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精深研究
——汪信砚教授新著《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传统与创新》评介

2018-04-03 03:56:22刘明诗
社会科学动态 2018年1期
关键词:冯契李达中国化

刘明诗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长期以来学术界研究的焦点问题。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汪信砚教授很早就关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问题,并一直致力于这一领域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丰富的成果,其新近出版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传统与创新》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1月版)一书就是他最新研究成果的一部分。该书就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许多深层次问题提出了自己新的见解、新的观点和新的看法,这些见解、观点和看法也反映了21世纪以来学术界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问题上研究的新进展。通读这本书之后,笔者对汪信砚教授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问题上的研究之精、研究之深确表心悦诚服,深感这是一本不得不读的好书。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深刻内涵的精细考察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人们往往可以一言以蔽之,即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但是,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却包含着深刻的内涵,也因此隐藏着人们对之误读的可能性。在本书中,作者在阐发自己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内涵的理解的同时,还专门着力澄清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内涵的各种误读,既见解深刻,又一语中的。

在作者看来,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即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关键是要把握 “中国实际”的完整要义。作者在进行追根溯源、全面考察的基础上,提出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社会现实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不断建设、丰富和发展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个定义,不仅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内涵的核心要义,而且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基本路径,还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最终指向,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这一概念的完整、准确的定位。

然而,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准确内涵的完整把握并非易事,在作者看来,学界出现了很多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误读现象。例如,有一种误解最深的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本身就是一个虚假的命题,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不过是 “在中国”而已,并不存在一个 “中国化”的过程。对此,作者指出,中国的具体实际是不断变化发展着的,因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在不同的时期面临的任务和表现出来的特点都是各不相同的。“无论毛泽东哲学思想,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取得的那些真正富有创造性的成果,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明证。”这铁一般的事实,远非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所能描述和解释。作者驳中有建,破中有立,极具理论感染力。读者如果细读本书第三章 “西学东渐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对此一定会有更加深刻的感受。

还有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不仅有违经典作家的原意,而且必然会使马克思主义哲学走样变形,因而是一个反马克思主义的命题。其他诸如此类的观点还有很多,有的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不过是百年来西学东渐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已,有的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等同于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具体化,有的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学术层面定位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改造,有的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仅仅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一个特殊领域,有的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不过也就是仅仅关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等等。对上述种种观点,作者在该书中也一一进行了澄清。

二、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历史传统的全面诠释

既然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表现为一个过程,那它就一定有其传统及传承。按照一般的研究,只要详细梳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全部过程,就可以完成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传统的描述。作者在书中确实也做了这个工作,但又不仅仅局限于此,而是在此基础上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传统对于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以及对于整个中国哲学史的极其重要的意义。本书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传统的阐释,既有纵向的维度,又有横向的广度,体现出一种宏大高远的理论视野。

在纵向维度,作者深入考察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传统的形成和发展。首先,以李大钊、陈独秀、李达为代表的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在规范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过程中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传统。李大钊、陈独秀、李达都在将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唯物史观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的过程中做出了许多的探索,都十分注重理论联系,铸就了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传统的基本特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传统的开创,则以李达于1935年出版的《社会学大纲》为标志。其次,毛泽东完善了由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开创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传统。毛泽东不仅创造了 《实践论》、 《矛盾论》这两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经典文本,而且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传统进行了系统的阐发,完整地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内在含义,即既注重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具体化,又注重使中国的实际马克思主义哲学化。最后,当代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马克思主义者阐扬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传统。新时期的马克思主义者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 (本身内在的、前提性的、关联性的)问题和历史 (发展历程、各阶段的重要文本、代表性人物)问题作了大量的多维度探索,对包括马、中、西在内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思想资源,特别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代表性人物创造的文本进行了全面开掘,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本身进行了新的推进,从而大大阐扬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传统。

在横向维度,作者充分阐发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传统的重要意义。作为近100年来中国哲学发展主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有着比中国哲学的近代传统更为悠长的历史,其鲜明特征表现为:哲学探索的目标在于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改造中国、哲学探索的方法是普遍与特殊相结合、哲学探索的路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实践之间的双向互动。对于那种笼统地将1840年至1949年形成的中国哲学传统称之为 “中国哲学近代传统”或者 “中国哲学现代传统”的观点,作者在经过详细的剖析后指出,它们“都没有彰显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在中国哲学传统变迁中的本真的重大意义”。对于那种认为近代以后的哲学家很多都 “融会了古今中西哲学资源”的观点,作者不甚赞同,认为 “至少他们并没有融会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极为重要的哲学资源”。可见,只有真正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传统的本真含义,真正弄懂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传统的独特地位和作用,我们才能真正更好地开展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研究和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否则,往往容易雾里看花,不明就里。

三、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方法的深度挖掘

方法是桥,只有运用科学的方法,才能找到正确的路径,顺利达到目标。开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同样必须要有正确的方法。然而,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历程中,总是出现这样那样的方法论问题,致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乃至于整个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经历了这样那样的曲折。作者在本书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方法论问题进行了深度挖掘,在批判、反思中提出了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

首先,要有高度的方法论自觉,牢固确立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研究范式。本书指出,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经历了前30年的教科书范式、20世纪80年代后的教科书改革范式、20世纪90年代后的后教科书范式的演变。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缺乏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共同的问题意识、共同的目标信念和评价标准、共同的研究思路,实际上并没有形成共同的范式,在整体上已经 “偏离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这一应有研究范式”,因此亟需恢复或者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研究范式。这也就意味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应该紧紧围绕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这个中心任务来展开,把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作为理论研究的目标。与此相关,就要把是否有利于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作为衡量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价值大小的内在标准。这样一来,各种不同的研究思路,回到文本也好,关注现实也罢,立足基本理论创新或者以问题为中心等等,都可以而且必须“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范式下整合和统一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推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发展。

其次,要有明确的方法论原则,立足中国的具体实际开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中国的具体实际”有着丰富的内涵,主要包括中国的文化传统和中国的当前现实,它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应有的立足点,不仅是立足点,而且是落脚点。把中国的具体实际作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立足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要求,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是实现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创新的根本途径,是整合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多样化思路的统一基础。而要真正做到立足中国实际开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一是要坚决反对各种形式的教条主义,反对文本崇拜、洋教条迷信。二是要在学术性和现实性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之间找到恰当的平衡点。三是在与中国传统哲学和西方哲学的互动中坚守自己的原则。

再次,要有科学的方法论创新,进一步开阔视野、扩展领域、创新方法。开阔视野,就是要拓展观察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世界眼光和世界视野, “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置于近百年来中西文化大激荡条件下中国先进文化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进行观察和反思。扩展论域,就是要在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本性中弄清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根据,在深入考察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思想史中明确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思想前提,深刻反思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进程,认真分析、回答和应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面临的当代挑战,着力探讨和明确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前进方向。创新方法,就是要在加强多维度研究中总结规律,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微观个案研究,并从内、外两个方面加强比较研究。

四、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个案研究的不懈拓新

开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微观个案研究,是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向纵深发展的有效路径。早在21世纪之初,作者就呼吁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微观个案研究,认为加强微观个案研究是对以往宏观定点研究方法的突破和深化,目的就是要更加深入地揭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内在规律。在本书中,作者选取了两个代表性人物即李达和冯契进行了研究,沿着自己所大力呼吁的研究路径进行了身体力行的探索,书中的研究也代表了学术界在这方面研究的最新前沿。

在李达研究方面,作者以 “总—分—总”的结构进行了详细剖析,对于李达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传统的形成和发展中的独特贡献进行了集中的阐述,同时对李达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探索上的鲜明理论个性进行了提炼。作者指出,李达一生的哲学探索其根本旨趣就在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改造中国。李达立足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拓展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政治学、史学、法学、社会学等多学科之中;出版了 《现代社会学》、 《社会学大纲》、 《唯物辩证法大纲》等哲学专著,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了深刻的解读和创造性阐释。在专门研究中,作者认为李达的 《现代社会学》是唯物史观中国化的标志性成果,建构了中国特色的唯物史观的表述体系,体现了历史唯物论和历史辩证法的有机统一,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范式的创造性运用; 《社会学大纲》是一个以 “实践的唯物论”为根本论纲的不同于苏联教科书模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阐释体系,是 “实践唯物主义在中国话语中的初始开显”; 《〈实践论〉、 〈矛盾论〉解说》的理论特色则在于准确性、深刻性、通俗性、科学性和细致入微,是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开启之作;而 《唯物辩证法大纲》最大的特点则在于自觉区别于苏联模式,重点阐发毛泽东思想并致力于回答中国问题。此外,作者还专门探讨了李达与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的关系。最后,作者再次总结阐发了李达所开创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范式,强调李达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范式对于我们今天 “破解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面临的迷局”有着重要的启示。可以说,书中作者对于李达的这种 “总—分—总”的多维剖析,主线明确,逻辑严谨,前后一贯,堪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微观个案研究的典范,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微观个案研究正确方法的完美展示。

在冯契研究方面,作者紧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这一主线,全面考察了冯契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主要工作,认为近代中国的科玄论战所凸显出的知识和智慧的关系问题是冯契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入口,实践唯物主义辩证法是冯契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根据,对中国传统哲学的系统考察是冯契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准备,由 《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 《逻辑思维的辩证法》、 《人的自由和真善美》所构成的 “一体两翼”的智慧说哲学体系是冯契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结晶。智慧说哲学体系的历史地位在于它是 “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新的理论成果,是继毛泽东之后的又一个真正有着鲜明的个性特色、时代特点和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它启迪我们要走实践唯物主义哲学道路,树立自觉的民族意识,保持心灵的自由思考。作者还详细列举了冯契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方面所做的具体的理论贡献,认为冯契在认识论、逻辑学、文化哲学、自由理论、理想学说、人的本质理论、人格理论等七大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作者所作的这些探索,不仅改变了以往冯契仅仅是一个中国哲学家的形象,树立了冯契作为一位当代中国马克思哲学大家的形象,而且对于拓展和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微观个案研究有着重要的示范意义,对于拓展和深化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同样有着深刻的方法论启示。

注: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冯契与李达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比较研究”(15BZX003)、海军工程大学自主立项项目“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方法论研究”(20161485)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冯契李达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中国藏学(2022年1期)2022-06-10 05:52:00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在武汉大学拜谒李达塑像
李达与党的基础理论建设
李达:为武大建设殚精竭虑
李达与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体系化阐释
冯契对“中国向何处去”问题的哲学回应
论冯契哲学方法论的创造性运用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