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云霞
要实现中国梦,文化自信是重要的思想基础,是正确政治方向的体现。培养儿童和青少年的文化认知、文化认同与文化自豪感,是学习传统文化的目的。纵观世界历史,放眼全球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影响力与生命力。习总书记强调对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转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联结起来。作为中国人,无论是人民教师,还是小学生,传承与创新伟大的、无以伦比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是一份荣耀,也是一种使命。
小学阶段是学校教育的初始阶段,也是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塑造学生优良道德品质的重要阶段。文化的传承繁荣要由小学教育而起,它决定着每个人成长发展的底色和底蕴,全面影响着每个人的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时至今日,外来文化以“过洋节、吃西餐、玩游戏、追明星”等方式,全面渗透儿童、青少年生活的每个角落,而中华民族的节日、饮食、服饰、礼俗、技艺,以及民族英雄、历史追忆等,却与小学生渐行渐远。所以,不仅仅学校要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整个社会更应该创设传统文化氛围,社会与学校同步,全民回归传统文化教育,多途径地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传统文化内容博大精深,但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更应关注二者的相容性,不能偏离基础教育的本质要求,更不能生硬地照搬迁移,而应体现育人目的,应贯穿于小学全学科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于小学教育的全方位过程中。目前社会上“读经流派”甚多,私塾与学院重现,古服、古礼复兴,对此现象需要理性对待,于其形式上追随,不如把握学校教育主阵地,贯穿小学全学科,多方面、立体式地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建立传统文化系统教育体系。语文学科不言而喻,学生在写字与诵读中能够潜移默化地受到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数学学科,历史悠久,能多角度与传统文化相融合;其他学科也能很好地体现传统文化。总之,应多学科、立体式、全方面地实施中华传统文化,而不应各自为政,割裂开来。
在以往的教学评价制度导向下,大多数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于传统文化知识大多都是一带而过,缺少讲解与渗透,思想上还不够重视传统文化的影响。新课程改革后,我国教育部门逐渐重视对小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但是在实施过程中,老师走过场,没有深挖教材,没有组织活动。所以学校应给予传统文化教育一定的时间与机会,只有建立起传统文化教育的评价体系,才能更有效地改变教师观念,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中国传统文化承载了太多内容,有些经典很有价值,但如果不顾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不顾环境条件,一味要求学生诵读,就加重了学生的负担。比如在讲解《三字经》《弟子规》时,应结合学生实际生活,更有效地体现传统文化的教育性。除了基本经典诵读,还应体现在一系列活动上,如书法、艺术、游戏、体育等基本技能教育以及优秀传统故事展演、民风民俗动手操作、校内外结合评价、家里家外的统一反馈等等,使得传统教育内容贴近小学生生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需终身学习、全方位参与的课程体系,所以应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与教育教学规律,循序渐进,对教育内容序列化、分学段、化层次、有重点地进行安排。多学科在课堂教学中加重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开发综合型课程,重视教学资源的开发,建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系,使得传统文化教育系列化。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古国,我国的养成教育源远流长。孔子提出:“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认为,习惯贵在从小培养,他指出:“教育一个人要从小就注意,讲话怎样讲,批评怎样批评,做人的态度,对人的礼貌,以及一切的一切都要从小养成。”所以小学教育重在养成教育,在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深刻挖掘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资源,使知识教育与行为训练并重,思想与行为同步提高。
教师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不言而喻,尤其是身正为范的影响非常重要,所以教师本身对传统文化教育的认同、实施就尤为重要。教师自身的素质高,知识储备硬,文化学识丰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视,才能充分地挖掘教材,把握学科与传统文化教育的切合点与尺度,开发课内外的教学资源,选择合适的教育形式与活动,更好地实施传统文化教育。所以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将中华优秀传统教育文化课程纳入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课程体系当中,提升教师的传统文化教育的能力水平,及时充电,创设展现舞台的机会,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引进优秀的教育人才,如将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专业教师、文化骨干、文化辅导员、文化经营者等,纳入到教师队伍当中,壮大教师团队,以更优秀的教学方式与内容,传授给学生新思想与新知识,使得传统文化教育的桥梁更夯实,更有沟通作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极其广泛,不是边界非常清晰的一个独立学科,而是一个课程体系。第一,与多学科立体交叉,渗透其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在要求反映到各学科的课程标准中,在学科课堂教学中加重体现传统文化的内容,多元化、立体式、全方位地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第二,开设专门的传统文化教育综合型课程,系统地逐步建立系列传统文化内容框架,让学生有专门的时间对中国传统文化丰富多彩的内容有所了解、有所感受、有所亲近。第三,加强综合实践课程、活动开发,充分挖掘教学资源,让学生参与到形式多样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活动中,从而获得知识、能力与道德体验。第四,建立多元评价标准,更好地指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施。如高考的传统文化内容增多、评价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指标、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氛围,这些都很好地促进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
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已不能吸引和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不应单纯地拘泥于教材教参,而应改变教学方式,转变思维,学会运用现代的信息技术方式,如语文学科运用多媒体教学展现汉字的渊源、演化与相关故事;生活课中开展情景教学,再现行为训练的可行性与必要性;科学课的实验法教学,让学生从中体会祖先的聪明才智;综合性表演式教学将表演、诵读、服装、音响以及舞美多角度地融合为一身;政治学科开展辩论式教学等等,这些教学方式都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动手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才智,从而将传统教育落到实处。
综上所述,小学各学科课堂教学实施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任重道远,本文针对现状,提出了针对性的措施与策略,希望能够对当今小学学科课堂教学深化传统文化教育有一定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