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生在体育运动中的运动损伤风险防控

2018-04-02 08:58:50
福建质量管理 2018年9期
关键词:康复训练局部身体

(四川大学 四川 成都 610041)

一、运动损伤的类型和概念界定

运动损伤是指在体育运动中,由于技术动作不到位,场地存在隐患,身体机能有问题等原因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的对人体组织和器官的破坏或者生理上的紊乱,运动损伤的类型很多,与其他日常生活中的损伤略有不同,运动损伤与运动方法、活动内容等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不管是哪种损伤,会给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带来一定程度的创伤,因此,提出如何预防青少年运动损伤后,应该广泛地应用到体育教学领域当中。随着近年来学校体育受重视的程度越来越高,体育教育领域中的损伤防治研究已成为活跃的焦点问题之一。

(一)运动损伤类型。根据损伤病程可分为急性损伤和慢性损伤,急性损伤是指由于瞬间受到暴力或者直接碰撞瞬间而造成的损伤,如韧带拉伤、骨折等;慢性损伤是指因局部负担长期过度,是由反复的局部微创损伤累积而成的损伤,如腰肌劳损。另外,急性损伤处理不当也可转变为慢性损伤。

根据损伤组织与外界是否相通可分为开放性损伤和闭合性损伤。与外界相通的伤口属于开放性伤口,较易出血和感染,如刺伤、擦伤、开放性骨折等。损伤后皮肤或黏膜仍保持完整是闭合性伤口,受伤组织无裂口与体表相通。

根据损伤的组织可分为皮肤损伤、肌肉损伤、肌腱和韧带损伤、关节损伤、滑囊损伤、软骨损伤、骨损伤、神经损伤、血管损伤和内脏损伤。

(二)运动损伤原因。造成运动损伤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造成损伤与运动者各个方面的因素都有关系,例如运动者的年龄、性别、体重、生理,心理状态、训练、运动技术和人体解剖生理学特点,甚至与外界环境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不同人群有不同生理特点,青少年的身体素质相对要高,好动性较强,容易进行剧烈运动,但是骨骼与骨周围肌腱发育相比相对较慢,以骨的肌肉肌腱附着部容易发生损伤。老年人骨质比较疏松,骨中有机质含量降低、骨质脆,以骨折较为多见。女性有特殊的生理心理结构,如在月经期间,就可能造成雌激素分泌低下,易发疲劳骨折。过量运动也可能造成生理紊乱。

校运会运动损伤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训练水平不够:一般情况下,在目前素质教育不完善情况下,学生以及社会对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学生从小对体育锻炼不重视,身体素质差,在没有经过系统正规训练时,相关基础知识不完备,动作不正确,是非常容易受伤的。

准备活动不充分:体育活动是全身性的运动,需要各器官各组织及肌肉互相协作并协调配合才能完成,准备活动使身体对于将要进行的体育运动起到适应和状态调节的作用,不容小觑。

(三)严重损伤的时段特征从时段特征。从运动损伤的风险分析角度,我们可以发现,课外活动、上课两个时段所占损伤比例最高。这是因为课外活动是体育教育的一个主要环节,是课堂教学的继续,是学生自觉主动地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的重要时段。但通常情况下是在没有严密的组织,教师不直接参与管理、指导的情况下进行的。学生往往不做准备活动就开始进行各种练习,运动量和强度也控制不准确,结果容易出现伤害事故。上课时段则属教师的可控阶段,是学生学习各种技术动作、提高专业能力的主要时间。

二、运动损伤的康复

康复训练是指损伤后进行有利于恢复或改善功能的身体活动。除严重的损伤需要休息治疗外,一般的损伤不必完全停止身体练习。适当的、科学的身体练习对于损伤的迅速愈合和促进功能的恢复有着积极的作用。一般运动损伤的康复需要一定的辅助牵拉、按摩以及针灸,还有一些相关器材,比如:牵引带、哑铃等。

(一)康复训练的目的。保持良好身体状态,通过康复训练可以预防肌肉萎缩和挛缩,恢复健康肢体的运动能力,维持良好的心肺功能,使其一旦伤愈便能立即投入到正常的体育锻炼中去。

防止停训综合症。个体在长期的体育锻炼中建立起来的各种条件反射性联系,一旦突然停止锻炼便可能遭到破坏,进而产生严重的机能紊乱,如神经衰弱、胃扩张、胃肠道机能紊乱等。

伤后进行适当的康复性锻炼,可加强关节的稳定性,改善伤部组织的代谢与营养,加速损伤的愈合,促进功能、形态和结构的统一。

通过伤后的康复训练,可以使机体能量代谢趋于平衡,防止体重的增加,缩短伤愈后恢复锻炼所需的时间。

(二)康复训练的原则。正确的诊断。科学合理的康复计划必须建立在正确的全面的诊断基础上,错误或不完整的诊断会延迟、阻碍损伤的康复进程。如运动员腰椎骨折常常合并专间盘突出,手法推拿时就不易强力侧搬。如果同时合并有滑椎时,背肌力量练习时,要不宜过伸。

个别对待。不同的年龄、病情、机能状态选择不同运动手段、预备姿势及运动量以发展和改善肌肉的功能(力量、速度、耐力)及关节活动度。

伤后的康复训练以不加重损伤、不影响损伤的愈合为前提。应尽量不停止全身的活动。而且,伤部肌肉的锻炼开始得愈早愈好。

康复训练计划应遵循全面训练、循序渐进、适宜大运动量的原则。在损伤愈合过程中,康复动作的幅度、频率、持续时间、负荷量的大小等都应逐渐增加。否则,会加重损伤或影响损伤的愈合,甚至会使损伤久治不愈而成陈旧性损伤。康复训练应注意局部专门练习与全面身体活动相结合。在损伤初期,由于局部肿胀充血、疼痛和功能障碍等,这时以全面身体活动为主,在不加重局部肿胀和疼痛的前提下,进行适当的局部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损伤逐渐好转或趋向愈合,局部活动的量和时间可逐渐增加。

体育教学在各项教学中是受伤风险最大的,其风险最主要体现在运动场地是否有隐患、运动者运动技巧是否完善、运动者心理素质以及运动前准备是否充分等等。而一般的人会有一定的风险防范意识,即通常认为的自我保护能力,自我保护是人们在受到外来侵害或身体处于非正常状态下,为了不使身体受到伤害而采取的一种应激反应。自我保护能力包括:已有的自我保护经验,掌握一定的自我保护方法,具有良好的应激反应能力等。众所周知,运动技术的学习,运动技能的形成有其特定的规律性,技能掌握的每个阶段都需要一定的时间作为其根本的保证。如果教学中缺乏与之相应的时间为基础,学生非但不能形成正确的技术动作,反而易引发各种不同的运动损伤。

【参考文献】

[1]颜中杰.过度训练的概念诊断及预防机制[M].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教师,2006.120-122

[2]童志威.高中女子篮球队几点训练体会[M].体育学报:教师,2014.151-151

[3]王聚安.长春市高中女子高水平篮球队训练负荷的研究[M].体育世界:学术,2014.109-110

猜你喜欢
康复训练局部身体
局部分解 巧妙求值
非局部AB-NLS方程的双线性Bäcklund和Darboux变换与非线性波
人为什么会打哈欠
多功能智能康复训练床的设计与仿真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我de身体
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研究
我们的身体
大灰狼(2016年9期)2016-10-13 11:15:26
局部遮光器
吴观真漆画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