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婷
(商洛学院人文学院,陕西商洛 726000)
信息技术和移动媒体的不断发展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和沟通方式,也推动了传统新闻行业的革新,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兴起就是这场革新的一个产物。新的专业给新闻传播学科带来了新的发展方向,也为传统新闻行业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开辟了途径。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将这一新兴专业建设好、发展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是亟需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产生和发展是互联网在我国不断发展的伴生物,它的发展历程可划分为萌芽阶段、酝酿阶段和产生发展阶段。
20世纪90年代末期,互联网逐步在我国发展起来,信息实现了跨空间多形式的传播,人们的交流沟通方式随之发生了极大转变。很多学者和高等院校也将目光聚焦到网络这个研究方向上。其中,早在1996年,华中科技大学就开设了网络新闻传播专业方向,当时是下设在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将网络与传统的新闻学、传播学结合起来;1997年,中国人民大学开设了网络新闻传播的相关课程;2003年,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10所重点高校开设了网络新闻传播专业方向;两年之后,这个数目增至110多所,在专业建设的过程中,将传统的新闻传播学理论教学与网络传播、网页制作、电子化编辑、多媒体运用结合了起来,新闻传播朝着WEB时代靠近,这为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产生和发展作了实践上的铺垫。
2010年,互联网在我国的发展态势向好,国家对互联网行业的发展也愈加重视,中国的网民数量占据全球之最,电脑、手机等通讯工具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人们的阅读、沟通对于新媒体的依赖越来越强烈,社会对新媒体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顺应时势,教育部在2010年开展“新媒体与信息网络”专业的申报工作,2011年教育部开始批准“新媒体与信息网络”专业招生,2011年,中国传媒大学和南广学院获批开始招生;2012年有8所高校获批招生[1]。
2012年,为了更好的适应经济发展带来的人才需求变化,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教育部对1998年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1999年的专业设置规定进行了新的论证和修订,并形成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 年)》。新的专业目录中去掉了“新媒体与信息网络”专业,而将“数字出版”和“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作为新闻传播类的特设专业设置下来,其中,“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是“新媒体与信息网络”专业的进一步发展,2012年获批招生之后,当年就有8所高校进行了“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招生。之后,2013年有28所高校获批进行“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招生;2014年20所高校获批;2015年29所高校获批,截止2016年底,有134所高校获批设立“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并着手培养网络新媒体人才[2]。在这100余所高校中,有近80余所属于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在2012年至2017年这五年的发展历程中,地方院校在网络与新媒体人才的培养上呈现出地方的特色,然而,更值得关注的是,地域的局限性和软硬件上的不足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新专业的发展。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作为新的时代背景下的一门新兴专业,其与社会的密切度非常高,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网络、新媒体的驾驭和使用能力要求颇高。然而,地方本科院校受制于定位自身、资源、地域,在“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建设上存在局限性,这不利于新专业的建设和发展,也不利于学生的就业和长远发展。
按照教育部的划分,中央部委所属院校外的高等院校被称为地方本科院校,按照这个划分标准,我国现有600余所高校属于地方本科院校,所占比重很大,但是,国家拨付的办学经费相较于部委所属高校来说比较低。从所处地域来看,地方本科院校多处于三四线城市,生源也较为单一。经费的有限性又限制了地方本科院校的软硬件建设,吸引力较弱,师资薄弱,生源紧张,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在新专业的建设方面,很多地方本科院校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建设在师资力量方面要求较高,而我国真正做网络与新媒体研究的学者甚少(这主要是因为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兴起也不过几年,中国历来的新闻传播学教育重理论而轻实践),新闻传播学博士研究生更倾向于留在部委所属高校或者大城市,地方本科院校很难招聘到专业的师资,这直接就限制了专业建设和课程的设计。
从第一部分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网络与新媒体作为新闻传播学科下的一大类,最初是在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重点高校发展起来。之后,地方本科院校获批建立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大部分学校的专业建设是建立在已有的经验上,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培养目标等都模仿重点高校,缺乏对于自身的深入分析和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思考与定位。
目前,我国网络与新媒体有三种发展模式:第一种是中国人民大学的发展模式,在课程设置和教学过程中以传统的新闻学理论授课为主,网络与新媒体的应用实践为辅,被学者概括为新闻流模式;第二种是复旦大学的发展模式,教学中以传播学理论授课为主,应用实践为辅,被称为传播流模式;第三种是武汉大学的发展模式,与前两类差别较大,以技术训练和实践为主,以传统的理论授课为辅,被称为技术流模式[3]。开设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地方本科院校大多以现有的发展范式为模版进行复制粘贴,而没有考虑地方院校与重点高校在资源、人才配置、地域优势上的差距,没有结合本校的专业优势和区域定位,盲目的复制带来的是与社会的脱节和学生的低能力、低就业率。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会学生运营和管理各类新媒体,学会使用新媒体进行信息传播,这离不开各类新媒体设备,建一个规模适中、设备齐全的实验室花费颇巨,而新媒体是一个更新换代非常快的领域,对于设备的“新陈代谢”要求也很高。然而,地方本科院校不同于重点高校,经费的划拨非常有限,而可以利用的企业、社会资源又受到学校名气和地域资源的限制,不能拉来能够支撑发展的赞助和投资,硬件建设不足,而硬件的不足又限制了教学过程中实践能力的培养,由此恶性循环,对于人才的培养和专业的建设发展极为不利。
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催生了越来越多的新媒体模式,纸媒时代,电视、广播就是新媒体;互联网发展起来,电脑就成为了新媒体;移动化的普及,手机、Ipad等依靠移动通讯网络和WIFI的设备成为了新媒体。新媒体的更新换代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习惯,传统的新闻传播向全方位、高层次、多维度的信息传播发展,新闻工作者不仅仅被要求会采、会写、会编,还要会使用各类新媒体设备,掌握各类新媒体设备的使用与受众的使用习惯,并真正制作出受众欢迎的作品。因此,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注重在学校教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与社会的完美对接。很多重点高校在新媒体研究领域已经走上了与企业合作的道路,比如:同济大学与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签约,共建传播与艺术学院,为学生提供实践经验丰富的师资和实习平台;深圳大学建立了国内首家“新媒体研究中心”,是与深圳市的融创天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共建[4]。然而,地方本科院校大多位于三四线城市,影响力大、发展完备的企业很少,而新媒体作为新生事物,在三四线以及之下的城市中发展还不显著,接纳度也较低,这就限制了地方院校校企合作的层次,不能为学生提供较高端的学习和实习平台。
地方本科院线在新建专业的发展上存在诸多局限性,但也有自身的优势和特色,要将特色凸显出来,抓住优势促进发展,就要在重点院校专业发展模式的基础上分析地方经济需求和区域发展特点,变出特色,创出新意,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应用型、复合型、技术型人才。
由于高校所处地域、发展目标、拥有资源的不同,在专业的发展上也存在差异。当前地方本科院校在建设“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时一味模仿重点高校,复刻已有模式,缺乏自身特色。地方本科院校的毕业生,很大一部分的就业地集聚在地方,如何培养出地方就业市场需要的人才就是亟需思考的问题,其重点就是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根据地方特色和需求进行差异化定位。一方面,在发展新专业之初,要深入思考到底什么是网络与新媒体,当前时代新媒体的代表是什么,新媒体时代需要具备什么能力的人才以及本地区需要什么样的新媒体人才,只有在确定专业目标时明确这些问题,才能为新专业的发展打好根基;另一方面,在确定专业发展目标之后,还应该进行广泛而深入的市场调研,走进本地区的电视台、报社、网站、广告公司等就业单位,准确了解这些需求新闻传播人才的地方对于新媒体人才有什么能力要求,他们急需的人才是什么类型,根据市场需求对专业发展目标进行调整,从而达到因需对口培养的目标。
“互联网+”时代已经来临,新媒体的“新”也伴随着信息化、数字化的不断发展日异月新,市场对新媒体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发展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要不断跟随潮流,在结合地方特色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迎合市场需求的新媒体人才。
1.新的素质定位:培养适用于泛媒体时代需求的复合人才
信息时代的发展带来了新闻媒体数量的剧增和新媒体类型的多样化,这被称为“泛媒体化”[5]。泛媒体时代对新闻人才的需求增多,但同时也要求人才需“一专多能”,其中,“一专”就是要具备新闻传播的理论基础,“多能”则要求非常广泛,对于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学生来说,会操作不同类型的新媒体,会使用网络制作信息赢得利润和声誉,会写会编是基础,会运营公众号、经营自媒体、使用全媒体工具就是未来的竞争点。因此,作为地方本科院校,还需要创新自己的素质定位,在课程开设方面注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而实践课程一定要结合市场需求,以补充“泛媒体化”的人才缺口。
2.新的师资队伍:以双师型师资带动学生理论与实践的双提升
早在1998年,原国家教委就提出了“双师型”教师的概念,其目的是提高高校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对于“双师型”教师的概念,各家有不同说法,但其实质都指向于“理论水平+实践能力”的双重标准[6]。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是一门前沿专业,与社会发展和现实生活密切接轨,而高校大部分教师都是一毕业就从一个校门迈进了另一个校门,社会经验非常薄弱,专业实践能力比较差,很多教师自己都不会用新媒体,网络技术欠佳,无法教会学生。因此,作为师资力量更为薄弱的地方本科院校,要“两手抓”:一手抓校内教师的继续教育,创造机会让教师走出去,去电视台、网站、广告公司等地方实地锻炼,提升专业实践能力;一手抓校外专业人员的引进,可以外聘客座教授或兼职教师,来源是经验丰富的电视台、网站、企业的新媒体管理和运营人员,将外面的“新事物”引进校园。以此,真正的为学生配备会用、会教、懂市场的师资力量,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3.新的实践平台:校内校外平台对接丰富学生见闻
教师可以“引进来”,设备的不足可以让学生“走出去”,由上文分析可知,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建设所需的新媒体平台建设需要很大的资金投入,许多地方高校受制于资金短缺无法为学生提供一个全媒体的实验室,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对此,地方本科院校应把目光放在外面,可以通过与电视台、网站、企业合作共建,在校外建立学习和实习基地,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进行“订单化”培养,根据市场的需求按需培养、定向输出。对于学生来说,校内校外平台的对接能够让学生在学校学习基础理论与实践能力的基础上早点走上的工作岗位,在真实的工作过程中锻炼自身实践能力,学以致用。
信息时代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就业前景颇好。地方本科院校要紧紧抓住时代发展的趋势,搭上高校转型的快车,突出地方特色,下大力气创新发展模式,在专业定位、师资建设和平台搭建上求新求变,提升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水平,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培养出合格的网络与新媒体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