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莹 曾宁 齐志鹏
(1.大连财经学院 辽宁·大连 116622;2.大连民族大学 辽宁·大连 116622;3.空军通信士官学校 辽宁·大连 116600)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必然带来校院教育规范的转型发展,为了向社会输送更多更优秀更适应当前社会的创新型人才,所以高校必须得调整及更新教育模式。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着重于创新知识培养,当然还需要根据当前社会阶段的需求出发。在转型期,创新人才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具体表现为它能够更新民族精神源泉的效果。
“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是党中央对改革教育下达的严令指令,可见对于创新特色教育模式是对社会发展有多么重要,因为教育影响着一代青年,青年影响着当前社会发展,也是对各大高校更新实施新的教育模式寄予厚望。
高等院校的定位决定了其对社会提供服务的质量、数量以及类型,不同的类型的人才,不同规则的服务,以及不同领域的科研,各高校所肩负的任务及定位也有所不同。地方性本科校院以教育为首,应把更多的精力以及资源放到创新上面,不论是建设教学设备,还是教育方针[1]。着重培养与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精神,使得学生能更加适应这已经快速发展的社会,让学生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做到敢想,敢创新,敢做这样才能促进我国社会更好的发展。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这一趋势的发展和办学模式的多元化,一所高校的教育模式新不新颖,有无特色显得尤其重要,高等院校应该丰富教学机制,开发更多灵活性的教育方针,灵活运用,结合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学生采取不一样,更善变的教育模式,做到对任何学生都有一套更独立更适合的教育模式,多变的教育方法,也会带动学者们多变的思维。
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主要包括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创新素养的培养,而在此之前是需要以个人特有的独立发展作为基础的,其中是不能掺和任何带有模式化或公式化的因子。在我国的不同时期,不同人对于创新人才的理解都是不一样的。当下创新型人才培养处于转型期,而它就要求不仅要立足当下,还要具备符合未来发展的需求,有人生观念、人文素养、知识能力、思想品质、创新意识、健康体魄等诸多方面要求[2]。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要堡垒是高等院校,所以,当前众多高等院校会把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当做是竞争的标志。我国发展具有鲜明特色的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是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的。
自20世纪,我国就大力倡导培养创新型人才,但是对于创新型人才的概念众说纷纭,教育界直到现在也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而众多专家学者也是议论纷纷。但是对于创新型人才普遍认为是指具有新颖思维、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并且能给社会带来新面貌的高素养人才。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所高校的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育的好坏[3][4]。现阶段我们看到,诸多院校所培养出来的创新型人才屈指可数,介绍教育良好的人才,与招生的规模数量差异甚大,从而体现了当前教学质量的问题[5]。
在高等院校选课中,由于师资和教学设备等多种因素,导致专业基础课、核心课的设置面比较小,这样的环境对于学生的逻辑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锻炼显得捉襟见肘,从而导致了传授给学生的基本上都是老旧的经典理论。除此之外,在我国高等院校的课程中,只有很少的实践课程、实务课程,这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着很大的阻碍。
一所高等院校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很大程度表现在其院校的人才培养上,想要培养出来的人才更具有优势,势必要选用好的人才培养模式。当前,辽宁高等院校对于人才培养模式这一方面并不是很完整,甚至是表现出了一些欠缺。在当前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形式下,高等院校对于人才培养要有适当的调整和优化,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要有针对性,要使得教育更为灵活多变。但是,现在仍然有部分高等院校才有的是较老的人才培养方针,对人才培养缺乏创新,不能对人才区别性的针对培养。与此同时,辽宁高等院校专业、学科之间的区分显得比较明显,这在很大程度上就限制了学生在对于知识资源方面的运用和共享。甚至有的教师在对学生的教育中并没有勇气去创新,对于学生的教育更多的是走老路,也就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填鸭式教学,这样的教育方式并不能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相反的,还会阻碍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会从自身的实践角度出发,为学生提供解题的标准答案,这一教育方式极大的使得学生思维固定化,很难形成创新的意识。人才的创新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是一项艰难而重要的教学工程,只有摈弃陈旧过时的教育理念,积极搜索新的培养模式,才能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新一代人才。
从多个角度、多方知识、多种文化去发现、思考和解决问题就是素质教育培养出的创新型人才具备的技能。而要达到这个要求,这就要求高校学生在多元的文化知识环境下成长,从而也必须使得学生必须要有广阔的交际圈[6]。在国外众多高等名校就实施了把众多专科不一的学者,均安排到邻近的宿舍,通过这样来丰富学者们的视野,使其永远处在一个新鲜的环境中,这就无形中对促进学者们的新鲜感以及开发创新思维是非常有帮助的。
教育宗旨、教育模式、教学目标和校园精神都从属于一所高等院校的创新教育理念,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的关键和核心途径,就是对教育理念的创新,只有对创新理念创新,才能够对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所发展。要实现创新能力素养和知识水平的相得益彰,高等院校要在创新教育理念下,对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行积极有效的指引,而在教育过程中,要将好的、有用的新概念结合到教学中去,要对校园制度想着创新精神方面推动。
在当前的创新型人才教育模式中,最关键的就是实践教学,新灵感的来源就是实践,不看中、不加强实践,就很难启发学生的创新。当前体制中,大部分的高等院校教师仍然遵从的是“照本宣科”的传统教学方法,要培养创新性人才,这一观念势必要改变。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则还应该创建一个师生交流没有障碍的学习氛围,老师要积极鼓励学生的提问,并与学生一到积极探讨,并且可以恰到好处的融合一些先进的教育手段,诸如微课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比较新鲜有效的上课方式,只有更好的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积极激励师生交流,才能够更好的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对于学生的课后,老师或者学校可以引导或者知道学生积极参加实践,可以从社会调查和企业实习等方面着手,这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另外,老师在课堂上,还可以采取案例教学、仿真教学、双语教学等综合方法,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所结合,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有所用,体会学习中的乐趣。
在当前的国家经济发展大背景下,对于更大高等院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要求越加严苛,这就要求高等院校要对创新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做出相应的调整[10]。如今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经历了萌芽、发展和成熟阶段,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只有建立诚信的学术、国际间的交流、雄厚的师资的新环境,才能更好地形成新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考试制度也需要多元化发展,在教学中,需要给那些有创新的学生给予高度评价并给予重视,使得师生对创新制度引起高度重视,不仅包括学科的成绩,还需要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专业素养、思维灵活度给予评判,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奇思妙想的想法重视,老师和学校要鼓励、激励学生敢想敢做和创新实践,要建立合理的体系,来综合性的评价学生的创新,辅以激励的手段,使得学生对学习充满热情,对创新充满新奇。具体可以表现为在物质方面,比如可以适当的增加或者设置一些关于鼓励学生创新方面的奖励,学校和老师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有效手段全面的支持、鼓励学生创新和探究。
进一步完善“在线学习平台”,探索实践多种形式课程学习方式,扎实推进基于省级精品开放课程平台和在线学习平台的跨校修读课程、学分互认工作,带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等改革[9]。政府应该出台相应的政策积极推动我省网上资源的建设和分享,对于课程的开放和学习平台要加大力度建设,在课程推广和应用这一方面政府不仅要支持还要有想要的帮扶政策。而对于制作网络资源这一块,相关方应该做好精品课程的选题顶层设计,要切实满足经济社会对精品课程的需要,要彰显精品课程建设的特色,只有提高了课程建设的质量,才能够为更多的人更好的使用。为了更好的促进和发展高质量资源的分享,相关部门应该积极鼓励和扶持高等院校进行一定的教学交流。
在对辽宁高等院校培养创新型人才计划中,不仅需要对当前经济社会的需求,也要寻求满足社会未来的发展方向,这对于研就高等院校培养创新型人才有着异常重要的价值。辽宁在培养创新型人才这方面的效果并不是很理想,甚至是很难满足我国现在的发展需要,很大原因在于我省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这一方面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在转型期,首先要更新新的教育观念以及思想,需从多角度去更新,活跃教学模式,一旦教学模式变得新颖,从而带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步步为营,用新的教育模式,从而让学生的理念也焕然一新,在新的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更多,更好当前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1]陈晓东,顾永安.转型期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机制探析——基于价值链分析模型的视角[J].教育发展研究,2015(21):57-63.
[2]匡中芹,王雅君,孙晓梅,等.转型时期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实践研究——以创新实践学分认定为途径[J].辽宁高职学报,2016(7):73-76.
[3]查建中.研究型大学必须改革本科教育以培养大批创新人才——兼谈 “创新国家”的人力资源建设[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3):14-25.
[4]秦钠.集约化助推科技期刊管理创新与发展——以上海大学期刊社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6):744.
[5]田兴国,谢春艳,蒋艳萍等.后金融危机时代广东高校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思考 [J].科技管理研究,2011(22):18-20.
[6]鞠鑫,余鹏彦.社会转型期道德冷漠背景下高校道德教育探析——基于社会工作的视角[J].思想教育研究,2012(1):29-32.
[7]高健,周志刚,GaoJian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供给侧创新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6(6):23-29.
[8]张敏,杨眉,吴妍,等.教育创新导向下的高校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以东北林业大学 “风景园林设计初步”为例[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农林教育版,2015(6):63-66.
[9]翟子惠.应用型人才培养转型时期的大学英语课程改革构想——以钦州学院为例[J].学术论坛,2014(9):166-170.
[10]朱士中.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机制与模式创新——以常熟理工学院行业学院探索为例[J].江苏高教,2016(5):8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