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深圳市五和小学 罗汉棠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取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由此可见,小学数学教学应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为教育教学的终极目标。落脚点应放在人的发展上。作为一名教师更要以新课改为指引,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实现教育取向和学科取向的综合,实现有效的知识意义建构,帮助学生形成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核心素养以培养 “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数学家史宁中是这样说的:“北师大组成专家团队在研究核心素养,他们是这样定义的,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那么变成数学核心素养就是:具有数学基本特征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的、具有数学特征的关键能力与思维品质。”具体到小学数学科中,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统计观念、数学应用意识五种数学意识,数学思维、数学理解、数学交流、解决问题四种数学能力以及数学价值观的发展。
1.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教师一定要运用好教材中“实践活动”的学习素材,比如说课本中的“填一填”“说一说”“做一做”“涂一涂”“数学广角”等内容,这些实践活动侧重的就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通过这些内容的时践,他们就能逐渐运用各种已学知识,采取各种策略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从而提高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2.渗透思想教育,让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以均衡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如何直接影响到他们对数学知识的把握与理解。那么,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知识的欲望,正确的评价和鼓励每一位学生;还可以利用教材与生活中他们感兴趣的素材渗透思想教育。
3.对学生的生活趣味与教材趣味进行整合,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课本中要求学生用七巧板摆各种小动物、“森林餐厅”“分蛋糕”“抽签演节目”“唐僧师徒拍风景照”等内容,拉近了学生与教材的距离,无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以次为契机,整合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素材进行教学,真正收到 “寓教于乐,事半功倍”的效果。
史宁中教授认为,新课标中提出的数感、符号意识、几何直观、空间想象等关键词,其实都可以归于数学抽象这一素养。小学生大多只有形象思维,而抽象思维较弱。因此,在教学中应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的体验和感受,帮助学生理解和接受抽象的内容和方法,从而落实核心素养。
课标指出:“推理能力的发展应贯穿于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人们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数学推理是根据已知的判断得出新的判断的思维过程。但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常常忽视让学生用语言来说明推理的理由,而只看重结果,语言是思维的外壳,组织数学语言的过程,也就是思考如何判断推理的过程。
例如,四年级下册《等量关系》一课,本课是北师大2015新版教材中新增的教学内容,放在了《用字母表示数》和《方程》两节课之间。等量关系是列方程的依据,方程就是用字母和数的形式表示出的等量关系。教材将此内容纳入是想借助这个 “拐杖”,把列方程本身的难度降低。本课的内容是学生在小学阶段接触代数思想的起始,是建模思想的开始,如果在这个阶段学生通过大量的探索,感受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初步建立起模型的思想,才能为正式学习方程这种建模打下基础。从具体的实物到半符号化最后到以线段图呈现的符号化,学生在具体的学习中慢慢体会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从而建立模型。
总之,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是新课程改革的风向标。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必须充分挖掘学科核心素养内涵,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在不断提高教学实效的同时,不断提高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使其成为全面发展、德才兼备的有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