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在高中物理预习环节的应用

2018-04-02 05:59王欣胡姗姗
黑龙江教育·中学 2018年2期
关键词:弹力课前预习高中物理

王欣 胡姗姗

“互联网+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与实践的主题词。教学方式已经有了重大突破,书本作为知识传播主要载体的地位已被打破,将多种传播媒介融合服务于教学已经成为教师的重要任务。

课前预习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要方式,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的有效途径。高中物理具有知识点多、规律复杂、综合性强等特点,很多学生自主预习的效果不明显,预习这个环节对这些学生来说仅仅是一种形式。

针对学生预习的困惑,很多教师提出过具体、可行和具有启发性的方案,例如课前导学案,翻转课堂等,教师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准备,师生负担都加重了,但是效果不佳。

为改善学生课前预习的现状,突破传统模式的局限,提高学生自主预习的积极性,我们将“微课”引入预习环节。“微课”具有短小精悍的特点,能满足学生4A(Anytime, Anywhere, Anybody, Anyway)学习模式的需要。“微课”的使用要遵循以下原则。

课前预习时间不宜过长。高中生课业负担重,每天在校时间大概10个小时;至少要完成6科作业,按每科30分钟来算,至少要用3个小时,而实际上可能比这个时间更长。课前预习不能占用学生太多时间。

课前预习内容不宜过多。高中物理教学的主要阵地是课堂,学生课前预习内容主要以阅读教材,了解课程中简单的知识点、概念、定义和定理为主,不能把课程的全部内容都移到课前完成。

课前预习难度不宜过大。课前预习主要由学生自主完成,若难度过大,很多学生难以完成,浪费时间和精力。因此,预习难度要以中低档为主,符合大多数学生的水平为佳。

课前预习的目的性要明确。在预留课前预习任务时,教师要对整节课的设计清晰、明了,要有针对性地布置任务,提出的问题要明确,能与整节课有效衔接,使学生能够带着问题、有方向地独立思考。

课前预习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预习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以满足学生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利用“微课”进行课前预习的实践展示:

我们以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弹力”为例,在高一年级进行了教学实践,均以“微课”形式对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指导,通过屏幕动作录制软件camtasia studio结合教学设计对课前预习部分进行微课制作(时长为8分37秒),并将微课视频链接传到网上,通过链接分享到作业盒子软件的班级群中,学生放学回家通过手机进行观看,并通过作业盒子实现交流、互动。具体实践效果如下:

第一环节:通过动画引入新课

图1 教学展示

效果:利用动画人物生动形象地展示学生较为熟悉的“蹦蹦床”游戏,引出问题:为什么小熊下落到最低点,速度减为零之后能够反弹?

第二环节:新课教学

以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为例,如橡皮筋在外力作用下发生拉伸、乐器上的琴弦被拨动,引出形变的概念,并通过举例区分不同物体的形变情况。形变包括:弹性形变和非弹性形变。

通过生活中常见物体的形变,总结弹力的定义、产生条件、作用效果以及彈力的方向。着重研究绳子拉力和弹簧弹力发生的形变以及探讨弹力的方向。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AwMTkyMDIyNA==.html?spm=a2h3j.8428770.3416059.1(微课视频链接)

教学效果:按照课时安排,“弹力”只有两个课时,按照传统模式授课根本没有办法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全面解答和处理,因此有很多教师选择了简化探究过程,甚至省略掉实验环节,这对于物理课堂来说是一件非常可悲的事情。本节课的设计可以让学生在家观看微课,对能够自己理解的内容进行消化,产生的疑问则在作业盒子班级组群中提出并进行一些初步讨论。

学生提出问题:任何物体在力的作用下都会发生形变吗?

学生对该问题进行了探讨,并针对该问题进行了拓展,利用生活中的实例进行讨论。对于存在的疑问,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想办法去证明。如:用手按压桌子,桌子会不会发生形变?有些学生认为有,有的学生认为没有。认为没有的学生提出挤压桌面时看不见形变。但其他学生进行了解答,认为可能是因为形变太小,肉眼看不见,并不代表没有形变。但事实到底是怎样的呢?有的学生通过日常经验提出证明办法:在桌子上洒水,用手摁压桌子,水若流动,说明桌子确实发生了形变,进而说明有些形变是看不见的。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能够充分体会交流互动的重要性和好处。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讨问题,并通过生活经验进行论证,举例生动形象,并能借助随手可做、随处可得的小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猜想。在后续环节中,教师要针对这个问题进行拓展和讨论,水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非常大,桌面形变很小,水真的会流动吗?可通过实验进行验证,并对现象进行解释,同时思考有没有其他方法可以说明是否存在微小形变。

学生还提出了其他问题,并通过文字和语音等形式进行沟通、探讨。通过学生的讨论我发现,他们对于“如何对物体所受的弹力进行分析”“如何判断物体是否受弹力作用”“如何确定弹力的方向”等问题争论较多。这说明对于学生来说,判断弹力的有无和方向是难点,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引领学生对这几个问题进行重点探究。

与课堂探讨的严肃、死板不同,网络沟通的氛围轻松愉悦,学生思维活跃、兴致高昂,更能展现真我,既是学习也是放松。对于参与程度高的学生或者有自己独特想法的学生,教师还可以通过软件的奖励功能对学生进行表彰和奖励,鼓励学生参与探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微课”是选取教学中的某一知识点(一般为学生不易掌握的难点或重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配以简明精要的讲解和动画,通过录屏软件制作的教学视频。“微课”在预习环节的应用可以辅助学生准确把握重难点,主动学习与思考,既节约了课堂时间,又有效地增加了课堂教学容量,增强了师生、生生的互动,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猜你喜欢
弹力课前预习高中物理
巧用弹力带防治颈肩痛
学好高中物理必须做好的四件事
小学数学课前预习式微课的应用策略
用好导学案将课前预习进行到底
高中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研究
高中物理实验
弹力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