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新华学院商学院 安徽 合肥 230088)
职业价值观来源于大学生最看重的职业回报,能够帮助个人厘清求职价值取向,帮助企业判断个人是否与岗位目标、企业文化匹配。大学生的职业价值代表了大学生选择工作时的职业诉求,也影响着他们对待工作的态度、决定了其工作过程中的内在动力,也影响着他们职业目标和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研究应用型高校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一方面跟普通高校大学生职业也价值观有一定共性,同时也体现出一些自身特点,研究应用型高校大学生职业价值既有利于大学生更加清晰的自我认识,了解自我了解社会需求,调整职业选择的标准,树立符合自身发展的职业目标,实现人生价值;也能为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和就业指导提供有针对性的依据和和建设性的意见。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相对于70后80后而言,90后甚至是95后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显著变化。自我价值的实现和个性的表达方式是90后的显著特征,这一特征也体现在他们的职业价值观中。在访谈中发现,大约50%的大学生,有清晰的职业目标,注重自我价值的体现,看中工作所能带来的个人成长空间,薪酬福利往往不是他们进行职业选择的首要标准和工作唯一动力,在选择职业时,他们有着很强的自主性和独立见解,更加看中工作本身是否能够施展专长和获得成就,更加看重个人才能的发挥和自我价值实现。同时也存在一部分学生对工作和就业市场了解较少,还没有做好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也不清晰自身的职业选择诉求,这一部分学生也是学校要进一步采取措施,帮助学生探明将来想选择怎样的工作和生活状态。
应用型高校大学生的家庭环境、成长经历、能力水平和性格品质、兴趣爱好各不相同,因而表现出来的职业需要也差别较大。就业方式和择业目标也更加多元化和多样化。就业方式也出现了自主创业、自由职业等新形式;职业选择企业类型更多集中于民营企业、三资企业、乡镇企业等中小企业,对于国有大型企业进入门槛较高的企业关注较少。同时,应用型高校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在专业、性别、生源地等均有不同体现。比如,应用型高校学生男女生在职业价值观体现也有所不同,男生在面临职业决策时考虑的价值观因素较少,而女生考虑的价值观因素较多,男生更多关注某几个核心问题,而女生比男生更看重薪酬福利、安全稳定、获得成就、施展专长、晋升机会、工作环境、服务他人等,尤其关注工作的稳定性和保障性。在访谈经管类专业学生时由于女生所占比例较大,这种现象尤为显著。
在访谈中发现70%学生在职业选择时更加看重个人未来成长空间,而工资水平和福利待遇排在第二第三位。大学生择业时优先考虑的是个人需要与兴趣的满足,追求晋升和成长机会,个人成长上升空间以及工作带来的成就感更能激发大学生工作的积极性和内在动力。相对于其他院校来说,应用型高校学生对于进一步提高自身能力有比较强烈的诉求是因为应用型高校学生对自身能力认知不足,认为自身所接受的高等教育还不足以直接获得丰厚的薪酬福利,更多还需要依靠工作岗位本身带来能力和技能的提升,从而提高职场竞争力获得更加丰厚的福利报酬。
前文介绍到在访谈的过程中发现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对于个人能力提升诉求较为强烈,他们在职业选择是往往有清晰的自我认知和自我定位,在职业选择时较为理性,能够有依据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供选择,往往坚持“先就业,后择业”。允许自己在大学和职业生涯的初期阶段进行广泛的探索,愿意进行尝试,不给自己太多的限制,先提升自身能力和职场竞争力,更多的选择中小心企业和创业型企业,愿意承担风险和接受新鲜事物,这是在现阶段就业形势严峻下大学生结合自我定位与社会需求之间进行有效协调的理性表现,是大学生主动或被动适应社会环境的合理选择。
影响职业价值观的因素很多,各因素之间又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交织的关系,体现出复杂性和综合性,下面主要从职业本身、社会因素、家庭环境、个人价值观和自我认知四个因素进行分析:
职业对于大学生俩说具有多种价值功能,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来看,一份职业对于一个人来说几乎满足和体现了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价值需求五个层面的心理需要,因此,职业活动本身对个人是有功利价值和手段意义的。应用型高校自身的定位人才培养的目标更多的集中于服务于某一地方经济的发展,满足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毕业生在职业选择的过程中更多集中于那些要求动手能力强、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服务型或者能够为他人提供支持的工作岗位,而非选择专业技能要求高或者基础研究型的职业。
90后学生成长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期,物质生活较为丰富,社会进入转型期,东西方思潮交汇。科技快速发展,90后群体从小生活在互联网时代,平等、主动、共生、分享等是他们熟悉的生活方式。同时,生活方式的变化和独生子女政策也带来孩子从小比较自我中心,追求个人价值最大化,缺乏服务意识和合作他人的意愿,更适应线上交互,淡化现实生活中人际互动等这些特征和变化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大学生职业价值观。
家庭是个体成长的第一环境和终身环境,决定和影响一个人的性格、品质、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父母的言行举止、所从事的职业和个性特征,以及家庭的经济基础、家庭成员的数量和结构、家庭氛围等都是影响大学生择业的重要因素。相对于重点院校来说应用高校学生生源来自农村的比例要大于来自城市的比例,这跟我国教育资源分配有关,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文凭和学历不仅是农村人口进入城市的唯一途径,也是使家庭获得社会地位的重要基础,他们在职业选择时更看重职业保障和社会声望。
职业价值观是个人价值观在职业选择中的具体表现,当今大学生价值观的多样、转型、复杂、个性化也在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中得以体现。相对于重点院校的大学生来说应用型高校学生对于自身学习能力以及所在的学校等自身所处环境的判断通常都不太乐观,对自身在职场中的竞争力往往没有足够的自信,自我认知和自我定位往往不太准确,从而影响他们积极努力的动力。
应用型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力度,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弥补大学生择业和企业需求存在的错位。
对于求职的大学生而言,根据人职匹配理论,个体在从事和自身禀赋条件较比匹配的工作时,其工作满意度会较高,职业发展也会更好。应用型高校来说,针对就业市场的需求和学校自身定位,确立人才培养方向,注重特色性和专业性,特别是对于应用型高校来说,资源相对有限,可以通过分析就业行业和职业,集中主要资源投入到若干个优势专业或者优势学科,和其他高校开展差异性竞争。通过使本校这些专业成为具有特色的王牌专业,在就业市场上形成品牌效应。同时也有利于学生获得更多的资源,培养就业能力、形成合理职业价值观,在求职市场中具有竞争力,形成口碑效应。
引导大学生确立合理的就业目标和正确的择业价值取向。大学生不断更新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更加精准和清晰地了解自己的职业价值观、能力特征、品质特点,结合就业市场的变化,明确自身定位。虽然应用型高校已经开展了职业生涯规划相关课程,但在访谈的过程中大部分的学生反馈并没有进行过科学和完善的职业价值观或者职业能力测试和评价,也就更无从谈起有针对性和建设性的职业指导了。因此应用型高校的职业生涯教育和职业指导更应该落到实处,并趋于系统化和常规化,力求学生将来所选择的职业既符合个人目标,也符合企业用人需求,体现人职的合理匹配,能充分实现人才的有效配置,发挥个人能力和潜质,个人目标和社会发展协调统一,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也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不仅要注重传统专业技能提升,更要注重大学生软技能培养,特别是创新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从而打造优良的职业素质,这也是是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当今社会人才更强调人的综合素质,包括团队合作精神、自我管理能力、创新能力、职业精神、学习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沟通能力、抗压能力等等。学校可以通过改进课程设置、内容编排、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鼓励创新创业等多种方式,给学生提高创新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提供平台,能够适应未来工作岗位的能力要求。
网络尤其是社交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发挥社交网络的及时、高效、碎片化、个性化的信息传播方式,随时随地补充和完善职业价值观教育。应用型高校要根据学生特征和行为习惯,依靠学校和学生力量搭建职业价值观教育的网络平台,充分发挥公众号,论坛等网络平台作用,及时发布先关信息,组织话题、发起活动,充分利用网络职业测评、职业指导软件等,帮助应用型高校学生深入了解自己、了解职业,了解企业需求和就业环境,全面、及时、有效引导学生树立合理的职业价值观,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