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棘
习总书记说:“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良好的家風,不仅延续着一个家族世代相传的文化基因,而且也承载着中华民族重孝悌、奉廉洁、知礼仪、行善行的优秀文化积淀。
家风,从一个个具体鲜活的生命中传承而来,汇聚成华夏儿女对中华文化根脉的集体认同。从孔子到丁肇中,从周公到孔繁森,从墨子到武训,从蒲松龄到莫言,齐鲁大地人杰地灵,才俊辈出。而在这些圣贤才俊的背后,我们始终都能看到风行在齐鲁大地之上文化家族的世代传承。
在我国首个家族研究书系《山东文化世家研究书系》中,记录了孔家、孟家等28个影响山东文化的大家族的发展史,并揭示家族文化以“文”影响社会的共同特点。其中,淄博博山区地处鲁中腹地,以孝妇颜文姜传说命名的孝妇河穿城而过,蜿蜒北上,丰沃的水土滋养了一方人,也孕育了一方艺术,陶琉文化名扬天下,饮食文化四海流传,而最为人津津乐道者,莫过于赵氏家族之传奇历史。
博山赵氏,三百年间出九进士八举人,其文化成就成为齐鲁文化中难以逾越的高峰,其后人至今仍然遵行诗书兴家的传统不辍。
1
提到淄博的博山,很多人的第一反应会想到鲁菜。业内公认鲁菜有三大流派:胶东菜、济南菜和孔府菜。其中,胶东菜发源于烟台福山,而济南菜则是在博山菜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但博山出名的不光是鲁菜,当地的赵氏家族在历史上也很有名望,人才辈出。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人口不算突出的赵姓,之所以能在百家姓中排名第一,自然离不开宋朝的功劳。自从赵匡胤黄袍加身之后,赵姓在之后三百年内就成为国姓。而博山赵氏家族,虽然没有明确的记录与宋室有关,但他们的先祖根据记载确实是在宋朝年间迁居山东的。
从宋代到明代,赵姓家族的先祖先后辗转蒙阴、青州等地,最后落户博山。
到了明代之后,博山赵氏家族开始走向兴盛,族人在科举考试中大展身手,有统计说,博山赵氏,三百年间出九进士八举人。
博山赵氏家族始祖赵平,明洪武初年,因避乱举家从蒙阴薄板台迁居颜神镇落户马行街,在此繁衍生息,将血脉深深植根于这片土地中,在此生根、发芽、成长、壮大,为这片土地留下了丰富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遗产。博山区著名的地标建筑如因园、怡园等;地名如赵家后门、赵庄、赵家林等,无不与赵氏家族相关联。
几百年间,赵氏家族人才辈出,共涌现进士9人,举人8人,监生118人,贡生31人,廪生13人,庠生522人,对推动博山地域文化发展做出了难以估量的贡献。其中之佼佼者,首推赵振业、赵进美、赵执信。
赵振业,宇在新,号暨坦,自小聪颖过人,在父亲赵课的严厉督促与教导下,“读书目数行下,而好为深湛之思”,后于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中举人,天启五年(1625)又中进士,遂在当地享誉一时。
赵振业中进士后,出外任邯郸县令,当时,由于邯郸地处交通要道,公务往来繁忙,赵振业一切费用均自筹解决,不让百姓承担分文。赵振业内恤民情,外饬政纪,对肆意勒索民众之吏胥,依法查办,绝不姑息。
当时畿南地区盗匪猖獗,且与官府相勾结,赵振业通过赏罚操舍予以控制,立捕大盗,一时之间,民风剧变,境内晏然,邯郸百姓无不拍手相庆。当时正值魏忠贤专朝,四方纷纷为其立生祠。当事欲让赵振业在邯郸为其建祠,赵振业婉言谢绝,说:“祠必巨丽方称,邑小,无所取材。且邯郸,唐吕生所梦地(指邯郸一梦),祠临大路,宫掖所知,今欲并祀之,无乃示讽乎?”于是“当事怃然而止”。邯郸主政五年,及离任时,邯郸“老幼万人遮道泣留”。
赵振业天性方正,任云南道监察御史不久,便上疏弹劾吏兵两部用人狥党,由此得罪了当时宰相乌程温辅。等到赵振业因政绩突出要被"议加卿寺加以旌劳"时,温体仁却从中捣鬼,将他罢免。提督应天学政时,选拔人才唯论真才实学,杜绝书信推荐,有温辅之党徒私下拜谒赵振业,提供童生名单十名,要赵振业予以关照,赵“大骇,竣却之”。
入清以后,赵振业经推荐任山西按察司佥事,当时天下方定,百废待兴,赵振业“均水利,清粮额,查故藩遗产,皆以宽恤行之”,老百姓拍手称赞,私下在晋祠之侧为其建立生祠,祝拜之人,络绎不绝。有一年大旱,官府祈祷后无果,巡抚申中丞极度担忧,问计于赵振业。赵振业说,敬香拜神这些我不懂,但是我知道诚可动天,东海一妇人的冤案,导致本地三年大旱,何况我们这里还有那么多人案子未审理清楚呢?于是,“亲录诸狱所冤,抑决滞案”,狱中囚犯尚未审查完毕,天大雨,百姓欢呼雀跃,弹冠相庆。其事虽多有巧合,但赵振业廉明之声却由此远播。
赵振业一生事不逆计,唯义所居,博山人家,受其恩惠者,比屋不可数。每当乡里要修建道路、桥梁,或者兴办义学,赵振业都慨然解囊,即使箧中萧然,也一如既往予以支持。
赵振业为官则吏治严明,居里则气量恢宏,他作为博山赵氏事业的开拓者及奠基者,赢得了赵氏后人及百姓的无比崇敬。
2
赵进美( 1620—1692) 字嶷叔,一字韫退,号清止,是赵振业的第四子。他自小聪慧过人,“读书有神解”,少时即被乡人称为“圣童”,十四岁时中秀才,十五岁时就"处左史两汉唐宗大家之文皆已窥其堂奥"。作出的文章,主使老师拍案叫绝,自叹弗如。十七岁时参加乡试,结果高居榜首,“由是名噪海内矣”。崇祯十三年(1640),一举考中进士,誉籍甚,与宋琬、方以智 、李雯等人,“以诗名雄视南北”。
驻节吉安时,辖内匪盗较多,赵进美到了这些地方后,熟悉地形,摸清匪盗首领路数,制定相应的策略,上报巡抚张中丞,张公采用其策,一边派重兵把守,一边发文招抚,多管齐下,终致匪祸瓦解。
不久,海寇进犯江宁,沿江一带被严密封锁,彭彝以西的清兵请求火速增援。赵进美认为海寇暂时无法飞渡彭彝,最重要的倒是要防备山中起义军乘机发难。于是便秘密部署清兵,以防不测。不几天,起义军果然趁机进攻永丰。赵进美立即派兵前往,与当地清军共同镇压了起义军,生擒其首领。
当时江宁之围仍未解,巡抚向诸郡征兵前去戍守湖口。赵进美担心,如此以來吉安兵备空虚,而兴国起义军尚未遭到重创,势必会与永丰、新淦、峡江等地起义军联合起事。
于是他便上奏南赣巡抚苏中丞,请求派精兵五百顺流前往吉安,援兵到达吉安的第二天,兴国起义军约一千人却进攻庐州一带,劫掠当地,并杀死一名巡检官员。当地守军请求火速派兵增援。赵进美认为,兴国的起义军只是流窜到庐州,他们最终肯定会前往永丰。于是,他命令偏将率领赣兵从永丰山中小道前去狙击,清兵连行三天,果然与起义军相遇,在黎明雾色的掩护下,清兵突然袭击,打得起义军措手不及,纷纷溃逃。自此,兴国、永丰、新淦、峡江四县的起义军相继被镇压下去。
在赵进美任期内,曾有人在赣江城下无故杀人。不久官府将凶手捕获,按令处死,而一位名叫李毛的帮凶却漏网逃脱。当时时政颇乱,安福兵饷被劫,彭蠡劫持某布政司家属,类此者不计胜数。
赵进美抽丝剥茧,派人详细侦查,得知李毛的藏身之处后,派人缉拿归案。李毛提出将功折罪,愿意帮官府搜捕诸盗,赵进美应允。有人认为李毛乃狡黠之徒,不可轻信,赵进美不置可否,放走李毛,并相约三天为限。
三天后,李毛果然将抢劫军饷者全数捉拿,依法处死。不久他又秘密告诉赵进美说:"不杀盗魁,江湖不宁。"赵进美追问盗魁为谁,李毛回答说:"南赣营裨将郭某也。"于是,赵进美立即秘密派遣几名能干之人,乔装打扮潜入赣州,将郭某在家中生擒。自此,赣江一带风平浪静,“客舟有野泊者矣”。
赵进美一生为官多年,转历南北,所到之处,均勤于政事,体恤民力,政声甚佳。其居官若此,而为文则更冠绝天下,有《清止阁诗》八卷、《清止阁集》十四卷流传于世,王士禛在其墓志铭中曾评价说:“公少为诗,清真绝俗,得王孟之趣。使江西时,尤刻意二谢;其《放呤》一卷,皆乐府诗。丁明末造,多悲天悯人之思,顾盼跌宕,不主故常,有邯鄣生天人之叹”。田雯赞其“二百年来,沦寂无作者,边李而后,今见一先生”。又有戏剧《瑶台梦》和《立地成佛》传世,文辞典雅,意境幽美,王士禛评价二剧“论者谓不减张小山(可久)、贯酸斋(云石)云”。
《续修博山县志·艺文志》云:“邑揽山川之秀,故在博雅之士应运而兴者,如云蒸霞起,以润色休明。若水任公,沚亭孙公,清止赵公,实开风气之先。”
3
如今提到博山赵氏,大都绕不开一个叫做赵执信的人物。
赵执信(1662~1744)字伸符,号秋谷,晚号饴山老人。根据博山历史资料记载,他14岁考中秀才;17岁中山东乡试第二名举人;18岁中会试第六名,殿试二甲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可谓少年得志。二十八岁因佟皇后丧葬期间观看洪升所作《长生殿》戏剧,被劾革职。此后五十年间,终身不仕,徜徉林壑。
赵执信自幼聪颖绝伦,九岁捉笔为文,就“以奇语惊其长老。”据黄叔琳《赵执信墓表》记载:九岁,里中诸名士会文,先生径造焉。众轻之,曰:孺子何为者?及受题,先生立成数艺。语语名隽,一座皆惊。同里相国孙文定公奇其才,命作《海棠赋》,曰“远大器也”,以女孙字之。
赵执信十八岁,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二十三岁就担任了山西乡试正考官,二十五岁升右春坊右赞善兼翰林院检讨,同时还任《明史》纂修官,参与修《大清会典》。当时,会典的体例,大多袭用明朝旧制,许多人都推辞不敢任。赵执信“肄国书,取档案,傅以文义,典制厘然”。负责编纂《大清会典》的官员“以是服先生才”。
赵执信“抱异才,负奇气,好饮酒,喜谐谑,有狂士之名”,常与友人“雄谈剧饮,殆忘形骸”,由此结怨不少,终致招祸。正如黄叔琳所云:“朝贵皆愿纳交,而先生性傲岸,耻有所依附,落落如也。故才益著,望益高,忌者亦益多” 。
康熙二十八年八月,洪昇创作《长生殿》初成,赵执信亲自为他改定,并具柬遍邀京城名士观演此剧。可惜的是,赵执信性刚骨傲,竟因为此被人弹劾,从此仕途失意。
太常寺卿孙勷赠诗云:“秋谷才华迥绝俦,少年科第尽风流。可怜一曲《长生殿》,断送功名到白头。”罢官之后,赵执信悠游大江南北;多年游历,使其逐渐由官场黑暗认识到社会黑暗;由个人不幸逐渐认识到人民苦难。在此期间,他创作了大量的现实主义诗篇。雍正二年回里,修葺因园,颐养晚年。
赵执信一生著述甚丰,有《饴山文集》《饴山诗集》《谈龙录》《声调谱》《礼俗权衡》等流传于世。赵执信留诗千余首,多为反映现实之作,其诗力去浮靡,揭露社会黑暗,对提高诗歌的社会作用和破除文坛上的宗派之风,具有重要意义。其《谈龙录》述其诗歌主张,与风靡一时的王士禛“神韵说”相抗衡,成为文坛公案,几百年下,至今仍余音绕梁。
后人曾经感叹,赵执信可谓博山赵氏家族最亮眼的明星,但也是由盛转衰的节点。
赵执信虽然仕途失意,但欣慰的是,他的女儿赵慈继承了家族的文学基因,定居济南后,她写过不少歌咏济南的诗篇,比如这首:“碧藕生香,红榴吐艳。燕声娇泥谁家院。年来慵自顾中庭,为嗔芳景频消换。芍药摧残,荼蘼星散。名花不着薰风绾。只缘苦雨暗相侵,韶华争不成差变。”
4
事实上,赵执信只是博山赵氏盛极而衰的标志人物,在他之前的十一世中,九世赵振业、十世赵进美才是提升家族政治地位、推动家族文化发展的奠基者与铺路人。从赵振业、赵进美、赵执信三人的经历来看,因天资聪颖、勤奋好学而少年得志是他们共同的特点,为政清廉、为子孝顺、文采斐然则是他们被人称道的原因。受其影响,博山赵氏后人虽然没有再出现盛名之士,但都勤奋读书考取功名,且诗书传家的传统从没有中断过。
除三人外,尚有赵作羹颇值一书。赵作羹字子和,号企山,赵元美之子,《博山县志文苑传》记载:其“居家孝友,好读书,有名诸生间。然薄弃制举,肆力于诗歌、古文,而史学尤邃。晚年务为著述,矻矻抄录,作蝇头字不倦”。有《季汉纪》20 卷、《南北宋纪》20 卷、《尚友集》16 卷,另有《读史偶录》《石刻摭言》《印谱》《家戒》等著述若干。现除《季汉纪》及部分诗作流传,余皆不见。
博山赵氏人才辈出,有统计,赵氏族人明清两朝有文艺作品流传者达三十余家,另有多人专集刊行于世时至今日,赵氏子弟遍布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其为一方之翘楚者,不计其数,一代又一代赵氏族人为中华民族的发展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或以政绩造福民众,或以德行标榜天下,或以诗文著称于世,成为博山乃至周边地区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