时候被作为象征物,代表着人们不同的愿望和喜好,无疑是中国人含蓄委婉表达思想情感的常见方式。
中国伞的美学意义除了表现含蓄美以外,还对女性的形态美具有一定的装饰作用。代表中国传统制伞工艺的油纸伞和西湖绸伞常常与中国女性温婉美好的形象相映衬,一把美丽的工艺伞,成为了女性们喜爱的工艺品。在佳人执绸伞半掩罗绮,嫣然回眸之间凸显了女性身体的形态之美。
关于女性与伞,我们中国人的审美记忆常常指向西湖断桥边给意中人许仙借伞的白素贞,或是戴望舒笔下撑着油纸伞徘徊在悠长雨巷的姑娘。白素贞爱慕凡尘中的许仙,一把油纸伞化为媒人,西湖上兴风作雨,一来二去,借伞还伞,恰如钱钟书笔下所说的男女恋爱大抵从借书还书开始。佳人借伞,暗藏情愫;佳人与伞,美绝西湖!
与白素贞相隔了三百多年的雨巷姑娘,油纸伞上结着丁香的愁怨,我们仿佛永远只看到姑娘撑着油纸伞的背影。这是戴望舒给我们塑造的一位恍惚迷离的女性形象,她手中的油纸伞为她半掩着哀愁。油纸伞所衬托出的是中国传统女性袅娜的形象与委婉清怨的气质,其神秘而惹人遐思的美感,得力于油纸伞这一意象的衬托。
中国伞与女性美的搭配,往往还会使人联想到身着旗袍的中国女性,手中少不了要撑一把油纸伞或者绸伞。旗袍作为中国的国服和礼服,是我们中国传统服饰的代表,在T台上,旗袍往往与伞或是扇相搭配。两者都具有半遮掩的特点,伞不能完全将人遮挡,而旗袍的高开叉也令女性美好的身材若隐若现。两者相搭配,体现的是中国女性温婉含蓄的独有气质[2]。恰如我们古代庭院建筑的照壁,或者园林一进门所设置的假山,在遮挡而不完全遮挡之间体现的中国人对于含蓄内敛之美的追求。
中国之所以能够传承诸多古代物质形态文明,与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密不可分。而现代人则更需要用传统物质形态之美所蕴含的智慧来滋养内心,讲求精神世界的优雅、从容、恬淡,减却物欲的追逐与沉迷,细细地去品味这一竹一丝一缕之间所散发的工匠精神。
先秦时候,伞就代表着不同人的等级、身份。当然,这里所说的伞是指帝王官员们出行时仪仗队里的罗伞,可以从颜色、用料、大小来分别等级。先秦以降,罗伞的使用就要依据相应的仪仗制度,这种规定一直延续到了明清时期。罗伞被用于仪仗之中是始于先秦的哪一个具体时期,如今已经难以考究。由于其高擎的伞盖不仅能遮阳蔽雨,更能以高耸的姿态充分显示尊贵者高高在上、浩浩荡荡的威仪,故而先秦以后,罗盖就成为了皇帝、官员出行仪仗中的必备之物。
黄色华盖昭示着无上的皇权,帝王专用的华盖以黄色的绫绢制作,称作“黄屋”,其他人不得使用。其华盖具有庇荫百姓的含义,是君主显示其德行的载体。同时,伞作为天的象征物,也是天子的标配。上承天意,下利万民,华盖的出场不仅具有外在的气势,使得普天之下为之臣服,更以其象征意义使得臣民们感受到天命神授的威力[3]。
1.对天神的敬畏
伞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古人的崇天心理。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明确提出车上的伞盖有二十八根伞骨,对应的便是天上的二十八星宿。伞的圆形,与古人天圆地方的观念相吻合。我们可以从汉代出土的铜镜纹饰上看到华盖居于上部正中,代表着天,华盖的底部则代表大地。
华盖作为伞的一种形式,常被古人用于祭祀,来表示对于天的崇敬。东汉灵帝祭祀时在大祭坛上竖起高十丈的十二层五彩华盖,又在小祭坛上竖起高九丈的九层华盖,自己则立于大华盖下面。此处的华盖是天的象征,在古人的观念里,万事万物以天为最大,伞作为天的象征受到了世人顶礼膜拜。
我们看到旧时油纸伞的顶端常裹着一块方形头巾,是何用意往往不得而知。也许多数人要猜测它的使用功效,然而令我们意想不到的是这方头巾其实是某种寓意的象征,古人蓄发,表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头上覆以方巾表示对于上天的崇敬。这种崇敬被转移到伞上,就形成了油纸伞顶端的装饰。此外,方巾为四方形,四方表示四维,四维就是礼、义、廉、耻,所谓“礼不逾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意即做人要谦恭有礼,有节制,行事不应超出道德的规范[4]。做事情要符合公礼,要让别人认可你的成就,而非自我抬高。面对利益诱惑时,要保持清正廉洁,对于自己错误的行为也不要加以掩饰。不与道德低下的人同流合污,不做不违反道德规范的事。古人对人的教化工作可谓渗入寻常,即便小如雨伞者,也能够承担教化的功能,在生活的点滴间“润物细无声”。
从我国的周代起,民间就有在中秋节祭拜月亮神的习俗,人们把西瓜切成莲花形,象征月神的宝座,供奉月亮神像,以红油纸伞、月饼等作为祭品。在此,红油纸伞是月亮神保护百姓,扫除人间邪恶的重要法器。到了北宋,每至中秋,百姓们举家都要撑起一把新的油纸伞,着新衣,祈求月亮神的保佑。
2.伞在宗教中的寓意
佛教中有住在须弥山上的四大天王,其中北方多闻天王,名曰毗沙门,即多闻之意,他手持法器宝伞,镇压众邪魔,保护百姓的安全。
藏传佛教有大白伞盖佛母,佛母是诸佛之母,其形象是手持一柄白色伞盖,在她的伞下是受其庇护的众生。人间帝王的华盖是庇荫百姓的象征,而佛教中佛母则具有了极为广博的爱,对人,对动物,对一切众生皆以平等心对待。所以,她的伞盖所庇护的范围就要大得多。同样的伞,在凡俗与宗教间发挥着似乎相同,却又不同的作用。
3.崇福避邪的工具
自古以来,中国老百信对于生活的主要追求便是吉祥如意、趋吉避害。这样的朴素的生活追求往往投射在人们的日常用品上,以求处处顺遂。例如油纸伞,所谓“油纸有子,万事圆满”,油纸伞被台湾的客家人看作是吉祥之物。在闽南文化中,由于伞与“散”谐音,所以人们往往忌讳送伞。但是客家人的看法却完全不同,当客家人家中的男孩子长到了十六岁的时候,父母会送他纸伞,因为“纸”与“子”谐音,象征男子的成年。而伞的圆形造型又有圆满的寓意,也含有缘分这一吉祥含义,因此,纸伞成为客家人赠送的吉祥礼物。
客家油纸伞除了具有多子多福、圆满等寓意以外,还被客家人看作是辟邪之物,一来是伞的遮蔽作用使其具有了驱邪的功用;二来伞又与“闪”谐音,所以有躲避不祥的意思。在客家人的宗教仪式上,往往也会在神轿上撑起一把油纸伞来辟邪。因此,油纸伞代表的是客家人对于幸福圆满、吉祥如意生活的期望。从20世纪20年代,成熟的制伞技艺从广东潮州传入台湾美浓一带,这里兴起了制伞业,油纸伞也几乎成为美浓民间工艺的一个代称,台湾生产油纸伞的地方虽多,但都不及美浓的名声大。
油纸伞的伞骨常由竹子做成,竹子代表的寓意是节节高升,所以古代赶考的举子或是赴任的官员们喜欢在包袱里装一把红色的伞,以求高中或是一路平安。据传宋代朱熹在当年还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时,进京赶考之前,特请制伞匠人将四书五经抄写在伞上,以便自己随时研读[5]。后来,朱熹因为刻苦努力而高中榜首,人们居然把功劳归到了这把伞上,认为是伞庇佑了朱熹,从此,在民间就有了带伞赶考、以求福佑的习俗。
在我国民间传统文化中,油纸伞表面的桐油具有辟邪作用,道教还认为孤魂野鬼闻到桐油味就会远远逃开。此外,道教认为木和纸可以连接阴阳,纸为木所做,木有生气,可以附着神灵,故供奉之物多为木或者纸。而油纸伞以木和纸制成,自然就成为了道教的一个法器,用以驱邪镇宅、请仙祈福。油纸伞的伞面为阳,在屋里放置油纸伞或者伞尖向下悬挂在屋顶,都表示由众神来保护伞下之人,趋吉避凶。
客家人在女儿出嫁时,一定会带上油纸伞,因为伞的繁体为“傘”,“傘”字由五个“人”和一个“十”组成,五个人表示多子多福,也有五子登科之意。此外,《易经》中有“数生于一,成于十”之说,因此,十便是成就与圆满,即十全十美之意。而油纸又与“有子”谐音,故而油纸伞在客家人看来是吉祥的象征。当女子走下花轿,必先撑起一把油纸伞,以求远离邪祟。
古时结婚当天,新娘由富有德行的女性长辈陪同,并为其撑起一把黑色的伞。由于婚礼当天新娘的地位为最大,但是大不过天,所以要以伞遮蔽,表示对于天的崇敬。
旧时婚礼也有用红色伞的,红伞实际上是红盖头的替代品。相传天地初开之时,只有女娲兄妹二人,为使人类得以繁衍生息,他们必须结为夫妻。于是他们去向天神祷告,请求天神的旨意,如果同意他们的结合就让云层聚拢,不然则反之。当他们看到天空的云层渐渐聚拢时,女娲就决定和兄长完婚。但是,由于兄妹的关系,她又深感羞耻,于是用草编成扇子遮挡住脸庞。后来,人们在出嫁时有以扇遮面的风俗,这种风俗又渐渐演变成了红盖头。再到后来,红伞又取代了红盖头而成为新娘的手中之物。
在贵州、湖南等一些地区,媒人说媒的时候必会带上一把伞,因为伞撑开时是圆形,合上是圆锥形,恰与圆满之意暗合,媒人便把伞随身携带,也预示着她们此行的顺利圆满。土家族在撮合婚事时一般要出动两位媒人,她们各执一把伞,表示一个大大的团圆,故而她们的伞也叫做“团圆伞”。“团圆伞”又是提亲是否顺利的标志,婚事成与不成,皆在一把雨伞。媒人初次到女方家,会将伞撑开倒置于门口,若女方同意此事,则会将伞顺立过来,接着才有了第二次的登门提亲。二次提亲的媒介依然是一把伞,依旧将伞倒置门外,所不同的是女方的舅舅同意的话,伞就从室外被收拢移到了室内靠近火塘边。对许多少数民族来说,家中的火塘至关重要,具有类似于汉民族的家中神龛的地位。第三次提亲,伞还是贯穿始终,这一遭提亲顺利的话,伞不仅登堂入室,还进一步被放在了女子的闺房。此处的伞暗含着生殖崇拜的意味,伞被看作是男性的象征,在提亲的过程中不断深入女方的家中,所反映的是从初民开始所具有的物我不分的交感式思维。
民间的生活诉求永远简单而质朴,在今天各地的民俗中,婚礼上伞依然被或多或少地使用着。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组成单位,无疑寄托着人们许多的美好愿望和美妙憧憬。伞在婚礼上的使用是人们朴素的生活愿望的反映,所体现的正是中华民族善良而朴实的生活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