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南县农村水利站 湖南 衡南 421131)
一般情况下,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指的是灌溉面积、除涝面积、库容、渠道流量都较小,且采取的灌溉方式为抽、蓄、引、提等的工程。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最显著的特点是分布范围广、数量众多、形式多样,其中最常见的形式有渠道、电灌站、水闸等。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与农民发展生产息息相关,不仅能抗旱排涝、促进粮食生产,还能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为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保障,同时对社会和经济发展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我国在“十二五”期间发布的“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加快水利改革,促进国家粮食生产、防洪排涝、经济、生态安全等。但是,我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多建于二十世纪中期,在当时基础设施不完善,配套也不齐全、养护力度不够的情况下,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并未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甚至制约了农业综合生产的能力。
目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结构不断优化创新,农业更是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对新时期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措施进行探索,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一条创新之路。不仅如此,新时代下农业发展中新技术和新措施的相互结合,也为社会主义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一条转型之路。当然,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问题与对策的探索的意义绝非仅限于此,它对现代工业的影响也不可小觑,促进现代工业发展中经济资源和技术间的相互协调运作,也对农村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了基础,从而实现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各项政策的完美落实。
(一)滞后的管理意识。当今我国管理人员普遍有这样一种认知:某项工程既为国家出资兴建,那么就与自身没有关系,如果出现损坏国家也会有专人进行维修和护理。这种认识是极其滞后的。不可否认,一个人的基本行为准则就是思想,如果在思想层面上出现这种认知,那么一切管理工作也就只会变成形式,没有任何意义。现阶段我国农业在发展过程中,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在应用上已经相当普及,但是随着发展程度越来越高,暴露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最显著的就是管理意识的滞后,造成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管理人员管理意识的缺失。
(二)缺乏完善的管理体制。在现有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中,普遍存在只建设不管理或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因此,管理人员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方式为粗放型。由于不定期检查设备设施,所以对设备设施的完备情况模棱两可;同时对于水利工程的养护管理工作也没有配备相关的监督人员;此外,农民在使用的过程中不知道爱护。随着人们对大自然的过度破坏,自然灾害也越来越多,水利工程的破损程度愈加严重,这就导致工程的养护修复工作很难开展,而有的地区甚至出现无人管理水利工程的情况,一旦出现暴风雨、泥石流,水利工程非但不能起到蓄水或阻拦的作用,还有可能出现泄洪,从而使得灾害程度加深。
(三)缺乏完善的工程配套设施。我国占地面积广泛,地形多样,而农田最适宜的地形又是平原,但是山丘、丘陵上也会出现丘陵,由于地形的不一致,导致并不是所有农田都适用水利工程。因此,在兴建水利工程的时候,做好调查工作很有必要。除此以外,水利工程建设经常处于滞后状态,很多地区依然采取传统的大水漫灌的方式来灌溉农田,这样既浪费了水资源,又达不到预期的灌溉效果。还有些地区水利工程处于半报废的状态,年久失修,几乎无法使用。
(一)加强工程管理意识。前文中提到思想是一个人的基本行为准则,因此,提高新时期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的前提就是提高工程管理意识,除了提高管理人员的意识外,还需提高包括政府在内的广大人民的管理意识。首先依靠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提供法律保证和资金基础;其次动员广大传媒机构以讲座、新闻发布会等形式宣传管理水利工程的重要性;最后培训农户,让其树立起管理水利工程的意识,在使用时注意爱护。总之,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不仅是政府的工作,还需要农户的积极参与,两方携手才能更好地管理水利工程。
(二)建立健全完善的管理体制。针对水利工程建设中重建设轻管理的情况,笔者提出以下四点来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辅之以健全的管理制度,将本地区所有的水利工程管理责任落实到每一个村镇甚至是个人,同时要注意水利蓄水和漏水情况,切忌出现丰水期水源泛滥,枯水期却无水可用的现象。其二,建立监督机制,对水利工程的维修养护工作配置专人监督,目的是一旦发现设备损坏,方便维修人员及时抢修,尤其是在暴风雨、洪涝灾害之后,更要加强监管。第三,确定建设和维护标准,让施工人员和维护人员严格按照标准来开展工作,尽量延长设备设施的使用年限,减少维修成本。最后,建立农户管理有偿制度,调动农户参与管理的积极性,从而形成以政府人员为核心,农户参与为支撑的管理模式。
(三)完善水利工程管理设施及创新灌溉技术。完善水利工程管理设施有利于我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工作的开展。在任何一项工程中,设施都可以说是管理工作的基础硬件内容,而硬件内容又是软件内容的载体,所以设施在工程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完善管理设施的过程中,应该博采众长,吸取国外优秀的管理经验,并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合理优化。此外,在原有老旧设施的基础上。不断更新优化新设备,同时注意设施的养护。
在我国,农田分布主要还是在平原地区,所以农民普遍采取的农田灌溉方式依然是大水漫灌,而水的源头莫过于小河、小湖,但是这种灌溉方式取得的效果却并不理想,经常出现水管漏水或灌溉设计不合理的情况,这样就造成了水资源的浪费,因此,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对水资源的改善也被提上了日程。不过,研究新技术、创新灌溉方式却还是迫在眉睫,根据不同地区设计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设和灌溉方式,既能提高水源利用率,又能实现完美灌溉的愿景。
综上所述,作为“十二五”期间“一号文件”的重要内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改革势不可挡,各个地方的政府都必须严格贯彻落实该项政策,发展农业生产,加快建设新农村,提高农民收入。对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认识,必须依靠各级政府和用水协会,发挥大学生村官的桥梁作用,让农民意识到此项工程是公共产品,对农业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并教导农民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去管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使农民真正成为新时期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者、拥护者和使用者。
【参考文献】
[1]宋景霞.分析新时期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问题与对策[J].科技创新导报,2017,14(20):187-187.
[2]高松.新时期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问题及对策[J].工程技术:全文版,2017(3):58-58.
[3]顾跃.新时期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问题与对策探究[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6(29):109-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