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 安徽 蚌埠 233030)
近些年,国家比较重视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先后多次召开全国性职教会议,并颁布多项相关重要文件,如《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等等。为了贯彻和落实相关政策文件,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创新发展,教育部编制了《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其中提出了要“促进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精神养成相融合”,这为高职院校思政课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已经成为高职思政课的重要使命,如何将职业精神教育融入高职思政课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意义。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这一目标是具有明确的职业指向性的,它要求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扎实的职业能力之外,还应加强对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适应新形势下国家社会对高职人才的需要。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帮助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道德观、法治观的课程,引导大学生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成才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行动计划》将职业精神的培养工作列在“提升思想政治质量”的工作范围之中。从这个意义上说,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意义上来说,高职思政课的内涵应包含职业精神,职业精神教育与高职思政课教育在培养目的上有着很大的一致性。
职业精神包含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责任、职业技能、职业纪律、职业良心、职业信誉和职业作风几大要素。职业精神教育的要义就是培养学生能够将这些职业精神内涵外化为其实际行为,为其将来能更好地服务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而这些内容也正是高职思政课所包含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以及法治观在职业生活中的体现。可见,两者之间的内容有着很多的共同契合点。
近些年,高职思政课堂肩负着培育和践行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任务,职业精神所包含的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精益求精等内容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敬业、诚信等内容是一致的。在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中,如何让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是一个核心目标,职业精神的培养与职业技能的学习高度融合可以很好的实现这一目标,因为良好的职业精神可以使学生真正的热爱专业技能的学习、主动而积极的去实践,从而提高自身的职业技能;而在自身职业技能的不断提高过程中,学生又获得职业认同感、价值感和荣誉感,强化了对职业理想的热爱和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信心。
《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中将职业精神的培养是纳入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框架之下的,要求“加强以职业道德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为特点的高等职业教育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说明在新形势下,高职的思政教育工作应体现高职教育的特色,而以培养具有职业精神的学生恰恰可以很好的体现高职思政教育的重要特点,而作为主渠道的思政课教学理应承担这一重任。而另一方面来说,将职业精神教育融入高职思政课也正是高职思政教育区别本科等思政教育的特色体现。
近些年,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新型工业化全面推进,在此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国家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作为本国竞争力的重要支撑,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美、欧、日、俄等国家和地区都特别重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善。如今,中国经济发展正处于全面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尤其在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之下,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已经成为实现教育现代化和建设制造和人力资源强国的必然选择和要求。在此背景之下,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及教育的重大战略决策,出台一系列相关落实文件。这些重要的文件都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精神提出具体而明确的要求。
高职院校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的主阵地,它是企业、社会的重要人才后备库之一,支撑和保证了我国实现制造强国和人才强国的战略目标。而高职思政课则是为祖国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专业技术人才的主阵地和主渠道,所以在高职思政课的教学改革中应该把大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融合到高职思政教育中,它是对接国家战略、助推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路径。
中国社会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加深,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也随之不断提高,现在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不仅仅是要有娴熟的技能,还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精神素养的全面高素质人才。课题组相关调研结果显示,企业对“团队合作精神、敬业守信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创新服务精神”等内容特别重视,企业对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的需求甚至已经超过了对扎实的专业技术需求。一些企业表明,专业技术能力是可以通过短期培训等方式达成,但是职业精神的培养却无法通过短期培训达成,但它却在企业的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对职业精神的要求已经成为一些企业选聘人才的必备标准。作为培养高级职业人才主阵地的高职院校,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市场新型人才标准的需要,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吸收职业精神的内涵。而就目前大多数高职现状来说,将职业精神的培养纳入思政课体系,也是较为实际和可行的。
现今社会竞争压力比较激烈,对本身在就业中处于弱势地位的高职学生而言,要想从其中脱颖而出,必须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综合素质的内涵比较广泛,除了体现为专业技能的学习,还包括职业道德、职业价值、职业理想、职业精神等等,而这些素养的提高可以促使高职学生在求职、工作期间有更好的自我发展,应对激烈的就业竞争。从课题组调研结果分析来看,企业比较看重员工的“爱岗敬业、吃苦耐劳、团队协作以及忠诚度”,而这些都是职业精神的内涵。可见,职业精神的培养应成为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组成部分,而且应该是比较重要的一部分。
(1)从政策层面看,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的知识产权制度开始萌芽,且发展状况乐观。但由于当时法律不够完善,尤其表现在不孚众望的执法过程中。
就目前的现状来说,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相对职业技能的掌握来说,职业精神的培养是比较缺失的,也正因为此,国家社会呼唤职业精神。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6月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作会议上强调,职业教育应该重视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的融合,在培养学生扎实专业技能的前提下,还应加大对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和精益求精等职业精神的培养。可见,高职思政教育在职业教育中担当着培养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活中如何做人与做事的的重任,职业精神应成为其重要内容,职业精神的培养理应成为新形势下思政教育的责任。
在职教发展新形势下,高职思政课应明确自己的责任,继而积极转变自己的教育职能与之匹配。当前高职思政教育的职能主要在培养大学生正确三观和法治观等方面,对大学生职业道德、职业精神的培养关注较少,而这与新形势下高职担当培养具有职业精神人才的责任是不相称的,所以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职能不仅仅要注重培养大学生的三观教育等传统内容,还应注重大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以适应新形势下对思政课担当的新责任。从发展心理学上说,大学生接受思政教育的年龄阶段恰恰是他们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逐渐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关键期,将职业精神教育也纳入之中,是符合学生的发展规律的,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高职思政教育的职能转变可以培养学生将职业精神作为一种信仰与品质,更加激发学生积极学习专业技能的兴趣,提高专业理论素养,也可以激励学生刻苦钻研职业技能,勇于创新与实践,培养自身的职业精神。
为了更好的适应新形势下高职思政课的责任,转变高职思政课的职能,高职思政课应在积极推进教学改革中将职业精神教育有机的融入其中。对于以职业为导向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职业的选择是大多学生比较关注的内容,因此将与职业相关的内容纳入课程体系,也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思政课作为高职院校的基础课,一般开设比较早,往往是学生刚入学就接触思政课的学习,而此时专业课还处于基础阶段,所以此时对学生进行职业精神教育,利于对之后的专业课具体内容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思想基础。在思政教学中,教材很多内容都可以融入职业精神教育,比如“爱国”、“诚信”、“职业道德”等等,并可以进行相关教学设计,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堂活动和课外实践活动,比如模拟招聘会、相关话题的讨论和调查等等活动,推动思政教学改革的内容和形式,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根据本院毕业生的反馈,以职业精神为内容的教学改革往往是与学生成长、成功和成才联系比较紧密的,在职业生活中对自己影响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