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大学 四川 成都 610000)
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1]。其中产业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原动力,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撑。乡村振兴,产业新旺,关键在人,如何在“互联网+农业”这样的大背景下因地制宜的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的新模式,通过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促进农村生产要素优化整合,带动农业农村产业发展是关键。
现如今物联网、大数据、农村电商等互联网技术在的农业领域的应用促进了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推动了现代农业的发展,尤其是农村电商的发展对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阿里巴巴、京东等大型电商企业以及各大物流公司纷纷进驻到县乡域地区,“农村淘宝”在全国各地快速建立起来,各地农村电商发展的步伐日益加快,但在农村电商的蓬勃发展中许多问题也接踵而至,尤其是西部农村电商专业人才的缺乏始终存在短板,这已经成为制约西部农村电商持续发展的瓶颈。
根据目前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发布的《2016年度中国电子商务人才状况调查报告》显示,85%的电商企业存在人才缺口,中国农村电商人才缺口尤其大。被调查企业中,40%急需电商运营人才,5%的企业急需技术性人才,26%的企业急需推广销售人才,4%的企业急需供应链管理人才,12%的企业急需综合性高级人才,9%的企业急需产品策划与研发人才[2]。在这样的新时代背景下,农村电商人才严重匮乏,西部农村电商企业人才更是一人难求。
2017年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农村分别实现网络零售额7904.5、2562.1、1700.5亿元,其中,东部农村网络零售额占比达到63.5%,优势依然明显。在这样大的市场发展空间下,实际上相当部分的西部农产品还是处于未开发或者初加工阶段,更多的还是以传统的批量采购方式流入电子商务发达地区进行深加工和二次包装进行销售,因此,西部地区还是缺乏专业的农村电商人才将西部地区的优良资源发挥到最大的经济价值。
此外,根据阿里研究院发布的《县域电子商务发展微报告》显示,从2010年开始,县域电子商务已从以江浙代表的华东“单极增长”为主,转向华东、华北、华南、华中“多极增长”的新阶段[3],西部地区仍然是农村电商发展的薄弱区域。另外,报告还显示在未来3~5年,“缺人才”是县域发展电子商务都将面临的瓶颈,从人才结构上来看,有三类人才最为稀缺:美工设计、数据分析、运营推广。尤其在西部,由于受经济、地理等条件的限制,农村电商的发展更为滞后,存在基础设施薄弱、服务平台水平低、农村电子商务人才缺乏等等问题,特别是人才匮乏已经成为西部农村电商发展缓慢的重要制约因素。
(一)西部农村电商人才流失严重
在我国广大西部农村,年轻人没有合适的职业发展空间,基本选择外出务工,留在农村的多为老幼妇残;加之西部农村经济相对落后,居民文化水平有限,农民无法通过网络识别有价值的信息,也无法通过网络发布自己的需求,从而推销自己的特色农产品。而懂电商的人才由于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缓慢、基础设施不完善、薪酬待遇较少、公共服务水平低,无法扎根于农村生活中,因而难以培养扎根于当地的农村电商人才,人才流失相当严重。为解决这一问题,各地政府也都出台了相关的人才引进计划政策,预期在短时间内解决当地农村电商人才发展的瓶颈,但效果甚微,即使能够引进几个,但大多都待不了多长时间,很快就离开去城市寻找更好的工作机会。这种现象在西部很常见,专业的农村电商人才引进难,留住更难成了西部农村电商发展中最为棘手的问题。
(二)人才培养体系不足
目前在高校教学体系培养中,电商人才主要学习的一是偏重于数据库开发、网站建设、后台维护等课程;二是在互联网环境下农产品及服务的运营等的销售型经营管理型人才,但实际上这种培养体系已经完全不适应当前农村电商的发展,使得理论与实践脱节、培养目标错位、学生对农村现状缺乏深入了解,从而导致电商人才的培养与农村电商发展严重脱节。
据统计,在我国登记注册的电子商务相关企业已经超过1000万家,未来我国对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需求每年约20万人,而目前我国各类高校和培训机构输出的人才总量只有10万左右[4]。据调查显示,面对电子商务人才的紧缺,就业市场亟需大量的专业人才,然而电子商务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就业率仅为20%,远远低于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签约率的47%,这一情况使得很多电商企业,特别是农村电商企业更是一人难求,因此,这种供给性结构矛盾亟需改变和创新。
(三)农村电商培育模式不规范,培育主体缺失
为解决西部农村电商人才培育主体的缺失,各地政府希望通过专业的农村电商培训将当地农民发展为本土化电商人才,既解决了当地农村电商人才缺失的问题,又促进了当地农民增收。然而,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却困难重重,出现当地农民为领补助金被动参加,培训积极性不高,缺乏培训动力等现象,从而导致培训效果不佳,专项资金严重浪费,培育主体依旧缺乏。
究其根源,一是农村人口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大部分西部农民不能充分利用“互联网+农业”思维来发家致富;二是“互联网+农业”以及物联网、大数据等思想还没有普及和推广,农民对于电子商务技术的接受能力不强;三是西部农村电商培训机构水平参差不齐,培育模式不规范,很多培训仅仅停留在用电脑上网,在淘宝开网店的初级阶段,没有结合市场需求进行市场调研,运用专业的农村电商模式发展当地的特色农产品资源,这些都导致西部农村经济较东部地区远远落后,究其原因是西部农村电商人才的严重缺乏。
(一)政府完善管理体制,加强政策资金引导支持
在发展农村电商人才上,无论是走出去、引进来都需要当地政府的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通过制定有针对性的特殊优惠政策,吸引外地专业电商人才到西部农村电商企业就业,并鼓励外出务工青年、大学毕业生等返乡创业,结合当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时代背景,为促进农民增收、农村富裕、农业高效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在制定相关人才引进政策时还要注意政策的持续性和连贯性,充分发挥统筹协调、政策指导、推动落实、督导检查等职能,建立有效激励机制,配套资金补助,在住房、医疗、教育等方面给予照顾。此外,将能力突出、成绩优秀的电商人才、返乡大学生、农村创业青年等发展为本地农村电商带头人,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从而建立起自主培养与人才引进相结合,学历教育、技能培训等多种方式并举的人力资源开发机制,让西部农村电商人才能够“进得来、留得住、能发展”。
优质的社会培训资源是农村电商人才培养的重要保证,西部当地政府要利用有限的财政资金,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强化担保融资功能,引导更多金融资源支持当地农村发展。而且,要通过政府接头,充分整合电商企业平台、社会扶贫机构、高校等资源,为西部农民提供更多样的农村电商培训服务,实现社会扶贫力量与西部农村地区农民的对接。
(二)创新高校农村电商培养新模式,发挥人才支撑作用
高校是电商人才培养的主要来源,在解决农村电商人才匮乏问题上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电子商务专业是一个交叉性综合学科,涵盖计算机、经济学、管理学等多个学科专业领域,而农村电商人才更是要掌握电商知识,还要熟悉农村的实际情况,尤其在西部农村地区,实际情况更为复杂,这就要求高校明确培养目标和创新培养模式,建立新型的农村电商培养模式,充分发挥人才支撑作用。
首先,高校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向。通过将农村电商作为电子商务专业的一个方向,以农产品电子商务为主线,对农产品的生产、营销策划、物流管理、售后服务等进行系统化的培养,并对西部农村因地制宜,培养学生熟悉当地农村的特色产业,形成对当地农村、农业、农产品相关知识的储备。
其次,创新高校农村电商培养新模式。高校与电商企业合作,输送专业化人才,通过强化高校与当地电商企业之间的合作交流,实现产学研结合发展新模式。此外,还可建立政府牵头,高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专业电商人才到农村和企业挂职、兼职和离岗创新创业制度,并保障其在职称评定、工资福利、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权益,免除后顾之忧,从而形成长效机制。
(三)电商企业主动作为,提升管理水平
若西部农村电商人才匮乏、引进难、留不住的问题得以解决,电商企业将受益颇多,要使西部农村电商人才短缺问题得以解决,除了政府、高校的介入之外,作为电商企业也应该主动作为,参与到农村电商人才的培养体系中去,通过提高企业人本化管理水平,解决农村电商中人才严重缺失问题。
在西部农村电商人才如此匮乏的情况下,县域电商企业和农村电商企业可以积极联合高校和电商培训机构,利用资金优势,通过政府牵头,联合高校建立实训基地,参与农村电商人才实践课程的培训,给学生提供在岗实习机会,通过理论化和实践应用加强农村电商专业化人才培养,使高校和电商培训机构能够依照企业的需求将传统的培养模式转变为“订单式”培养模式,形成人才培养、输送、就业一体化优良生态链。而且,西部农村电商企业要以员工为本,用人本化的管理理念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满足组织成员的正常需求,尊重他们的人格、个性,使他们的能力得到全面发展、自我价值得到最大实现,从而使电商人才在电商企业中真正的“进得来、留得住、能发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党的十九大作报告[N].中国网,2017.
[2]崔立标.2016年度中国电子商务人才状况调查报告[J].计算机与网络,2017(6):10-12.
[3]县域电子商务发展微报告[N].阿里研究院,2014.
[4]何梓源.我国电子商务高速发展背景下的人才供需状况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