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背景下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精细化研究

2018-04-02 08:58:50
福建质量管理 2018年9期
关键词:公共部门精细化供给

(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湖南 湘潭 411105)

一、大数据——公共文化服务中的新枢纽

在统计技术不发达的年代,进行大规模的数据统计、分析是非常困难的,一般就是采取抽样统计的方法,选择有代表性的样本。统计学家们证明,当样本数量达到某个值之后,我们从新个体上得到的信息会越来越小,类似于经济学中的边际效益递减。而大数据的出现,显然正在颠覆这种传统的处理方法,这是一场技术革命,数据成为最有价值的资产,不管是个人、企业、还是国家,得数据者,得天下。

目前绝大部分的大数据来源于互联网,以互联网为载体,讲人们的行为信息与人际间的互动信息通过互联网识别、分析、保存的方式,产生海量数据。但是,大数据不仅在线上发挥作用,线上线下都能发挥价值。比如,一个产品,数据能够满足用户空间导航、商家检索的功能;从数据价值来就看,用户在使用产品的同时,产生的内蕴的数据信息包含了用户的兴趣喜好、行为习惯、地域特征甚至财务状况等,这些信息又能反作用于开发商优化产品,根据用户偏好精准推送产品,优化服务。

公共部门意识到大数据的重大潜能,都在尽快开展大数据项目,调整组织架构改善基础设施能力以更好地适应并驾驭大数据的应用。可以预见,在大数据背景下,公共文化服务将是一个更加开放平等的体系。尤其是对于落后地区,在移动终端的普及下,偏远地区的人们获取资讯、技能的需求也会随之提高,供给与需求之间的鸿沟如何缩短,就需要架起大数据这个新枢纽,以更潜入式、便携化、人文性的方式去解决。在未来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上,必然是在政府主导下,“全民”总动员,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共同发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到公共文化服务中来,真正实现产业事业联动,共同提高居民文化水平。

二、大数据背景下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精细化的必要性

(一)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精细化有利于资源的协调和共享。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本质在于,不仅能够提供给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公共文化服务,更在于要优化资源配置,提供人民群众迫切需要,能在生活中受用,在精神上得到食粮的公共文化服务。这就对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即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精细化。

要阐明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精细化,首先要基本界定公共文化服务这个复杂的概念。一般认为公共文化服务是经由以国家各层级政府机构为代表的公共部门生产提供的,或是经由该公共部门策动并借助第二方甚至第三方等生产提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其次,在目前阶段,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主要是在政府主导下,以国有事业单位为骨干,在非政府、非营利性的社会组织参与下,以文化馆(站)、公共图书馆和博物馆等一系列基础文化设施场所为核心,以相关文化政策和法律法规为保障,以政府公共财政为支撑,向广大人民群众无偿提供基本文化服务的网络系统。

(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精细化有利于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与人民群众真正的需求相差甚远,现象包括:设备资源形同虚设,使用率不高;空设外壳,内部设施不齐全;甚至多媒体室直接演变成网吧等,怪象百出。究其根本在于,公共部门供给机制僵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过于粗放,没有根据现实情况,提供符合实际的公共文化服务。而在大数据分析下,公共服务供给的精细化可以在技术层面改善这一分裂局面,以海量数据支撑公共部门做出的决策,减少信息不对称。

(三)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精细化有利于满足社会公众的文化新需求。已经形成规模的传统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偏向于实体项目,如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公园等服务设施建设。但在信息化时代下,海量自媒体文字、视频,各类媒介充斥在电脑端、移动端、大街小巷的银屏上……在百花齐放的环境下,公众视野里缺少了真正有价值的,能体现核心价值观的,能具备传承传统文化的优质公共文化服务。如何满足公众文化需求的新要求、新方式,就成了实现政府公共文化服务有效性的新议题。首先,公共部门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必须是公众有意愿去阅读、观看、消费的;其次,公共文化服务必须保有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内核,公众需要主流媒体、媒介、平台来营造一个正面、有内涵、有底蕴的公共文化环境。最后需要看到的是,从服务能力建设角度来看,由于数据共享还存在壁垒,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数字资源提供能力和远程服务能力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公共部门可以和拥有大数据库的企业合作,共同搭建数字化综合性平台,提供适应当前公众对于公共文化消费新需求、新趋势的服务。

三、大数据背景下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精细化的路径

(一)打破部门间数据壁垒,实现数据共享。想要精准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必须获得及时、准确的数据信息,并且用行之有效的算法将公众对于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筛选出来,公共部门在做决策时能够根据分析结果制定出更具前瞻性、先导性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案。这些实现的前提条件是部门之间打破数据壁垒,建立数据共享平台。除了部门与部门之间需要共享数据外,公共部门与企业与媒体之间也需要形成联动机制。一方面节约时间成本、人力成本、资源成本,也减少了资源浪费、资源空置的情况出现;另一方面能在现有条件下实现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合理利用,形成有活力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网络。

(二)利用发达的网络系统,推进文化产品数字化。手机移动网络飞速普及,互联网成为城乡居民享受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的重要载体,成为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途径。通过手机APP、微信端等应用的接入,向公众提供多元化的学习、娱乐方式。如陕西数字博物馆,在充满历史感的陕西“地图”上,标出了山西境内大大小小的博物馆名称。鼠标随意点击其中一座,就能沿着“地图”在不同展厅进行虚拟参观;国家博物馆成为微博上粉丝上百万的“网红”;微信语音导览正在取代传统的人工向导和解说机等文化产品数字化的案例。数字化与信息化在公共文化领域的应用,有利于公共文化资源的海量储存和共享,突破传统物理空间对于资源设备的限制,有效缩短城乡差距,为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提供一条学习先进经验的道路,丰富偏远地区的精神文化生活。

(三)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构建现代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从政府途径来看,需要转变理念,以个性化需求为导向,提供差异化的公共文化服务。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市场日趋复杂化,种类繁多,要实现差异化、多元化细分市场的要求,必须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其中,增加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的活力。从供给方式看,需要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提供方式,借助互联网、大数据的强大处理能力,通过将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应用于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领域,不断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方式,进而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精细化。

【参考文献】

[1]张妍.文化体制改革视域下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M].东北大学出版社,2015.

[2]章政,皮定均.大数据时代的社会治理体制[M].中国经济出版社,2016.

[3]刘京晶.互联网时代,公共文化服务的治理变革[M].知识产权出版社,2016.

[4]吕方.我国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导向转变研究[J].学海,2012(6).

[5]韩业庭.社会力量办文化 构建公共文化新格局[N].光明日报,2015-01-31

猜你喜欢
公共部门精细化供给
探讨市政工程的精细化管理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研究
精细化管理的企业管理模式探讨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5:02
“精细化”全方位培养好参谋
人大建设(2019年4期)2019-11-17 13:04:02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激励机制的构建探析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准则前言》发布
商业会计(2016年11期)2016-10-20 00:52:25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群众(2016年10期)2016-10-14 10:49:58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
当代经济(2016年26期)2016-06-15 20:2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