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雪娇
(九州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徐州 221116)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诚信爱岗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这就要围绕立德树人这一中心环节,在高校教育中切实开展好职业精神教育,扎实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青年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劳动者和建设者。
基于现代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要求,高职院校思政课特别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必须积极探索应用技术型高素质教育新的课程模式,重点培养学生基于职业意识、职业操守、职业规范(法律和道德规范)以及职业价值的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从而培育学生良好的职业信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并成为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坚实基础。思想政治理论系列课程中,《基础》课的基本功能在于传授政治、道德、法律等知识,培养立志、树德、做人的良好品行和学习能力。近年来,很多高校的《基础》课都变成了单曲循环,当做一般社会科学基础知识解决,忽视了课程本身具有意识形态导向的功能,同时也忽视了育人立德的功能。高职教育中的职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决定着课程教学的目标,而思政课作为育人立德引导的课程,更应该切合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结合我国当前社会发展需要,高职思政课的教学理念必须坚持思想政治导向和职业精神导向相统一,在倾向于思想政治目标培养的同时,注重职业精神培养目标,以此促进《基础》课教学的深入改革和学生的职业发展,为社会培养高素质高质量的职业人才。
高等职业院校的课堂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和单纯的技能训练,而是塑造精益求精工匠精神的场所,是构建优秀人格和素质的战场。但是,以往的《基础》课教学内容中,占据主要地位的仍是理论知识的传授和灌输,没有结合高职学生的现实需要,亦缺少兴趣的培养、智慧的启迪和心灵的激发。
《基础》课应结合学生的现实需求,根据职业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确立以职业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对各种岗位典型人物的案例解析,形成自我的职业榜样,同时通过实践教学内容的安排,设置具体岗位工作任务的过程体验,内化为稳定的自身品质和道德品行,实现知行合一。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内容选择,通过任务的完成、情景体验和合作式探究完成理论的学习,按照岗位的需求,确定教学目标、构建课程体系、设计教学方法,实现教学的目的性与企业的需求相吻合。
在高职教育课程教学中要有机融入职业精神元素,真正实现知识技能的工具性与人才培养的精神性相统一。目前,很多职业教育课堂缺乏学生主体、缺乏交流互动、缺乏建构共享、缺乏现实关怀,这就自然导致了职业特色、技能技艺和工匠精神的缺乏,使课堂缺乏吸引力和生命力,让学生望而却步。在《基础》课程的讲授上仍注重理论性、逻辑性、完整性,教学方法上仍主要采用传统灌输式教学方式;学生对理论讲授不感兴趣,对课堂教学兴趣不浓。教学内容也是照本宣科,没有融入职业精神的元素,没有给学生职业思想的启迪。教学模式很难适应高职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更难适应国家经济常态化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教学方式也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不能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塑造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提高学生的适存能力,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的和谐发展,对于即将步入职场走向社会的高职学生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在《基础》课中进行职业精神的融入,要运用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理念,采取小组讨论式、情景体验式等教学方法,将能够丰富教学形式、提升教学实效性、提高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真正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要和社会发展结合起来。未来社会所需人才不仅要有高技能,更要具备高素质,高素质的核心是良好的道德品质、职业素养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础性作用,把职业精神融入到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全过程,这样才能把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
职业精神与职业活动紧密相连,既具有精神的专业特点,又具备伦理的相关内涵。它应该始终贯穿于个人的整个职业生涯。高职院校要对目前的课程进行改革,把职业要素融入专业教育,注重人文素养的培育,把知识、技能和道德品质有机结合起来,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基础》课为引导课程,辅助开展多种形式的具有职业特点的公共选修课程,适应学生发展的同时,满足其个性化的需求,促进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职业素养教育中的作用。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在教育过程中,要将职业精神的培养放在重要的位置,要完善职业精神的教育内容,建立《基础》课为引导课程的一体化的职业精神培养课程体系,创新培养专业精神的途径和方法,建立有效的课程考核机制。通过一系列方法,提高学生的职业精神,使学生在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更加注重职业素养的养成。
新时期,党中央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别强调要在大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内容融入到大学生的课程、教材和校园文化中去,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使他们自觉地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者,实践者和推动者,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这对新时期高职思政课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从理论内涵上看,职业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内在同构性与契合性。由于社会分工的不同,职业也各不相同。人们在追求个人价值实现的过程中,就有了不同的价值取向,不同的价值取向又决定着人生的境界。作为大学生进入校园,开启心智的《基础》课,在人生观、价值观等内容上要进行正确的引领,让大学生系好人生中的第一粒“纽扣”。
大学生日后都是社会主义劳动者和建设者,因此,以职业精神为载体途径,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抽象的理论变为具象的实例,引入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楷模、劳模等人物事迹,在生动形象的教学中拉近学生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距离,使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高职学生通过学习既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也为以后的就业增加了职业体验。
高职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十分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也是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学生的角度来说,要强化实践课程重要性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重视程度,让学生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特别是理论学习和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不能仅仅把思政课当做一般的基础课程,而是要看作一门实践科学。从教师的角度来说,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形式和组织设计,做好准备,合理安排,利用多种教学方法,把实践教学融入到理论教学中去,做到实践教学和其他学科的衔接统一。
《基础》课教学不仅要课堂实践,还要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进企业,走进社会。学生在暑假和大三实习期间,走入工厂车间进行企业轮岗实训和顶岗实习,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实行工学结合,加强企业认知。这种工学结合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在《基础》课的实践教学中,思政教师跟随学生进工厂、进企业,从学生的成长发展需求出发,将思政课内容融入到专业实践中去,在实习过程中引导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将职业道德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通过边实践边授课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工作的特点、掌握工作规律、遵守工作规范、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更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通过真实的职业体验,让学生进一步领悟职业精神。
教材是教学之基,好教材是讲好课的前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运用国家统一教材,保证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的原则性,保证学生精神建设的“蓝图”不走样,保证立德树人的任务落到实处。当然,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兼顾师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的同时,要构建面向不同对象,不同层级的立体教材体系。我院在职业精神培养入课程的理念指引之下,编写了“身边人身边事”《基础》课教学案例集作为辅助教材。案例集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实行专题教学,涵盖统编教材所包含的理论和知识点;同时,收录的案例基本以本校学生为主角,或者是学生身边发生的真实案例为主,内容真实贴切,学生易于接受。
《基础》课的教学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以达到学生立志,树德,做人的培养目标。而学生在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本身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课堂中的参与度和活跃度都不高。案例教学在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和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方面能够有所成效。鉴于高职学生在理论基础上相对薄弱,兴趣不足,一般的教学案例很难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在“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我们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不同专业背景和培养目标,有针对性的进行课程组织设计。在课堂上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运用不同的教学案例,因材施教,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让思想政治教育课更具魅力,让教学更有效果。
创新教学方式,实现由传统的按章节组织教学向按专题组织教学转变。我院思政教研室在两轮试点基础上,结合高职学生实际,认真凝练了5个教学专题,确定了每个专题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难点,编写了《基础》课教辅教材。在职业精神培养的视阈下重点讲授职业精神的核心价值与时代特征、典型人物和职业人才成长历程与道德模范的优秀事迹以及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培育与职业信用的养成。用生动鲜活的故事阐释当代职业素养;用不同行业的职业精神激励学生励志成才;用贴近学生思想实际的形式教育学生、感召学生、塑造学生,还原故事人物的真实人生,追踪职业人的成长之路、奋斗历程、奉献之歌,让学生感悟从坚守中成就卓越、在平凡中创造伟大之道和真谛,让学生明白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以及投入与责任的重要性。
《基础》课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还要培养学生的做事能力和立足社会的能力,这就对《基础》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和要求,对学生自身发展中所需要的各种能力进行分析,找到共同点。以《基础》课的内容为出发点,多视角综合阐释职业精神,将教学内容整合为:前言(职业教育导读)、理想奋斗篇(职业理想与职业选择)、道德人生篇(职业态度与职业道德)、法律责任篇 (职业规范与相关法律)、家国大义篇(职业奉献与职业成就)五个专题,在每个主题下,有多个单元,每个单元为不同的专业设置相应的基于项目的培训内容,使思想政治课既有益又有趣,知识的拓展和理论的发掘,触动灵魂,产生共鸣,大大提高《基础》课的魅力。
网络的发展给了文明获取知识更好的渠道,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实现课堂教学与网络技术的深度融合。创新课堂教学模式,通过“互联网+课堂”的模式,有效开发课堂资源,将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融入到新的课程模式中去,让学生最大化的接收新的知识和各种资源,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效果。《基础》课实践性很强,需要通过教师的有效教学,使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思政课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改进教学方法,通过云课堂、云班课、慕课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手段,传授思政理论知识。利用云班课等网络平台,和学生实现线上互动,利用学生喜欢的方式,了解学生的真正想法,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从而有针对性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参与,校内以红星理论研讨社为阵地,组织开展一系列校园活动。校外以建立的实践基地如法院、淮海战役烈士纪念馆、马庄村扶贫基地和校企合作单位等为依托,开展学生实践教学,延伸课堂理论教学,既能接受思想洗礼,又有职业体验教育,增强互动性和有效性。通过构建“‘线上’+‘线下’,校内+校外”的“四位一体”教学培养体系,使《基础》课更加生动立体,真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为了更好地培养具有能够快速应对时代变化,应对职场新要求的新时代职业人,需要教育领域的不断改革与推进,才能将人才与社会需求更好地对接。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职教育教学的助推剂,是高职学生社会化教育和职业化教育的主要阵地和重要平台。面对当前高职思政课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尝试将职业精神培养融入高职思政课,推进职业精神与专业教育,思政课理论教学与不同行业的职业精神内容,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学生的专业实践的三结合,着力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精神认知能力、意识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将职业精神培养融合到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在此思路的引领下,我院思政课教学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探索:编写了“身边人身边事”《基础》课教学案例集作为辅助教材;建立了职业精神培养为核心的专题式《基础》课程体系;打造了“‘线上’+‘线下’,校内+校外”的“四位一体”教学培养体系。高职教育作为较高层次的职业教育,思政课作为较高层次的意识形态教育,在二者的有机结合下,培养高职学生从事职业特有的职业精神,能够为学生实现就业和就业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