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开放大学 江苏 徐州 221116)
家庭是人类最基本的生活共同体,是整个社会的缩影;文明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人类在特定历史时期认识世界以及改造世界的总成果。家庭文明受其内部家庭状态及外部社会环境的影响,反映的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共同发展的综合成果。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使社会主义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工业化、观念多元化、生活快餐化给家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家庭功能、家庭关系、邻里关系等都出现了不同于以往的变化,家庭文明建设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并对整个社会文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新时代的家庭文明建设需要在各种对抗关系中进一步发展: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家庭文明建设的时代内涵;以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坚实家庭文明建设的文化基础;以重视实践、讲求实效为原则探索家庭文明建设的实施路径。
新时期推进家庭文明建设工作,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其时代内涵,以促进家庭功能健全、家庭关系和睦、邻里关系融洽、家庭与自然关系和谐为目标,把文明家庭建设成为文明社会的基石。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促进家庭文明、实现家庭内外部共同和谐的价值导向。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富强是社会主义中国在经济建设方面的追求,它为家庭文明建设提供物质基础;民主的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它是社会主义中国在政治建设方面的追求,它为家庭文明建设提供政治保障;文明是社会主义中国在文化建设方面的追求,它为家庭文明建设提供文化支撑;和谐是社会主义中国在社会建设方面的追求,它为家庭文明建设营造稳定的外部环境。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指的是人们在社会中依法享有自由、平等生存和发展的权利,它们是家庭文明建设得以顺利开展的社会条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是公民需要严格遵守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爱国彰显的是个人对祖国的深厚情感;敬业彰显的是个人的社会主义职业精神;诚信和友善彰显的是人与人之间在交往过程中的行为规范及和谐关系。它们为正确处理家庭内部成员之间、家庭成员与家庭整体之间、家庭邻里之间以及家庭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提供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为家庭文明建设指明了具体的实施举措。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了家庭文明建设的时代内涵,同时,开展家庭文明建设也有益于以家庭为载体提高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和参与感。
现阶段开展家庭文明建设需要以史为鉴,继往开来。古今中外,家庭大都是由最亲密的人之间组成的生活共同体,是人们最重要的精神家园。因此,自古以来人们就非常重视家庭,尤其是注重血亲观念的中华民族在家庭建设方面为我们留下了一笔优秀的文化遗产,足以为现代的家庭文明建设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
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家庭文化经历了几千年的积累和沉淀,形成了夫妇和顺、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等调整家庭内部成员之间关系的道德准则。
首先,“夫妇和顺”指的是处理夫妻之间关系的道德准则。夫妻关系是一个家庭最首要的关系,它决定着家庭的功能是否能够有效地发挥、决定着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否和谐、决定着家庭与邻里之间的关系是否融洽等。尽管中国古代很长一段时间奉行的是 “夫唱妇随”“夫为妻纲”等男女地位及不对等的夫妻关系,但是经过历史的过滤与选择,“夫妇和而家道成”、“夫义妇顺,家之福也。”等家庭文化中的精华,在今天仍然可以作为调整夫妻之间关系的道德标准。
其次,“父慈子孝”指的是处理代际关系的基本伦理规范。代际关系,在这里主要探讨的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是一个家庭的重要关系,它包含父母抚养子女的义务以及子女赡养父母的义务两个方面。“父慈”指的是父母抚养子女的态度及方式。即使是在物质条件极度缺乏、教育理念尚未普及的古代,人们在家庭内部抚养子女过程中上就有教育子女的意识,所谓“养不教,父之过”。这种重视家庭教育的传统和思维意识是今天的家庭文明建设应该汲取的经验。“子孝”指的是子女赡养父母的态度。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子女赡养老人也要精神与物质并重,在物质材料相对比较丰富的今天,陪伴、关心等精神方面的满足甚至是更重要的。
再次,“兄友弟恭”指的是处理兄弟姐妹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兄友弟恭”强调的是长幼有序的家庭秩序观念,兄弟姐妹之间的尊重、帮助与关心不仅仅有利于他们之间关系的融洽,同时也是对父母的孝顺,所谓“兄弟睦,孝在中”。“兄道友,弟道恭”整个小家庭乃至大家庭才能保持和睦、和谐、和顺的状态,从而才能促进社会的稳定与文明,所谓“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面对不断向前发展的社会实践以及不断向纵深推进的社会变革,家庭文明建设若要取得一定的成绩,必须在实施路径上以重视实践、讲求实效为原则不断探索,积极营造家庭文明建设的内外部外部环境,并使它们形成合力。
家庭的功能指的是家庭对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家庭的功能是多方面的,能够满足人和社会的多重需求,比如教育功能、抚养与赡养功能等,这些家庭功能的充分发挥有利于家庭内部文明的实现。
首先,家庭的教育功能。家庭的教育功能是指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教育两个方面。家庭的教育功能是家庭文明建设进程中最有潜力、最值得开发的功能。家庭教育功能的有效发挥取决于家长的教育理念、家长及家庭成员的素质、家庭的生活方式以及思维方式等等。在实际生活中,由于现代家庭的小型化及核心化,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在家庭教育中占重要地位,因此,家庭教育应该首先引导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要通过多种渠道向家长灌输身教胜于言教的教育方法,要促进家长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在实际生活中家庭教育应该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不仅要重视孩子在智力因素方面的培养,更要重视孩子在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开发和培养,比如良好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终身学习的意识等积极的特征,而不应该把家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附庸,一味追求学校书本知识的灌输。
其次,家庭的抚养与赡养功能。家庭的抚养与赡养功能指的是家庭亲子关系中相互之间的责任和义务。抚养指的是父母对子女的抚育、培养;赡养是子女对父母的供养、照顾。这种功能本是一个家庭最基本的生存功能,可是在这个生活节奏加快、社会压力过大、效率优先的社会,这种功能反而变成了一种奢侈的功能。在现代社会,大批的人为了谋生离开家庭奔向城市、奔向工厂,于是留守儿童、留守老人就作为其副产品出现了,家庭主要成员的缺席导致家庭的抚养和赡养功能无法有效发挥。这就需要政府的力量、需要政策帮助他们在家乡解决就业问题。同时,家庭成员尤其是家长需要改变自己的观念,物质需求的满足是家庭抚养与赡养功能发挥的基础,但是精神需求的满足同样是家庭抚养与赡养功能发挥的必要条件,是家庭文明建设的必需品。
充分发挥社区在家庭文明建设中的导向作用。社区是由若干家庭居住在同一个地域或地区而形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它是一个微观的社会,除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外它还具备一定的精神条件,即拥有自己的一套社会文化体系。生活在同一个社区内的家庭以及家庭成员通过日常生活的交往与磨合会逐渐形成一定的文化传统、社区风气、生活习惯、行为规范等烙有该社区印记的精神状态,而这种精神状态反过来又会对社区的每一个居民产生某种显性或隐性、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作为连接家庭和社会桥梁的社区,应该担当家庭文明建设阵地的任务。一是可以通过社区及居委会为家长、儿童、妇女等建立家庭教育辅导站,给社区居民提供针对性的、多元化的辅导,以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二是可以组织开展家庭文明教育活动,引导和吸纳社区离退休知识分子参与公益性的家庭教育服务,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利用他们的知识和能力为家庭文明建设出力,还可以丰富离退休知识分子的生活、增强他们的归属感。三是要关心、关爱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的日常生活,开展适合他们特点和需求的服务以及关怀措施。
“国之本在于家,家之本在于身”、“欲治国先齐家,欲齐家先修身”是传统的家国观念。由此可见,家庭成员素养的提高是家庭文明建设的前提,家庭文明建设是社会文明建设的基础,国家建设、家庭建设、个人素养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家庭文明建设的目的就是要实现家庭文明与和谐,就是要促进个人、家庭、社会、民族、国家的进步与发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