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中的现状、问题与改革路径

2018-04-03 03:31:20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能力教育学生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 福建 福州 350202)

1.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创新创业教育是为了适应社会以及市场需求而产生的一种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曹胜利指出: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新型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式,以及人才培养与经营的教育模式[1],其基本内涵是着力于大学生创新性、创造性的培养。唐嘉芳指出:从本质上讲: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业技能的教育活动,即培养学生如何适应社会生存、从而学会自主创业,自主择业的过程。向晓书指出:创新创业教育是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是不同于传统教育,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提高的教育模式。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2.我国高等学校中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现状

1999年是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开始发展的一年。1月教育部公布了《面向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指出要通过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提高其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创新积极性,高等教育要重视增强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提高大学生创造自主积极性,培育其基本的人文、科学素养,继而培养出创新型人才。为了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老师为学生制订了创新训练、创业训练以及实践训练三个项目的任务与目标。同时,为了迎合训练过程,使学生更好的融入其中,高校开展了多种类型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

3.我国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原因

3.1 教育理念停滞不前,学习过程效率低下,缺乏质量保证

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在创新创业方面,学校开设的课程少之又少,即便是已经开设的课程,也存在教师授课不严谨,检查学生作业不认真对待等很多漏洞。另一方面,学生的表现也不尽如人意:在课程上,学生兴致不高,敷衍了事;在实践成果汇报前,常临阵磨枪,抱着应付老师的态度完成作业和考试。

3.2 经济市场和校园环境对高校创新创业自主自觉性造成影响,缺少创新积极性

由于受目前市场环境不景气,百姓失业率上涨,以及人们自主择业创业压力大消极现象的冲击,许多大学生不敢踏出自主创业的一步。虽然当前国家多次喊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但是由于创新创业工作不到位,政策不完善,大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因此被大大消弱。同时,大学校园单一的学习环境并不适合学生开展创新创新活动,反而制度性的环境限制了他们的自由发展。

3.3 教育模式单一,缺乏健全完善的课程体系

虽然现在高等院校越来越重视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但是创新创业教育在高校里基本是以选修课的形式存在的,并没有针对化系统化的课程编排;而在教育模式方面,课程类型单一,教学方式基础简单化,只注重理论,而忽视了实践操作的重要性,也是当前高校中创新创业教育出现的十分严峻的问题。

3.4 师资力量缺乏,无法给予学生帮助

大学生要想提高自己创新创业的能力,就要通过拥有丰富知识和经验的教师进行教授指导。然而现在的高校老师基本上都是学术型的老师,知识渊博却缺乏创业经验,在理论知识方面的经验大大超过了实践操作能力,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质量也无法得到保证,给予学生的系统化的帮助。所以缺少一流的师资力量也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问题所在之一。

4.就高校创新创业的问题提出相关的应对措施及改革路径

4.1 改善落后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第一是创新能力。创新除了与发散思维,联想和想象,直觉和灵感有关外,是有一定的技巧和方法可循的。如组合法、放大缩小法都是较为常用的技巧,而头脑风暴法、星爆法是常用的创新方法。这些实用的技巧和方法,在创新创业教育的学习初期,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效率的提高很有帮助,质量也可以得到保证。

第二是学习能力。这里的学习不仅指对教师讲授的知识和书本知识的学习,也指在通过对信息的搜集、整理、加工和利用的整个过程。比如在错误中总结积累经验,并能加以运用和改进也是学习能力的体现。

第三是人际交往能力。在创新创业活动中,无论与企业内部、投资家、顾客,还是供销商都有着较多的接触。而且面对不同的群体和不同的目的,都必须用适时适当的方式,树立自己和企业的形象,达成预期的目的。

第四是经营管理能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优化组合,科学配置,都离不开优秀的经营管理能力,这不仅涉及到管理中的组织、计划、决策、领导和控制,也涉及到经营活动中的策略、技巧、公关等等方面。如何将二者紧密结合为企业的发展服务是经营管理能力的核心所在。

第五是自我发展的能力。创业过程是不断变化的,任何人都不可能在创业前就掌握了创业所必须的一切知识。这就需要自我发展的能力,进入从“自我认识”开始经历一系列的自我调节、自我反馈最后再到“重新认识自我”这一良性循环[3],从而提高自身创新创业能力。

4.2 技术创新与思维创新兼顾

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结合,引领学生把所学技能运用到实践操作中,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创造社会产物和社会价值。但是技术创新受到经济环境、国家政策等影响,是工程技能、管理知识、企业家精神和市场需求多方面相结合的产物。这就要求高校在培养创新创业技术能力的基础上,重视学生的观察力、创造力和成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并提高多方面的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够识别时机,抓住并把握时机,进行创造,作到技术创新和思维创新的稳定结合,统筹兼顾。

4.3 自主创业与岗位创业并举

目前,创新创业教育可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是挑选培养具有基本创新能力、可塑性较强的社会公民,第二层面是在自身岗位内拥有一定实力的勇气的自主创造者;第三层面是新企业的创办者。但由于当前时代就业压力过大,高校普遍强调培养新企业的创办者,即第二层面自主创业者的,但是如果高校想要培养创新型人才,使其得到更好的发展,眼光就不能只停留在单单解决学生就业的层面上,而是做到自主创业与岗位创业并举。所谓“岗位内创业者”,以在自身岗位内具有独立工作能力,能够在超脱现行的工作机制,发挥自己的改革能力,促进公司新事物的产生,使所在企业能够获得新发展新利益的创造者[4]。

4.4 培养“双师型”的教师队伍

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必不可少的处于中心地位的一部分,只有通过教师正确的知识传授,学生才能获得正确的知识理念和实践能力。因此创建“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等院校发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必然需要,是学生提高创新能力的有效保证。针对高校原有教师教学理念滞后,教学经验匮乏的问题,可以通过与用创新创业教育优势的高校结盟,结合想法和方案的策略,丰富他们的实践经验。除此之外,高校还可以招聘一些理论知识与实践指导能力都十分专业的教师在学校内部进行经验传授。而对于社会上专门的创新型的人才,高校也可以引入作为兼职教师,增加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规范性,专业性。另外,不同类型的高校对于教师的要求必然也是不同的,要具有针对性的,例如,经管类的院校应当引进富有创业经验的企业家、创业人才等,传授创业经验,通过呼吁与激励提高学生积极性;而理工科院校应当多引进一些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传播实践方式,使学生能够更好的了解实践操作的步骤。这种全方位的师资力量,不仅有利于人才培养,也可借助人才流动使高校之间保持密切联系,互相学习,互相借鉴,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实践性与科学性[4]。

4.5 加大社会各界的支持力度

“专业+创新创业”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通过学校优化资源配置,与外界社会保持密切联系,积极的引进社会上先进专业人才进入学校进行培训,建立创新创业教育的良好机制。在由组织机构、政策制度、资源网络、第三方服务产业等基本要素构成的内部环境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对其外部环境便有了很高的要求。除了高校自身要高度重视之外,国家、社会乃至企业也应当给予大力支持,应当通过各自的优势和权利对创新创业事业进行帮助。从长远来看,市场需求的驱动必将促使这类从事校企合作服务的第三方产业出现进一步的发展和壮大[4]。

5.结束语

目前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还在发展时期,很多高校通过借鉴外国先进理念和方式,探索出了许多具有特色的教育模式,但发展的过程中,依然出现了许多问题。如何有效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为我国步入创新型国家提供动力,将是未来高等教育界的主要研究问题。

猜你喜欢
能力教育学生
国外教育奇趣
华人时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5:52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题解教育『三问』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赶不走的学生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人大建设(2018年6期)2018-08-16 07:23:10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学生写话
学生写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