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小丽
(江苏开放大学 江苏·南京 210019)
网络直播是以直播为主要特征的互联网视频服务,它是一种新兴的网络社交方式,通过手机和电脑等通讯工具,在互联网平台上以直观、快速、内容丰富、交互性的特点以视频形式即时呈现出直播内容。由于4G网络的飞速发展、移动智能设备的普及、网络用户的猎奇心理、网络营销的助推及互联网消费习惯的形成共同推动了网络直播行业的快速发展。网络直播的快速发展改变着大众的社会生活,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也受到网络直播的影响,分析网络直播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因素,引导大学生树立积极向上、全面健康的价值观取向,应是高校教育者的重点关注的工作。
艾媒咨询在2017上半年中国在线直播行业研究调查报告中指出,2017年中国在线直播用户规模达到3.92亿,较2016年增长26.5%,至2019年预计用户规模达到4.95亿。[1]网络直播显然已成为一种新的社交媒体方式,本文就大学生参与网络直播程度做了相关调查,在参与调查的学生中,有18%的学生作为网络直播的主体,在各类平台担任过主播的角色,他们作为网络直播中的弄潮儿,蓬勃的青春中迸发出不可低估的力量,各类直播节目为他们提供了便捷的展示平台,满足了他们“自我实现”的需要。55%的大学生观看过网络直播,可见大学生更多的是作为网络直播的观看群体,18至24岁的年轻人本身就是网络用户的主力军,更何况大学生总是对于社会中的一切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总是喜欢走在时代的前沿。网络直播对大学生这个群体辐射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无论是作为网络直播的主体或是网络直播观众的大学生在各类直播节目中接触到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些多元化的价值观对大学生的人生态度和理念潜移默化地产生深远持续的影响。
尼尔·波兹曼曾经谈到,互联网时代正在构建一种娱乐化的大众传媒,这种媒介提供肤浅甚至恶俗的快乐是欲望发泄式的,是缺乏思索和精神参与的,几乎所有的文化内容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2]在网络直播平台中,五花八门的直播APP出现,直播内容也非常丰富,有为迎合大众口味的明星网络视频直播、草根真人秀直播、游戏直播、购物直播还有与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相结合的在线教育直播等各种类型直播,网络直播逐渐发展成为多元化、多极化的模式。相关调查数据显示:直播观看者更偏向于秀场类、游戏类、生活类的直播内容,这类直播内容更倾向于年轻人的喜好,以娱乐化为主要导向,他们的目标就是要成为年轻人最爱看的直播节目,相比较其它互联网产品,娱乐化的直播节目收视率远超以往任何时候、任何节目。
只要拥有一部智能手机、移动4G网络、一张身份证这就可以成为一名网络主播随时随地进行网络直播,这些全民皆有的标配,可见在网络直播平台成为一名网络主播非常容易。据媒体公布的数据,中国目前大约有二十万网络主播,极低的进入门槛必然带来直播行业队伍的快速膨胀,主播个人文化素养、道德素质也是千差万别,直播平台在利益最大化的驱使下,陷入竞争白热化、生长野蛮化的怪圈,直播节目中有些带有低俗、色情、暴力、拜金等倾向的内容吸引观众的眼球,这些低质量的直播内容对网络直播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
网络直播区别与以文字图片为主的其它媒介,它除了可以为直播观看者打发无聊和烦闷,给他们带来愉快消遣的感受,同时还能实现深度互动。网络直播为主播和观众搭建了一个实时互动的桥梁,直播及互动过程中所呈现的内容都是真实的没有经过剪辑处理的原生态内容,特别符合观众求真、求实的个性特征,主播与观众之间无缝隙交流提升了彼此之间的期望与自信,尤其是满足了观众的参与感与窥视欲。
网络直播作为当前最能吸引大学生的网络社交媒体,是他们获取各类信息资源的重要途径。与之前的微博、QQ等社交媒介相比,网络直播除了带给大学生信息资源外,更多地是给大学生提供了多维度社交平台,他们的情感在直播平台得到了主播的认同,他们内心世界的需求得到满足,直播主播带给他们的陪伴感与安全感,让他们的自我满足得以实现,尊重的需求得到认可。
大学生在各类直播平台可以选择性观看自己感兴趣直播节目,通过观看节目他们能够学到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如从服务类节目中能学到健身、美容化妆、美食烹饪、面包烘焙、服装搭配、职场攻略等相关知识,通过节目能够获得自己需要的东西,集娱乐与知识一体,既陶冶了情操又学到了自己需要的各类技能。网络直播激发了他们自主学习观,尤其是各类优质在线直播教学,学生的学习体验优化了,学生可以随时利用碎片化时间自主学习,学习的频率与学习效率快速提升,在线直播教学让大学生的学习之路更加畅通,自我认知、自我价值感都得到了快速提升。
网络直播拓展了大学生利用网络的思维能力,大学生能够积极利用这个平台为自己所用。大学生从事直播主播的工作很大部分是出于锻炼自身能力的需求,直播平台能够为他们提供一个自我展示的空间,网络主播通常会是互联网直播节目中的核心人物,他们即要参与整个活动的策划、制作、节目的主持,同时还要面对线上数万人、甚至更多的粉丝,并与他们实时互动,可见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主播必须要具备很强的综合能力和扎实的文化功底。大学生在网络直播平台发挥他们的个人特长,展示歌舞类才艺、培养播音主持语言类等多方面的能力,作为直播的参与者能够在直播平台锻炼自己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播音主持、新闻等专业的大学生做网络主播,专业技能还能得到实践;还有大学生通过直播空间的小众群,认识到志趣相投的朋友一起学习交流;甚至有的大学生通过直播空间创建自己的团队,获得更多的创业机会。这些无不体现了大学生充分利用网络直播的积极效应,大学生的自我能力与自我价值得到了有效提升。
当前的网络直播,表面上一片繁荣,但由于直播行业尚处于发展探索阶段,直播中的主播素质、直播内容的质量、直播用户的情趣意向等,已经暴露出了一定问题。部分直播节目中充斥了女性消费、低俗媚俗、恶意攻击、暴力刺激等倾向,这对于心智尚未完全成熟,急需正向引导的当代大学生而言,他们的内心世界无疑会受到一定冲击,部分大学生因沉迷于网络直播而脱离现实,采取消极的人生态度,淡漠现实的人际关系,无论是学业还是生活都受到直接的影响。
网络直播平台的发展的确给少部分大学生在某些方面带来了的创业机遇,但正是由于网络主播门槛较低,获得机会相对容易,网络主播这个职业看似轻松又新鲜,网络直播平台甚至可以在一夜之间将主播从普通草根孵化成“网红”,“网红”的高收入、高知名度影响到普通大学生的择业观与职业观,很多“95后”大学生为此迷失就业方向,每天上演着“月收入百万”的主播梦。当代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导向极易遭遇“网红效应”的挑战,当主播、当“网红”成为他们的职业首选,网络直播平台所催生出的民间达人和网络红人从“草根”逆袭为“白富美”,“学得好,不如做个网红好”这样的观念直接“植入”大学生的思想,“网红”效应产生的经济价值已经被无限的扩大,对大学生的择业观、就业观产生了巨大影响。
网络用户通过网络平台对主播进行打赏,这是网络社交媒体新兴的一种非强制性的商业消费模式,是对主播劳动成果的一种激励。大学生本身作为没有收入来源的群体,如果在自己经济能力承受范围内在直播节目中刷礼物给主播,追求自己喜欢的网络文化,这也无可厚非。但如果学生在夸耀性和攀比性的消费心理影响下,在直播间用钱来刷存在感,甚至有通过校园贷等方式欠下巨额债务来打赏主播,以此获得主播的青睐,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获得成就感。这种非理性的消费行为最终被虚荣心绑架,失去了自己的价值判断和鉴别。
网络直播行业监管的滞后性导致直播行业良莠不齐,网络直播平台的直播内容并未提前向主管部门报备,并且由于直播内容具有时事性、即时性,互动性的特点,所以很难进行时时监控、事事监控。目前,对于在网络直播中违规现象处理的惩治力度不够,因违规受到惩治的成本不高,很多直播平台打着法律的擦边球,政府对于网络直播的监督及管理力度不够,主播个人的行为规范很多方面比较模糊,管理尺度很难拿捏,管理制度不完善。
“网络直播”风起云涌,似乎作为一个社会人如果不了解网络直播、不曾观看过网络直播都已经与社会脱节一样,当代大学生作为最易接受和尝试新鲜事物的代表,首当其冲在网络直播的浪潮中。在“从众”效应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投身到网络主播这一鲜亮的角色中去,更多的大学生成为网络直播的观众群体,在各类直播平台为自己心仪的主播打赏,据丰讯智库发布《2016年度云南大学生市场消费报告》显示:更有超八成的大学生在观看直播过程中,会购买礼物赠心仪的主播,其中13.43%的大学生每月用于此外的花费超过500元。[3]网络推手利用大众的从众心理推动网络直播的快速发展,通过强大的主观性的直播导向引导大学生价值取向与价值判断。
大学生自身的特点使其价值观取向容易受到直播媒体的影响,“95”后大学生是伴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的一代,对网络的依赖性强而又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对网络的盲目认可与依赖,缺乏对媒体信息资源的正确解读、理性思考、合理利用的能力,在良莠不齐的网络直播内容中容易迷失自己,价值观受到冲击与影响。
2016年11月,国家网信办出台的《互联网直播服务管理规定》提出实名登记制度,并且要对网络新闻信息直播及互动的内容进行先实施审核再进行发布的程序。直播平台应主动积极承担企业主体责任,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配备与平台规模匹配的专业人员,能够即时阻断劣质、低俗、非法的直播内容。建立互联网直播平台的信用等级制度,建立黑名单制度,一旦进入黑名单将会取消平台的直播资质。
高校教育者和管理者应该利用网络直播平台,创新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模式,将传统校园文化和网络思政教育相结合,净化校园网络文化环境,创建校园网络直播平台,为学校师生打造属于自己的直播平台,将学校最优质的资源在直播平台共享,引入最具持久生产力的直播主体教师这样一个群体,从直播内容、直播主体的优质层面来打造健康持久的校园网络直播平台。校园直播平台可以选择校园优秀主持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作为主播,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解读国际、国内社会热点问题、学校的相关新闻,培养大学生理性思考问题的能力、强化主流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能够以悲悯的情怀感染社会良知,培养大学生对社会、对国家、对他人的担当与责任感。
新加坡总理吴作栋提出:“我们通过家庭来传授价值观、培育年轻人、建立自信以及相互支持。”[4]家庭环境及家长的行为处事方式、情感表达方式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子女的思考能力及价值观取向。
作为家庭成员应主动积极了解网络直播的特征、直播规范及对社会产生的利弊影响,在与子女交流沟通中才能掌握主动,得到子女的信服与认可,从而有效引导子女在网络直播环境中提高个人素养,获得积极的正能量,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大学生作为网络直播的观众或者参与者应从自身做起,时刻始终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提高自制自律的能力,提升个人道德素养,不可沉迷网络直播丧失自我。大学生应增强警惕意识与甄别能力,对直播中的“假丑恶”要勇于揭发举报,弘扬直播中的“真善美”,增强社会责任感。只有从“小我”做起,网络直播中的“大我”共享直播平台健康、有活力、充满正能量的优质资源。
大学生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优质的网络直播资源及学校、家庭、社会的影响与对他们的价值观形成与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发挥网络直播的优势,与时俱进,创新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助力大学生的成长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