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互联网+数学教育”的教学方法研究

2018-04-03 03:31:20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高职评价数学

(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江苏 盐城 224000)

0.引言

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第一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这将加快职业教育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随着“互联网+职业教育”的发展,使以往高职数学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不断受到冲击,这为高职数学在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为学生提供了基于互联网特征的新的学习氛围和环境。高职数学教育是重要的基础性教育,创新数学教育模式、提升数学教学质量,能够显著提升学生在其对应专业当中的学习能力。在传授数学知识的基础之上,也能够有效锻炼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应用能力。

1.高职“互联网+数学教育”的积极作用

1.1 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互联网+”教学模式在高职数学当中的融入不仅仅局限于数学知识传授层面,通过对种利用互联网工作的教学资源融入,能够在强化数学教学的基础上多方面的培养学生素质。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学生个人情况进行建模分析,对每一个学生的个人内在潜能和学习能力进行评估,识别不同学生之间的不同优势能力和缺点。进而针对学生制定针对性强的个性化教学,不仅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个人学习效果,而且由于对学生的个人内在潜能以及其他优秀素质实现了最大化挖掘。通过“互联网+数学教育”的贯彻与实践,使学生在参与数学学习的过程当中实现了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升,也有效的践行了高职院校的素质人才培养战略。

高职院校较之一般高校的人才培养更加侧重于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而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形成需要建立在对学生主体性的挖掘上。通过“互联网+”教学模式的融入,极大的丰富了高职教学实践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而在有效提升了高职数学教学质量的同时,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了学生对知识进行主动探索的问究精神、锻炼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

1.2 利于高职数学教育的创新

传统模式下的高职数学教学活动存在着一定的教学弊端,由于传统高职数学教学方式的局限性,这些教学弊端始终难以根除。不仅限制了高职数学教学的自身发展,更严重影响了高职数学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通过“互联网+”模式的融入,转变了高职数学教学的传统模式,进而使教师的教学理念和学生的学习观念都产生了质的转变。“互联网+”模式的融入,使高职数学教育在观念与方法上、理论与实践上、目标与措施上都实现了优化与创新,从而在“互联网+数学教育”的不断践行过程中,既实现了对学生的能力与素质培养,也实现了新时期下的改革和发展。

2.高职“互联网+数学教育”模式的关键要点

2.1 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在现代教学理论以及国家“立德树人”教育思想的方向指引下,高职教育领域各学科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树立以学生为教学活动主体的素质教育理念。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是转变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学习知识的传统教学观念,有效激发并引导学生的认知思维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通过对学生主动性认知思维对知识内容进行探索和学习,不仅能够有效提升教学质量,而且能够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互联网+数学教学”模式的实践当中,只有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创新教学方式和教学环节当中进行发挥,才能最大化的发挥互联网教学的优势。也只有把握学生主动性认知思维之一关键性因素,才能有效实现通过数学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整体教育目标。

2.2 发挥教师的引导性作用

“互联网+数学教育”模式创新了传统高职数学教学的实践教学方式、教学过程以及教学评价方式。在这一完整而科学的数学教学体系下,教师的教学能力衡量标准已经由知识传导能力转变为学生引导能力,教师的引导作用发挥效果能够直接决定创新数学教学体系能否有效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同时也是教师教学能力发挥的核心载体。只有在教师合理的引导能力发挥下,学生的自主能力才能够得到最大化的挖掘和利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互联网+数学教育”模式当中至关重要,而教师的引导能力则是这一原则的先决条件。另外在“互联网+数学教育”模式中教师的引导力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能否进行有效互动也是“互联网+数学教育”模式的关键点,在教学活动当中人为和核心力量的互动与融合程度将决定最终教学效果的实现。而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也是必须依据与教师的引导能力才能得以发挥作用。

2.3 加深互联网技术的融入

“互联网+数学教育”模式的较之传统高职数学教学模式的最大区别就是“互联网+”模式的融入,也就是对互联网技术的融入。利用互联网技术优势支撑创新项目,不仅在教育领域而是在社会各领域当中成为了主流创新思路。无论互联网技术在哪一领域当中的应用,其核心要义都是最大化的发挥互联网优势,并全面的作用于创新系统的各个环节。早在互联网技术初步融入社会环境时,就有教育研究者对互联网与教育的融合进行研究,并有在小范围内进行实践实验。但是以往利用互联网进行教学的实践经验证明,知识在教学课堂当中对知识资源进行多媒体展示等单一化应用很难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只有将互联网技术优势作用发挥在教学体系的每一个构成当中,才能深入的对教学实践发挥推动与促进的积极效果。从高职数学教学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机制、教学资源配置以及学生学习观念等方面,全部实现“互联网化”的革新,并使之每一构成部分之间具有高度的契合性才能真正取得高职数学教学的实效。

3.高职“互联网+数学教育”模式的教学实践

3.1 优化数学教学教材

“互联网+数学教育”模式的在高职数学教学当中的应用,首先转变了高职数学教学理念。高职数学教材是数学教学理念的载体,也是数学教学实践的总领纲要。所以在“互联网+数学教育”模式的融入下,高职数学教材必须得到优化才能有效开展一系列后续教学活动。传统的教材是具有“大而统”的特征,对于数学知识内容以最系统化、最为全面化的呈现在学生面前。当前高职教育更加趋向于专向化人才培养,对必须课程知识的教学应把握“专而精”的方向。所以在高职数学教材改革当中应将教学内容更加具体化,与学生的专业学科更加具有对应性。将高职数学教材与互联网中优秀教学资源相衔接,使“互联网+数学教育”模式在实践应用时学生能够有针对性的理论教学内容。同时也将高职数学教材的知识实现了网络化的延伸与扩展,更有成效的发挥了教材的理论指导作用。

3.2 引导课前学生自学

利用互联网平台的信息传播与获取功能,构建高职数学教学及互动平台。教师可以在平台当中上传教学视频供学生浏览和下载,同时通过平台实现与学生的实时互动。进而给予学生提供自学的空间并最大化利用了学生的课余时间。教师将数学知识当中一些难点与重点进行归纳,通过多媒体建模技术和视频制作技术,将数学知识内容以动态模型或者视频的形式进行编制,将相关教学视频和教学资料上传,使学生能够充分结合个人时间安排来对其进行学习。在学生的课前自学活动当中,学生遇到的自学问题可以通过互动平台与教师进行及时沟通,进而有效的辅助学生完成课前自学、为课堂教学活动奠定重要的基础。

生命周期成本(life cycle cost,LCC)源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国防部对军工产品的成本计算[12],是基于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的一种成本研究方法,指产品从开始酝酿,经过研究、设计、发展、生产、使用一直到最后报废的整个生命周期内所耗费的研究、设计与发展费用、生产费用、使用和保障费用及最后废弃费用的总和[13]。

3.3 完善教学评价机制

传统数学教学活动的评价强调学生的最终数学测试成绩,这种评价方式能够反映出学生的部分学习成果,但是无法全面的对学生知识掌握量、知识应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多项综合素质进行了解。而这些能力和素质正是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重心,只有对其实现全面了解才能针对性的进行教学方法调整和教学策略优化。基于“互联网+数学教育”模式而构建的高职数学教学形成性评价模式,是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而进行评价。评价由教师对学生的观察以及学生的自我评价共同构成。不仅使评价更加全面而且增加了评价的客观性。“互联网+数学教育”模式下的教学评价机制,不仅包含学生与教师的人为性评价,更为重要的是当中要融入互联网教学平台对学生的评价。学生在平台当中的过程都被平台后端记录,教师将其进行提取并运用数据软件进行分析,进而能够用科学数据来完成最终评价结果的确定。教学评价结果强调学生的形成性过程,不仅为教师提供优化教学策略和手段的重要参考依据,也为学生的自我反思提供了客观参考。使教学评价结果能够给予学生以自学的鼓励。

4.结语

高职“互联网+数学教育”模式的实践不仅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同时也利于高职数学教育的创新。“互联网+数学教育”模式的实践效果的实现,需要秉承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发挥教师的引导性作用以及加深互联网技术的融入的原则。在实践教学的当中引导学生对教学材料进行针对性研读、在课前对教学视频和学习资料进行自学、在课堂互动中进行实践性锻炼。从而实现了“互联网+数学教育”模式在高职数学教学当中的实践意义。

猜你喜欢
高职评价数学
SBR改性沥青的稳定性评价
石油沥青(2021年4期)2021-10-14 08:50:44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活力(2019年21期)2019-04-01 12:18:24
我为什么怕数学
新民周刊(2016年15期)2016-04-19 18:12:04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新民周刊(2016年15期)2016-04-19 15:47:52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海峡影艺(2012年1期)2012-11-30 08:15:44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
体育师友(2012年4期)2012-03-20 15:30:10
关于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