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世坤
(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四川 成都 610000)
鸭先知水暖,雁黑夜高飞;楼台近水得月,黛玉葬花飙泪……这些或诗句或典故或现象表明,不同的动物、植物、人物,对不同的环境、氛围、对象,有着不同的特殊敏感、感觉或感慨。动物学、生物学甚至遗传学、社会学的某些规律,与人类活动中的某些现象有着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和动植物一样,人的任何创造性拓展性劳动或行为,都离不开人的职业敏感或特殊敏锐。作为社会信息的传播者,记者更是如此。美国新闻学者约斯特曾经说过:“一个不善于辨别色彩的人,不能成为一个画家;一个没有新闻敏感的人,不能成为一个新闻记者。”[1]那么,究竟什么是新闻敏感,新闻敏感有什么固体特质,怎样才能培养新闻敏感,本文试图作一些肤浅的探讨。
所谓新闻敏感,又称“新闻嗅觉”、“新闻鼻”,是指新闻工作者(主要是新闻记者)在第一时间里迅速发现和判断有价值,有深度、广度、厚度、力度甚至温度的新闻采访线索的新闻能力。具备较强新闻敏感的新闻工作者,能对新闻自身价值、传播影响、表现形式、报道时机、宣传效果做出最佳的分析判断,从而折射出时代或潮流。新闻敏感是衡量新闻工作者新闻能力与新闻水平高低的标志,是新闻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新闻敏感能深刻体现新闻记者的悟性,更能综合展现新闻记者的政治水平、思想素质、精神格调和业务能力。主要表现在:能否迅速而准确地判断某一事实的表象、本征,洞悉表象背后的深刻意义,也就是用一滴水去反射太阳的光辉;能否及时判断某一事件是否能引起广大读者的广泛兴致、兴趣,甚至共鸣,也就是能否“吊大众胃口”而“引人入胜”;能否及时判断某一新闻事实是否新鲜、别致、独特,是否“稀奇”,“稀在哪里”,“奇在何处”,“社会意义有哪些”,是否会对全局产生积极作用和影响;能否及时从海量信息中条分缕析、披沙拣金,准确判断同一新闻事件中的许多事实,哪些是最重要的,哪些是次要的,哪些是关键的,哪些是重要的,也就是“抓关键、关键抓”的能力;能否从纷纭复杂的新闻事实中立即推断出事物发展、变化的大方向、大趋势,甚至预测出事件大致的结果,增强采访工作的计划性和新闻报道的预见性。[2]
新闻敏感的特点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基本类别:[3]
1. 闪现型
大雁从天空飞过,电流从头脑里闪过,阴云从眼前掠过,忧愁从心里飘过,这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稍纵即逝的自然与人文景观或现象,能否勾起你特殊的想像与联想?落花无意,信号有心,有意或无意,时强或时弱的信号,瞬间与潜伏在大脑皮层中的信息碰撞、拥抱、认证,很快确认为“新闻,新鲜的让别人闻”。这种新闻敏感的特点是偶然性+敏捷性,“突现的火花”。
从记者主观上看,纯粹无意识,甚至根本不知道这里有“新闻”。但一个偶然,“一不小心”,让他摒弃“无意识”,自觉“下意识”,从正在专心采访甲新闻事实迅速“异化”“转移”到乙新闻事实,“新闻”闪现,纯属偶然。但是,突然闪现的偶然与机遇,犹如撞到大树的野兔,让记者“守株待兔”个正着,或者干脆“瞎猫逮到死耗子”,“下意识”淘汰“无意识”。从记者客观上看,特殊职业的特殊敏感,特殊岗位的特殊修炼,特殊时段的特殊感触,让记者在“电光火石”间进行思维、思考、思辨识、思想,从而进一步推理、分析、判断,“灵光一显”,捕捉新闻。
从表征看,闪现型新闻敏感好似“孤立现象”、“突发事件”,是对客观事物及现象的片面、孤立认识。而从深层次上讲,记者头脑远胜电脑,大脑贮存大数据,大数据涵盖大信息和大问题,这些海量问题与信息同时带有“假设性”、“潜在性”与“临时性”,犹如没有遇上火花的天然气、即将喷薄而出的火山溶浆。但当它们平地惊雷炸响时,定会强烈刺激记者神经,让记者情不自禁地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迅速展开联想与想象,从而传播新闻。
2. 开掘型
大地处处有矿藏,大脑时时有能量。用大脑的能量,去开掘社会这个“大地”的矿藏,好似开掘社会新闻一样,以客观事物、眼前事实、新闻事件的浅层次为出发点,展开记者思绪的翅膀,循序渐进,由此及彼,层层挖掘,迅速识别、捕捉新闻信息。这种形式的新闻敏感要求记者具有较强的分析、判断、综合能力。这又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优中选优”、“强中胜强”,当你掌握一件或若干件客观事实或新闻事件之后,并且这些客观事实或新闻事件都很生动,此时,你犹如“布里丹的驴子”,为了对左右两堆青草谁先下口而举棋不定,总是提炼不出新鲜、新奇、新颖的观点或问题,这个时候,你就必须启动大脑,调动思维,打开大数据库,对这些客观事实和新闻事件进行分析、判断、推测、综合,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拨开迷雾,直抵本质。另一种情况是平中见奇,矮中找高,这就需要记者有较强的分析、推测、判断、决定能力,思路沿着事物的层次步步深入,再上台阶,从而分析判断,吹糠见米,能够“于无声处听惊雷”。
3. 发散型
天地万物,大到日月星辰,小到一草一木,往往使人缘物生情,“触目惊心”,从自然现象、生物规律、生态背景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世事沧桑、人生风雨、成长历程,感悟到某种道理风格、精神品质,犹如林妹妹“见花落泪、望月伤心”,杜工部“感时花泪、恨别鸟惊”。类似的新闻敏感,以一件事情、一个问题、一种现象为原心,以思维、思绪、思想为半径,雷达般,追踪、扫描新闻事实。这种以散型思维方式,天马行空,不为物役,用眼前看得见摸得着的信息,和大脑中贮存的大数据,借助想象,展开联想,启动思维,有目的、下意识地去捕捉新闻信号。
4. 顿悟型
中国近、现代相交时期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王国维,虽然只活了50岁,但其高格、高范却千古流芳。他在《人间词话》里,形象地深刻地推出了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三境界”:第一境界,引用北宋神童晏殊《蝶恋花》,巧立: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界,引用北宋词人柳三变《蝶恋花》),妙守: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界,引用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青玉案元夕》,偶得: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推及新闻敏感,就是偶然遇上她,却不知道她,判断她,热爱她,突然一个激凌:她,就是我梦中的她。新闻信息犹如她,开始时,我没有立即识别出它的新闻性与传播性;过了不久,在彼信号的启发下,我顿然醒悟,犹如王氏第三境界。跋山涉水,苦苦求索,突然,峰回路转,柳暗花明,此信号暗示、提醒,我一声长叹,一个长啸,一种“顿悟”,“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新闻敏感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新闻敏感与人的思维活动有什么关联?
古语说,内化于心,外化与行。心形不乱,处世方能泰然不惊。大意是说一种理论,一个观念,一些理念,要让它们“于内,在心中扎根;于外,落实为具体行动。”内心和行动不混乱、无杂念,就可以坦然淡定地面对问题与矛盾,不会惊慌失措。
1. 新闻敏感的内生[4]
新闻敏感不是“稀罕物”,但绝对不是“大路货”,既不是“得之难于上青天”,更不是“俯拾皆新闻”,它取决于记者的“内功”深厚程度。“内功”为何物?胜过武林高手,内功是知识修养,内功是审美情趣,内功是思想格调,内功是心性眼界,内功更是内敛与内涵,你内功越好、越深、越坚实,你就对世界的认识角度越多、广度越大、程度越高,可能发现的有意义的新闻也就越多。这种内功的修炼就是新闻内生于“心”的内涵,它特别要求尊重事实,遵循客观,大胆创新,然后升华、提高,波浪式迂回,螺旋式上升。
内功从哪来?内功当然生于“心”,生于对心的长期修炼、提炼与锻炼;“心”从哪里来?“心”必基于“实”、源于实,发散于实。实,就是真实、事实,真实的事实,也就是新闻的生命,无实不新闻,不实没新闻,杜撰、捏造的所谓事实,与新闻无关。所以,要想练好内功,首先必须尊重新闻,尊重事实,尊重真实,否则便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内功从哪来?内功必练“新”,新奇,新鲜,新意。无新不新闻,不新无内功,只有将“心”与“新”紧密相联,才会有内功的源头活水。在练内功时,要学习新闻技巧,钻研新闻方法,把握新闻规律,确保新闻“主题新”“题材新”“立意新”“角度新”“内容新”“表达新”,甚至“影响新”。
当然,如果你更上层楼,放大格调,“心”系国运苍生,民族未来,写悬壶济世之作,传醍醐灌顶之意,那么,你的内功无疑又添功力。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名传千古;记者“心”系国运民情,新闻作品必有厚度、深度与力度,才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和推进社会进步、改善民生的深刻价值。
2. 新闻敏感的外化
内功练好了,再练习外功。外功就是新闻敏感的外化,也就是新闻敏感的外在形式,即作品涉及的文字、图像、声音等外在表现形式。春秋左丘明“言之无文,行而不远”的另一个意思便是如果表达的方式不好,就不能流传很远。任何内容都要借助形式来表达,形式越丰富、越多样、越形象,表现出来的内容,也就越深远。正所谓“人靠衣装,佛靠金装”。
有人说,新闻讲究的是“套路”,是模式,是样本,是千篇一律。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因为新闻是一种特殊的体裁,是一种传播信息的特殊工具,它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但跟所有的文字表达一样,它同时具有丰富性与形象性,并不排斥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是的,新闻敏感的外功照样可以运用各种写作技巧及表现手法,综合巧妙地运用悬念,照应,联想,想象,抑扬结合、点面结合,首尾呼应、衬托对比,卒章显志、承上启下、开门见山,动静相衬、虚实相生等。还可以综合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等多种表现手法。文章写作中的技术、技巧与技法,虽因不同文章不同门类以及不同品种而有所差异甚至有时千差万别,但是,在具体的写作、操作过程中,各种技巧又往往相互映衬、相互参照、相互影响,于是,就有了写作技法的互相渗透性之特点。所以,我们在练习外功时,绝不能墨守成规、见子打子,完全可以运用丰富多彩、灵活多变的写作技巧,将不同时空、不同角度的材料,巧妙组合成绚丽多姿的新闻大厦。
3. 新闻敏感是内生与外化的统一
内功充实,外功丰富;内生有力,外化有形;内外结合,摇曳生姿,何愁新闻不敏,新闻无感?何愁新闻无精品?其实,“功到自然成”这一规律照样适用于新闻敏感,只要内功到位,外功到家,内功外功便浑然天成、水到渠成。
从心理学视角看,新闻敏感首先通过外部感知,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灵感”“灵光一现”,然后由外入内渗透,经过分析、判断乃至推理,抽丝剥茧,得出一个“以小见大”“以斑窥豹”的结论。感知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客观新闻事实的外在表现形式、特征及联系,而思维则反映客观事物、客观新闻事实背后的存在,然后进行分析、推理、判断的过程。思维是对客观事实、客观新闻事件的非直接、非个体的反映,它所反映的是客观事件、客观新闻事实的特点、特征及内在的必然联系。感知与思维截然不同,但又相互关联、密不可分,甚至一体两面。新闻记者的新闻敏感始于感知,发现于感知,然后与储存在大脑中“大数据”相映成趣相得益彰后开始思考、思辨、思维,经过辨别,筛选出具有新闻价值的东西来。因此,感知是思维的基础,思维是感知的深化;感知是思维的前提,思维是感知的后续;感知是思维的感性阶段,思维是感知的理性时刻。离开了感知,新闻敏感将无从谈起;而离开了思维,新闻敏感也是“空了吹”。[5]
世界这么大,事件如此多,如果一个记者只是泛泛地看,静静地听,浅浅地想,只是停留在感知表层,而不对感性材料、眼前事实进行深度解析,也就是充分运用思维,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比较、判断、推理,那么,他对眼前事实的认识,就只能停留在表征,甚至视而不见、充耳不闻、过脑不想,哪里来抓得住新闻事实的本质规律,哪里提炼得出新闻事实的自身价值。由此可见,新闻记者的思维活动,是感知、认识客观世界的理论、理性、深层次思考阶段,是更加复杂、更加深刻、更加高级、进一步综合的认知、认识阶段,感知、感性需求必须上升到理性、理念、理论思维的层面上来。
新闻敏感表面上是一种“顿悟”,一种“直觉”,一种“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觉,实际上是一种社会较深层次的感知,一种对世事的特殊感念,一种对新闻事实的特定感叹与感慨,是经过长期社会实践所得出的“理性”综合认识,如果不进行自然知识、社会知识乃至社会经验的日积月累,直觉思维就成了“光杆司令”,犹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无论如何都很难转化成新闻敏感。
一般来说,一个有政治敏感的新闻记者,他的新闻敏感也差不到哪里去。因为政治敏感与新闻敏感息息相关,甚至相生相息。政治敏感是什么?政治敏感就是社会责任感,就是时代感,就是解读时局、政策及政治的使命感,也就是前面所说的“心系国运苍生”。其中,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甚至具有大局意识、忧患意识便属于非智力因素的范畴。一个优秀的新闻记者,只有对民族未来、国家强弱、人民贫富、世事人心怀着敬畏之心,才会随时关注时事,留意民情,心系国家的前途与命运;才会全局了然、高屋建瓴;放眼世界,胸怀苍生。[6]
新闻敏感之于记者,犹如生命之于生物,皮子之于毛发,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它是记者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宝贵素质,也是最基本、最平常、最迫切需要的素质。缺乏这种素质,记者的职业角色将变得模糊不清,记者的创新精神便会荡然无存,离优秀记者的距离便会越来越远。那么,该如何培养、修炼记者的新闻敏感呢?
“三观”不仅仅指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指物质守恒、能量守恒等多数促成人们对传统事物既定认识的理论。培养新闻敏感,首先正“三观”,然后,把正确的“三观”融入新闻实践,不能把新闻敏感神秘化、复杂化,固执地认为新闻敏感跟很多艺术“天分”一样,与生俱来,与时俱增,无法培养;更不能把新闻敏感技术化、简单化,把新闻敏感当成一项技术,一种技巧,一种简单的修炼,勤学易成,手到擒来。其实,新闻敏感一点也不神秘,更没有什么诀窍,“行家一伸手,便知有没有”,只要用心,经过长期的磨练和培养,循序渐进,日积月累,自然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前面已经分析过,非智力因素对于新闻记者的新闻敏感很是重要,特别是能否具有社会责任感和政治使命感就更为突出。政治上的敏感是新闻是否敏感的内核,记者只有讲政治、树正气、接地气,才能有底气,从而写出大气的新闻作品。
感觉、感知,直觉、直观,顿悟、醒悟,这是每一个新闻记者都会具备的心理反应及心理素质,这些素质与反应只有与丰富的知识相遇,与实践积累及人生经验相伴,才能听到静默时的惊雷,才能摩擦出新闻敏感的“激情与火花”。对一个普通的记者来说,知识积累的程度不同,生活阅历的深度不同,他的眼界一定会不同,外界信息在他头脑里引起的“共鸣”也会不同,甚至截然不同。如果记者不能够在实践中工作中岗位上积累信息、丰富知识、增加阅历,把这些“潜力”转化为新闻敏感的动力,那么,外界的信息再多再烈也没用。如果一个记者头脑空洞,知识贫乏,思想贫瘠,阅历平庸,眼界狭隘,那么,他一定对新闻事件与新闻敏感“见怪不怪”、“熟视无睹”。所以,只有广泛深入地走进社会,参与社会,主动实践,做生活的有心人,事物的发现者,才能在关键时刻认识新闻敏感,从而把握新闻,传播新闻。
首先要与时俱进,站在时代新高度,提高政治新水平,提升政策新水准。从某个角度上讲,新闻敏感首先是一种政治敏感,政策敏感,培养、养成新闻敏感,对政治,必须倾注高昂的热情与抱负,甚至智慧,最好能“政治家”,对政治、政策了然于胸;其次是要沉得下去。要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一线,深入基层,抓住职工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知道他们在“想什么”,在“干什么”,在“盼什么”,在“怕什么”。[7]第三,胸中要有全局,脑中要有方向,手中要有典型。一个合格的、优秀的新闻记者,他应该是时代的了望者,是真理的传播者,是主旋律的弘扬者,是正气歌的传唱者。比如,作为一个宣传铁路大动脉的新闻记者,不仅需要了解整个国民经济大动脉——铁路行业的基本情况,了解铁路深化改革与发展,报道“让旅客体验更美好”的主题,而且还要倾听一线职工的呼声,知道他们的内心渴求,真正走进他们的心灵世界。第四,要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记者培养良好的新闻敏感这一基本素质,必须站在新时代的高度,认真学习党的方针政策,深入研究党的重大决策与决定,密切关注新动向,熟悉新形势,掌握新方法。新闻宣传的巨大作用及特殊力量,就在于它能及时、迅速、准确、广泛、深入地将党的理论、党的路线、党的政策,用最快的速度,用最好的方法,展现在职工群众面前,从而传递正能量,打好主动仗。时下,必须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把党的十九大精神与新闻事件紧密结合起来,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摇旗呐喊。
习总书记说的“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本来是说城镇化的,如果用在新闻敏感与新闻要求上,就是要“接地气”。要做到“接地气”,就必须深入老百姓之中,留意他们的平常事,关注他们的平凡事,从他们土得掉渣的言谈举止中,观察采写出他们丰富多彩的沸腾生活。伟大时代需要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需要伟大的作品来展示。
要多方获取新闻素材,积累新闻题材,并善于思索、思考,推己及人,推陈出新,推而广之。获取新闻素材的渠道、方法、途径多种多样,只有走进纷繁复杂、变化多端的社会,走进沸腾的、多姿多彩的日常生活,把新闻世界融入现实世界,通过现实世界去映射新闻世界,启动思绪,开动脑筋,综合研判,点滴积累,正确地反映事物,才能让报道具有思想的深度与厚度,确保新闻说服方面的力度与强度。
参考文献:
[1] 约斯特.新闻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29.
[2] 胡志平.新闻写作创新智慧[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46.
[3] 周瑞杰.浅析新闻敏感的特点[J].记者摇篮,2003(12):101-104.
[4] 练 彦.新闻敏感的内生与外化[J].丽水学院学报,2011(4):72-75.
[5] 李祥伟.论新闻从业人员的专业精神[J].新闻爱好者,2012(6):32-36.
[6] 张 晨,欧阳霞.新闻采访与写作[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271.
[7] 刘晓庆.浅析新闻线索的价值取向[EB/OL].[2017-10-21].http://www.lwlm.com/xinwenchuanboxue/201706/8486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