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河南 郑州 450046)
相关机构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我国税负痛苦指数位居世界第二位(陈冬和唐建新,2012),多数企业认为当前税负偏重(黄亭亭和杨伟,2010)。这使得税收规避行为的存在具有某种程度上的必然性。因此,有必要对税收规避行为进行深入研究,那么,税收规避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又会给企业的经济决策带来哪些影响?现有文献的结论并不统一。因此,本文对现有文献进行分析,并进行分类归纳述评。
(一)总体治理水平。Desai和Dharmapala(2009)研究发现:在总体治理水平高的企业中,避税行为有利于价值的提升。Wilson(2009)实证研究表明,治理水平越高的企业,越能够获得正的超额收益。陈冬和唐建新(2012)在税收规避代理观的基础上,从避税寻租的角度对我国企业进行研究,发现只有在治理水平高的企业,税收规避行为才能真正增加企业价值。张兆国等(2015)以委托代理理论为基础,实证研究发现:公司的治理机制对税收规避行为与现金价值间的关系有正向促进作用。
(二)信息透明度。Frischmann et al.(2008)认为在市场对税收规避行为或者税收不确定性出现负面反应时,如果要求公司增加税收信息披露,则市场将会给予积极反应。Gallemore和Labro(2015)从企业内部信息环境的角度证实了这一观点。吕伟(2010)在信息经济学理论与企业税收规避行为理论的基础上,实证研究发现:信息不对称程度较低的企业,其隐性的避税成本随之降低。孙刚等(2013)也证实在透明度较低的环境下,企业避税程度与股价暴跌概率间的正向关系更为显著。
(三)股权结构。机构投资者作为企业控制权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熟谙企业经营和投融资运作,具备会计、财务、金融等专业知识,拥有掌握数据分析和挖掘能力的专业人员,能够对与税收规避相关的繁琐交易加以剖析,并将分析出的信息传递给其他股东和债权人,降低企业和外部投资者的信息不对称程度,抑制企业管理者或大股东的自利行为,提升税收规避价值。陈冬和唐建新(2013)对机构持股比例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在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越低的企业,税收规避代理成本越高。
(四)政治关联度。在我国特殊国情下,政治关联成为企业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影响因素(梁莱歆和冯延超,2010;邓新民等,2014)。罗党论和魏翥(2012)认为:虽然企业向政府纳税是应尽义务,但是任何企业都存在着减轻税收负担的动机,因此与政府建立良好关系能够给企业带来降低税负、提升价值的好处。原因在于:首先,企业的政治关联能够为其获得税收优惠提供有利条件(王延明,2002),能够为与政府部门的沟通协调提供便利(胡旭阳,2006);其次,与政府建立良好关系,能够积累广泛的人脉和资源,在避税行为出现危机时,起到“保护伞”的功能。
(五)管理者特征。管理者作为企业决策的直接制定者,其特征会间接对企业行为产生影响。Dyreng et al.(2010)认为:虽然管理者本人不一定是税务专家,有些甚至不具备丰富的财务会计专业知识,但其能够通过制定避税的基调,或者通过雇佣税务专家,对企业税收规避决策产生影响。王娜和叶玲(2013)研究发现,管理者过度自信会导致企业税收决策行为的异化,使得避税激进程度显著提高,并且这种改变在国有企业中更为明显。
公司避税行为的经济后果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税收规避行为与企业价值关系;二是税收规避对企业财务管理行为特别是投资融资决策的作用。
关于税收规避对公司价值的影响,尚未形成统一结论。部分研究结果表明税收规避行为对企业价值产生了正向影响。陈冬和唐建新(2013)在考虑我国特殊国情的基础上研究发现:在治理水平高或者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高的企业中,税收规避行为能够产生企业价值增量。黄蓉等(2013)通过实证表明:站在效率的角度,关联交易能够使企业集团内部避开法规限制,增强税收规避等方面的能力(郑国坚,2009)。
然而,也有部分学者的研究结果表明税收规避行为对企业价值产生负面影响。陈旭东和王雪(2011)以2001~2009年深交所上市公司为样本,把能够用总应计解释的会计—税收差异作为衡量税收规避的变量,实证结果表明:避税活动损害了企业价值,即由税收规避所带来的收益要小于进行该项活动所付出的成本。孙刚等(2013)也证明了企业避税程度与股价暴跌概率间的正向关系。
税收规避行为对投资决策的影响,现有文献主要从委托代理角度进行研究。刘行和叶康涛(2013)认为,企业的投资效率受到信息不对称与代理问题的影响。前者导致的逆向选择问题扭曲了资源配置,造成优质企业投资不足与劣质企业投资过度;其产生的道德风险问题则会因经理人的不同目的,对投资效率产生不同影响。后者会影响投资效率,是因为代理冲突存在时,管理者与股东的利益不一致会使投资决策偏离股东价值最大化的目标(Jensen,1986)。故税收规避行为会造成信息不对称程度的增加,并引发代理问题,因此,企业避税会对投资效率产生不利影响。
关于税收规避行为对企业融资决策的影响。税收规避行为的消极后果,除补交税金及支付相关的利息与罚金外,还包括社会声誉受损、消费者信心丧失等非税成本,这将大大提高企业的破产成本。还有一种解释认为:负债水平的“被”降低可能不是出于企业的主动选择,而是投资者看到了其存在的潜在风险而提高了融资成本。Hasan et al.(2013)研究发现:即在企业获得银行贷款时,银行会把企业的避税属性视为一种风险,在一定程度上用苛刻的条件降低企业的负债水平。孙刚(2013)认为由于拥有更多的现金流量,企业税收规避的程度越高,不仅对债务融资的依赖会随之降低,而且清偿债务的能力增强,违约可能性降低,因此反而可能会降低融资成本。由此可见,税收规避行为可能影响企业资本结构,进而推动企业价值的变化。
近年来,对税收规避问题的研究关注度不断提高,但税收规避与企业价值方面的文献仍然较少,并可能存在如下问题:对税收规避行为的经济后果研究关注度较低;就税收规避行为与企业价值的文献而言,少有研究能够从具体路径入手,就其影响机理进行挖掘,并辅以实证分析。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未来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拓展税收规避行为经济后果的研究范围;加大对税收规避价值方面的研究力度。
【参考文献】
[1]王曦,王丹舟.税收规避行为的国内外文献综述与展望——基于企业价值视角[J].财会月刊,2016(24):113-117.
[2]刘婺琳.公司治理视角下税收规避行为对公司价值的影响[D].东北财经大学,2015.
[3]陈德球,陈运森,董志勇.政策不确定性、税收征管强度与企业税收规避[J].管理世界,2016(05):151-163.
[4]王静,张天西,郝东洋.公司纳税筹划影响权益资本成本吗?——基于代理理论框架的检验[J].经济科学,2015(03):89-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