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倡导教育家办学,这是国家顺应时代潮流及教育改革发展要求而作出的重要判断。时至今日,教育家办学的问题仍然还在热烈的探讨之中。
教育的实践表明,教育家办学已成为目前国内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呼唤与期盼。要让教育家办学变成现实,当然需要一大批教育家,而我国目前的状况又如何呢?
让我们回顾一下历史沿革的情况。中国古代的确也出现了以孔子为代表的一批伟大的教育家,他们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到了近代,蔡元培、徐特立、陶行知等一批杰出的教育家,他们的教育思想主张,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和进步产生了重要影响,名载史册。到了现代,也涌现了像叶圣陶这样著名的教育家。改革开放以来,国内教育界涌现出了一批颇有建树和影响力的教育改革者,如上海的吕型伟、东北的魏书生等。除此之外,也有在教育教学改革和学校管理等方面勇于创新的一批代表人物。但这些人物对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影响力很是有限。近十几年来,活跃在国内教育领域特别是基础教育领域的一些先进人物,他们大多是在教育或教学或管理某一方面作出了贡献,但要用教育家的标准来衡量,似乎还有一定的距离。
人们在反思,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教育事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教育教学改革风起云涌,各种新理论、新观念、新成果层出不穷,办学条件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为什么却没有培养出一位像蔡元培、陶知行一样的真正的教育家?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通过对教育家成长的轨迹作深入的剖析,对教育家产生的外部因素和自身因素进行全面考证,我认为现今难以涌现出教育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社会大环境中科学、民主、宽松的氛围不够。我们知道,目前中国教育管理体制是高度划一的,行政化、统一化突出,无论是高等教育还是中小学教育,校长大都由政府任命,是真正的行政官员,而校长职级制试点也才刚刚开始。在这种体制下,原本有一批专家学者可以发展培养成为教育家的,但由于成为了“官员”,原有的教育教学研究创新因子被体制遏制,渐渐由专家学者变成了行政官员,失去了成为教育家的机遇和特质。众所周知,要想成为教育家,你只具备专家学者的素质、努力是不够的,还必须拥有一定的权利,否则就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而现在大批专家学者拥有了权利,却宁愿享受权利,而不愿意再践行教育家的职能。除了体制的原因,中国教育界内部缺少宽松的氛围,研究、探索、创新活动往往受到各方阻力,因而也不利于教育家的产生和成长。
二是科学可行的激励机制还未建立。由于当今教育管理的体制存在弊端,特别是教育的行政化倾向还较严重,各级政府并没有构建有利于教育家成长的激励机制,缺乏对改革创新人物的扶持、保护和激励,在社会上没有正确的导向,使得那些立志成为教育家的人看不到希望,即使一些人作出了贡献,也由于任职年限等制约,失去继续实现发展目标的空间。有的得不到重用,往往挫伤积极性。久而久之,连具备教育家条件的人士也越来越少。
三是缺乏培养教育家的机制及成长的土壤环境。现在的师范大学只是培养合格的教师,并未设计有利于培养未来教育家的目标模式及课程,使毕业生难以具备成为教育家的基础。而对于在职在岗领导的专业成长培养模式又比较落后,内容比较陈旧。在当今教育界,教育家出现或可能产生于高校及教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和一线中小学校长。但专家学者大都不愿“沉下去”,仅满足于“厅堂式”的做学问,基本失去了成为教育家的可能。基层中小学校长受制于外部体制或自身追求、理论积淀等,也很难步入教育家成长的必由之道。
四是现在的不少教育管理者和名师专家进取意识和改革创新的意识不强。工作条件、待遇不尽如人意,周边负面消极因素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
要培养一大批教育家,应尽快改变教育行政化倾向,创造有利于教育家成长的环境,研究构建科学的培养机制,制定政策,创新理论和实践的有效模式,特别是要重视有潜质、高素质的教育家对象,投入专项资金,重奖对教育教学改革作出贡献的人士,树立先进和典型,总结推广其教育思想、管理经验。
时代需要教育家。教育家的发现、培养,更需要社会的关心、重视与呵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