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思索

2018-04-03 03:31:20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理想信念中华课程体系

(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 安徽 合肥 230001)

1.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必要性

自人类社会产生发展以来,文化作为相对于经济、政治的一种意识形态,通过多种表现形式,在推动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中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软实力。”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当世界上的其他三个文明古国都在短暂的文明期后灭亡时,中国仍然长盛不衰。可以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也为人类文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早在周秦时代的“海上丝绸之路”将中华文化传播到了东南亚,至今在当地的民俗、艺术等方面仍能看到中华文化的影子,汉唐以后,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儒释道思想以及文字、绘画、建筑、雕刻等等,传入了日本,譬如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在日本的传播,形成了日本的朱子学、阳明学;唐鉴真东渡,中国的佛教文化以及雕塑等传到日本,大量日本遣唐使如吉备真备、高僧空海、阿倍仲马吕等到中国研习中国的文化。如此,使日本的文字、建筑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可以说,中华文化曾给世界各地带来了深远影响。现如今,我们在教育中更要认识到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对于高职学生成长长材的重要意义。

1.1 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帮助高职学生坚定理想信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这一论述高度指出了理想信念的重要性。目前,高职学生理想信念的主旋律是积极向上的,但是也存在部分学生理想信念模糊甚至缺乏,拜金主义、功利主义、个人主义倾向严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等思想都能影响着高职学生要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明确学习目。

1.2 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帮助高职学生培养积极人生态度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与艰苦朴素的祖辈父辈相比较,当代大学生有了更加丰富的物质生活。在充分享受富裕的物质生活时,大部分高职学生能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学习、生活,但不乏小部分学生因各种主客观原因扭曲的了学习目的,以消极的态度应付学习、忽略甚至放弃学习。在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中主张“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皆鸿儒,往来无白丁”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和“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者”、“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废寝忘食、乐而忘忧的学习态度恰恰能给偏离学习轨道的高职学生予以启示,帮助它们保持乐观奋斗的生活、学习态度,积极面对挑战和困难,战胜挫折。

1.3 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帮助高职学生提升精神境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来倡导的以道德实践来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对自己对社会都要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倡导应建立的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的协调有序的人际关系,特别是“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实践要义,这在当今社会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对当代青年人道德修养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作用。考试作弊、论文抄袭、申请助学贷款资料造假、缺乏组织纪律观念、依靠武力解决问题等等失范行为折射出部分高职学生道德的不完善。而良好道德修养的锤炼必须依靠道德实践来实现,这也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倡导的。

2.高职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现状

2.1 对建设课程体系的重视程度不够

高职院校在教学目标中注重培养技能型人才,因而更多强调的是技能的习得与熟练,重视的是实践教学和技能大赛,在教学安排中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视程度明显不足,主要表现为课程建设缺乏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课程覆盖面不足,未能普及到每个专业每位学生;课时难以保证;任课教师缺乏培训机会等问题。

2.2 课程体系建设缺乏系统性

正如前文所述,由于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理念认识不到位,多数高职院校对于相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设置缺乏系统性,相关课程各自为战,导致课程门类孤立化、教学内容碎片化,没有能够建设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涵盖中华文明、优秀道德传统、文学、艺术等内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大大影响了教学效果。

2.3 课程教学内容缺乏整体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其丰富的内涵和庞大的内容体系,高职院校开设的相关课程譬如“大学语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一般根据本课程教学大纲要求,选取相应的内容开展教学,导致教学内容是碎片化的,也存在重复性,比如讲到“中华优秀道德传统”的内容时,上述两门课程均有体现。目前仍未一套完整的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材供教学使用,这就导致课程教学内容缺乏整体性,必然也会影响教学效果。

2.4 课程教学内容缺乏特色

在纷繁芜杂的自媒体时代,学生有了更多的机会和渠道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和信息。如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还停留在传统的就文化而讲文化的时代,势必会失去它的精彩。目前,在众多高职院校开设的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基本还停留在讲授的阶段,缺乏与时代的紧密结合、缺乏与学生所学专业的紧密结合,因而难以吸引学生的关注、难以激发学习的兴趣。

3.完善高职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鉴于目前高职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笔者建议从以下四方面予以改进:

3.1 加强重视程度,完善顶层设计

高职院校要切实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建设,一方面要完善对此类课程建设的顶层设计,对课程体系构建、课程教学内容整合、教学效果监督与反馈等方面加强宏观指导;另一方面,由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要想能够融会贯通教授给学生,必须要加大对相关教师的培训力度,并提供发展机会,以此建设一支高水平教师队伍。

3.2 加强现有的基本课程整合

高职院校目前已开设的“大学语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已可基本构成满足高职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要求。现需要进一步加强此类课程建设,避免各自为战,整合教学内容,有所为有所不为,“大学语文”课程可着重于教授中华优秀文学、艺术及其中所蕴含的的中华文化思想精髓,“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可着重于中华优秀道德传统和古代的法治文化,“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可着重于介绍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先进理论与中华优秀文化的结合,它们包含了许多中华文化的精髓,闪耀着中华文化的光辉,比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实事求是最早就来源于东汉班固的《汉书·河间献王传》,1941年毛泽东同志对此作了哲学上的解释,1945年党的七大被写入党章,成为党的思想路线。这样有所取舍可避免教学内容的碎片化和重复性。

3.3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跨越了专业的限制,是“非专业、非职业性的教育”,其实质就是对自由与人文传统的继承。这决定了它能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现有课程体系基础外的有效实现途径。高职院校可以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选择教学内容,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通识课程作为选修课以供学生选择。通识教育的目的在于“育”而非“教”,所以通识教育课程的形式也可以是灵活多样的,既可以是传统的课堂教学如知识类的传统文化教学,也可以是组织学生开展的实践活动如技艺类的传统文化教学,或者依托学生社团等组织开展的校园文化活动如诵读经典等,以此改变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片面认识,积极参与学习。

3.4 开设与专业相结合的特色课程

高职院校的教育具有重实践重技能的特点,这与其办学目标是相一致的。在高职院校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也不能忽视这一点。建议开设特色课程,将与专业教育相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其中,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专业、行业的历史发展与传承,也可习得中华传统技艺。

猜你喜欢
理想信念中华课程体系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当代陕西(2022年6期)2022-04-19 12:11:52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回族文学(2022年2期)2022-04-15 22:07:47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辅导员(2017年18期)2017-10-16 01:14:48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15:02:00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12:17:28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06:22:44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00:08:49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坚定理想信念 锤炼优良作风
人大建设(2017年5期)2017-04-18 12:57:32
增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
学习月刊(2015年19期)2015-07-09 03:3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