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转山”(又称转神山)是盛行于藏区的一种庄严而神圣的宗教活动仪式,是藏族人对神山的一种崇拜方式。
2015年(中国农历羊年)9月,作为摄制组成员之一,我随云南民族博物馆《传承——云南少数民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影像全纪录》拍摄组一行从昆明市奔赴迪庆藏族自治州进行项目的实地拍摄和田野调查工作,也让我有机会来到滇、藏两省(区)接合部横断山脉中段的梅里雪山群,一睹她神秘的面容。
梅里雪山内转经示意图
这列南北走向的巨大山脉由梅里雪山和相连的太子雪山组成,其主峰是至今未被人登顶的“卡瓦格博”,海拔6740米,形似汉字“金”字,又似一座洁白的佛塔。藏族人深信“卡瓦格博”是神灵的化身、众神的现身,是最圣洁之地。这座山峰与西藏阿里的冈仁波齐、青海果洛的阿尼玛卿、青海玉树的尕朵觉沃被视作“中国藏传佛教四大神山”。
《格萨尔王传·加岭之部》中有记载说:卡瓦格博神被来到绒(现今德钦一带)的格萨尔王收服后成为佛教的保护神,统领千万地方保护神,共同保护着绒地的安宁与吉祥。
有学者持自己的观点:“从佛教进入藏区后才有了转山、转经等说法和行为,具体年代不清楚。转山是在转圣地,相当于转一个自然寺院,转了以后就有了宗教上的功德。”转山这一习俗流传至今,是现代藏族同胞传承藏文化的一种重要方式。
藏民转山一般不带雨具、不骑骡马,背着简易行李,用虔诚的心灵和身体的艰辛祈愿得到神山的庇佑,获得一生的功德。特别是在梅里雪山的本命年羊年转山,将得到平常年间加倍的功德,数以万计来自滇、川、青、甘,甚至尼泊尔的虔诚信徒围绕她顶礼膜拜。
转山分为内转和外转,内转线路主要围绕“卡瓦格博”峰,必到雨崩村、雨崩神瀑,有条件还可到明永冰川,内转一般需要三四天时间;外转线路围绕整个梅里雪山群,从云南德钦出发绕西藏再回到云南,外转一般七天至半月时间。转山人以前大多是僧人,现在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普通藏民前往转山的也日渐增加。
拍摄完雪山大环境后,9月24日下午,摄制组一行来到西当温泉处,把设备、行李托付给了一队骡马后,全体队员追随藏民们的脚步,踏上此次历时五天的内转山旅途。
从黄昏到夜晚,在绵柔细雨中,借助几点手机光亮,一路泥泞一路曲折,经6小时30分钟约18千米的探寻,终于到达第一站——位于“卡瓦格博”峰南侧的“缅茨姆峰”脚下的下雨崩村(海拔3050米)。这一路应了鲁迅先生的话:“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雨崩村分为上、下雨崩,两村遥相呼应间隔几百米,步行需40分钟。下雨崩村中央小庙旁有一块叫“些里崩”的圆形巨石,传说胜乐金刚怜悯末法时代的众生,把开启一百个圣地大门的钥匙放在了这块“些里崩”石头里面,到末法时代世界陷入苦难时,这块石柱顶上的“帽子”会自动脱落,那时,人们取出里面的钥匙,打开所有圣地的大门,就可以进入到吉祥安乐的净土世界中。
雨崩神瀑(海拔3680米),我们此行的第二站,它位于加瓦仁安峰下,瀑布从悬崖顶倾泻而下,水珠四溅,彩虹在阳光下闪现,变化万千。瀑布传说是卡瓦格博神从上天取回的圣水,能占卜人的命运,为人消灾免难、赐恩众生,藏族人把到雨崩神瀑下沐浴视作一种洁净心灵的修炼。
摄制组一行从西当驿道徒步进入下雨崩村,9月27日选另一条尼龙驿道走出下雨崩村,沿着雨崩河,途经壮观的尼龙大峡谷,搭乘一段乡间小客车回到雪山景区入口处,再转乘我们自带车辆,当晚到达明永村(海拔2250米)住宿。传说只有虔诚有缘分的人,在夏秋多雨时节才能一睹“卡瓦格博”的真容,我们一行人不只拜谒了她白日傲视一切的非凡气势,还欣赏到她在明月映照下巍峨的银色身姿。
此行最后一站“明永冰川”,从主峰“卡瓦格博”峰顶蜿蜒向下,绵延11千米到海拔2600米的明永村附近,平均宽500米,既是梅里雪山四条冰川中最长最大的,又是云南最长最大的现代海洋性冰川,另外三条冰川分别是斯农冰川、纽巴冰川、浓松冰川。
雨崩神瀑全景
明永冰川
一路走来,随处可见用棉布、麻纱或丝绸印有梵文咒语、佛像等图案的蓝、白、红、绿、黄(分别象征天空、祥云、火焰、江河、大地)五色经幡、风马旗。随风舞动的经幡联通了神和人,犹如无数僧众一遍遍咏诵着经文,祈愿上苍诸神庇佑,善良吉祥与一切同在。
“去转山,去时和回来时的样子没有什么改变,就没有什么意思。朝拜之后应该有所改变,比如为自己制定一个小目标(不偷盗、不喝酒)加以实施。”这是我听到的来自藏区不同以往关于转山的另一种观点,转山归来,从孝敬父母开始,爱护我们的生存环境,敬畏大自然,从小处开始改变,就有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