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路径与措施

2018-04-03 03:31:20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方向院校人才

(淮阴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江苏 淮安 223300)

地方本科院校对本地化翻译人才的培养,是社会经济发展对翻译人才的需求,是翻译人才实现自身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地方本科院校具有针对性和科学性的人才教育体系培养,使人才发展与社会需求之间建立了有效的契合,这种契合使翻译人才的培养具有指向性和实践性。

1.应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目标

1.1 翻译能力的地方化

翻译能力是综合性的语言能力,较高的翻译能力不仅要求人才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储备,同时需要人才对专业知识具备一定的实践应用能力。需要掌握地方文化的发展,不断对自身的知识与能力进行扩充和优化,保持与时俱进的自我更新状态。所以翻译能力并非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个人能力,而是需要持续不断进行完善与提升的动态素质。翻译人才在自身翻译能力不断进行升级与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有科学的、阶段性的学习规划来进行引导。这种长远的自我翻译能力发展规划,使翻译人才能够在不同阶段有针对性的、有选择性的提升自身翻译能力,进而使翻译人才与知识之间建立系统而合理的认知过程,进而保证翻译人才的提升翻译能力的科学性。

翻译能力的地方化,是指翻译人才在翻译能力成长过程中的阶段性能力提高策略。翻译人才在高校进行语言知识学习的期间不可能实现翻译能力的完全成长,所以在从翻译能力长期发展的角度讲,翻译人才在高校学习期间将是整体过程中的一个阶段。而针对于这一阶段的学习策略制定,就是翻译能力地方化的内容。之所以称之为“地方化”是因为翻译能力的成长需要结合教育资源以及人才发展方向等客观条件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客观条件因素在我国各地是不一样的,必须实事求是的根据翻译人才所在地的实际客观条件来进行综合分析与评定。不同的翻译人才在高校学习的相关知识内容主体是一样的,区别就是在于各地地方性客观条件的差别上,地方本科院校必须在具有共通性的基本教育内容展开教育活动的基础上,强调地方本科院校特色、发挥地方实际条件的优势,才能更有效的提高翻译人才的翻译能力。

1.2 地方院校翻译人才的培养目标

人才的培养方向必须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导向,使人才能够具备适应社会、服务社会、满足社会发展的能力。这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宗旨,也是各地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方向定位的基本原则。地方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应以学生主观意愿为主因,结合地方院校教育资源的优势特点以及地方社会发展的客观形势来进行综合性分析。进而能够为人才树立一个兼具科学性和客观性的发展方向,并以这一方向来进行具体的人才培养策略。

地方院校在翻译人才的培养中,首先应明确翻译人才的发展方向。强调地方社会发展对翻译人才的实际需求以及地方院校优势教育资源对学生翻译能力成长的帮助。为翻译人才构建出针对性强的人才成长方向。地方院校翻译人才的培养目标,由于融合了地方性的客观因素,所以地方翻译人才的成长方向是纵向成长的“专才”,应突出“专”的概念。与横向成长的“通才”相比,地方翻译人才的培养目标更加清晰和明确,培养策略更加具体而个性。为地方院校所在地以及本省的社会经济发展培养翻译人才,是地方院校翻译人才培养的核心方向。

2.本地化翻译人才的培养原则

2.1 以地方经济发展为导向

翻译人才的翻译能力必须能够与社会的发展需要相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翻译人才能力的实践方向。随着全球化进程的继续深入和社会结构的优化调整加深,各地社会经济发展也出现了更多的市场经济形态。丰富的市场经济形态大量增加了翻译工作的实践方向和翻译工作的职能,这对翻译人才的翻译能力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同时也丰富了翻译人才的就业方向。在经贸、科技、文化、旅游等方面对翻译人才的需求明显增加,特别是一些大型商业会议和国际会展的频繁举办,对翻译人才的质量和数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地方院校在翻译人才的培养当中,应结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对翻译人才的实际需求,培养出具有实践应用能力的对口人才。使社会经济发展对翻译人才的需求与翻译人才的就业需求同时得到满足。

2.2 突出地方院校教育资源优势和特色

地方院校的翻译人才培养在以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的前提下,应结合地方院校自身教育资源优势,制定科学而系统的翻译人才培养策略。并建立完善的翻译课程教学体系,发挥多学科交错教学的优势,有针对性的为当地以及省内的经济发展需要培养翻译人才。如,以商业活动的翻译需求为导向而构建的地方院校翻译人才培养体系,应在对翻译人才培养体系中强调外语专业、工商管理、电子商务、贸易等学科课程的融入。并发挥院校管理职能的优势,为其配置优秀的师资队伍,规划合理而系统的教学课程体系。使翻译人才能够更加“准确”的成长,实现翻译人才翻译能力和相应的专业能力的协同发展。

3.本地化翻译人才的培养策略

3.1 重视职业能力训练

翻译人才的职业能力是翻译人才在工作实践当中的胜任能力,也是地方院校在本地化翻译人才培养策略中的重点内容。本地化翻译人才是具有明确职业发展方向的人才,所以在翻译人才的能力结构中应提升其职业能力,使本地化翻译人才在未来的求职与就业过程中对企业或者社会更具有适应性。

地方院校在翻译人才的职业能力培养中,首先应强调翻译人才职业能力的成长方向,也是就翻译人才所在地的产业或行业氛围与发展动态。使翻译人才的文化内涵以及职业道德观念成长更加趋向于本地的实际情况。第二是要强调语言转能力的培养。语言转换能力是指翻译人才的语言能力与职业环境需要间的转换。强调翻译人才的语言能力服务与职业的实际需要,使翻译能力的实践性更加具体,更加明确。进而使本地化翻译人才与本地职业环境要求能够更加切实而紧密的衔接。职业能力是本地化翻译人才与本地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结合的重要能力。所以本地院校在翻译人才职业能力培养过程中应强调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中长期趋势以及当地社会文化背景。

3.2 优化课程设置

翻译人才培养策略中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培养翻译人才能力的基础环节。也是首先地方院校需要重视和优化的重要部分。课程设置就是对翻译人才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选择,决定着翻译人才的能力构成。而翻译人才的能力构成决定着翻译人才的最终成长方向和结果,所以地方院校翻译人才培养策略中的课程设置应以翻译人才的培养目标为导向。

地方院校翻译人才培养目标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和专向性,所以翻译人才培养的课程应当相应的具体化和精简化,使翻译人才的综合能力构成更加精确。翻译人才语言类课程与非语言类课程比例应调整至百分之五十对百分之五十,减小翻译人才用在“非专向化”课程上的时间和精力,强调课程的具体性,突出知识储备的专向性。同时翻译人才的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比例应调整至百分之四十对百分之六十,使翻译人才能够获得足够的汉语语言知识素质的提升,只有汉语语言能力的提升才能使外语学习的能力得到增长。对于国家规定的高等院校必修课程,地方院校应将传统的体系化教学模式改革至讲座式教学模式,在保证相关知识内容能够完整而有效的传递给翻译人才的同时,为翻译人才节省了大量的学习时间,减轻了翻译人才的学习负担,进而使翻译人才能够将更多的学习精力投放到“专向化”的课程学习当中。翻译人才课程的优化,首要目的即是优化翻译人才的综合能力结构。第二就是为翻译人才减小学习负担,使翻译人才的学习能力集中发挥在更具实际意义的能力成长中。另外翻译人才课程优化还需要做到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使翻译人才能够获得更优质的硬件教学环境和师资力量的配备。

3.3 强化实践环节

翻译能力的培养,不仅需要对学生多项素质进行培养,更需要锻炼学生翻译知识的实践性,只有具备极强的实践能力才能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去真正的解决问题。所以在翻译人才培养的过程当中应着重强调对翻译人才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与锻炼。翻译人才的实践能力是建立在理论基础知识有效掌握的基础之上,首先要在对翻译人才的教学内容中进行优化和改革。将教学内容中过于理论化和抽象化的内容进行提取和重构,使知识内容与现实环境相衔接,保证学生在认知过程中对知识内容的实际应用方向有所掌握。同时需要将知识内容中的难点和重点采用实践化的教学方式进行知识传递,比如利用互联网平台开展微课等教学模式,使知识内容“活动”起来,帮助学生形成运用知识的思维。避免学生死记硬背,将知识内容越学越呆板的状况发生。特别是语言理论知识的学习,必须在课堂内部进行充分的实践性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课堂的实践应用中对理论知识进行掌握。地方院校在构建实践教学活动中,首先应强调实践教学活动的真实性,只有真实的应用环境和真实的应用问题才能够真正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锻炼。学校应采用真实的商业活动翻译案例,让学生扮演真实的职业角色,按照职业角色的实际要求标准来衡量学生的实践过程和实践结果。尤其是在口语翻译的校内实践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组织创建真实度较高的模拟场景,使学生融入到实际应用的环境当中,激发出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应变能力以及表达能力和与他人沟通的能力。

猜你喜欢
方向院校人才
人才云
英语文摘(2022年4期)2022-06-05 07:45:02
2022年组稿方向
计算机应用(2022年2期)2022-03-01 12:33:42
2021年组稿方向
计算机应用(2021年4期)2021-04-20 14:06:36
2021年组稿方向
计算机应用(2021年1期)2021-01-21 03:22:38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商周刊(2018年13期)2018-07-11 03:34:10
留住人才要走心
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 03:04:09
“人才争夺战”
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 03:04:08
位置与方向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