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财经大学 天津 300000)
(一)中国与日本贸易往来商品分析
以2017年1月到9月中日贸易数据为例,日本对中国出口主要商品构成:机电产品、化工产品、运输设备、光学钟表及医疗设备、贱金属及其制品、塑料及橡胶、纺织品及其原料、家具玩具及其杂项制品、陶瓷玻璃、纤维素浆及其纸张、矿产品、贵金属及其制品、活动物及其动物产品、食品饮料及其烟草、木及制品;其中机电产品、化工产品、运输设备、光学钟表及医疗设备、贱金属及其制品、塑料及橡胶占绝大部分比重;日本从中国进口主要商品构成:机电产品、纺织品及其原料、家具玩具及其杂项制品、贱金属及其制品、化工产品、塑料及其橡胶、光学钟表及医疗设备、食品饮料及其烟草、运输设备、鞋靴伞及其轻工产品、皮革制品及箱包、植物产品、陶瓷玻璃、木及制品、活动物及其动物产品;其中机电产品、纺织品及其原料、家具玩具及其杂项制品、贱金属及其制品、化工产品占比重较大。
从对上述商品种类及其比重分析发现,中日两国进出口商品种类相差无几,但是个别商品比重差异较大。而日本对中国出口机械产品比重较大,这也侧面反映了日本机械制造技术的先进和成熟。而日本从中国进口商品中,在日本市场上,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占有较大优势,如纺织品及原料、鞋靴伞和箱包等轻工产品。本人认为中日两国的贸易往来种类日渐趋于相同,无法达到互补状态,而且随着日本在制造业优势的逐渐不明显加之中国制造能力逐渐提高以及各类生产技术逐渐纯熟,中国和日本进出口贸易各类商品的比重差异将逐渐减少,由此中日之间的贸易依赖性会下降。
(二)中国与日本贸易发展过程及其现状
两国货物贸易总额从2012年的3294亿美元下降到2015年的2785亿美元,日本对华投资额从2012年的73.8亿美元下降到2016年的32亿美元。两国经贸关系不断下滑的趋势与两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合作潜力不相匹配,除了政治因素的影响,还需要分析两国发展阶段的变化要求合作模式的转变。2017年1-9月日本和中国双边货物进出口额为2141.8亿美元,增长7.8%。其中,日本对中国出口952.9亿美元,增长16.0%;自中国进口1188.9亿美元,增长2.1%。日本与中国的贸易逆差236.1亿美元。
综上来看,日本对中国自2012年以来一直存在贸易逆差,究其原因主要有:首先是因为日本的整个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这也是最大原因。每个国家都要经历几个经济发展阶段,先是贸易帝国。此时国家的贸易顺差一般会很大,日本在“3·11大地震”之前一直处于这样的一个状态。随着日本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进入后工业化时代,日本国内制造业比重开始下降。虽然制造业比重下降,但消费需求依然在不断增大,这就产生了供给不足的问题。这种情况下,日本原来靠制造业出口赚取外汇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变成资本输出大国。资本输出所带来的投资利益会逐渐大于贸易上带来的利益,进而渐渐从贸易大国走向投资大国。当前日本的发展正是沿着一般国家经济发展规律。日本当前的这种贸易逆差可以说是一个好的现象标志,这表示整个日本的经济结构又向前迈了一步;第二是日本出口能力的降低。由于整个国际环境的变化,各国出口产品水平在不断提高,逐渐会与日本出口产品形成竞争,这导致日本产生出口能力降低的局面,进而产生贸易逆差;第三是“3·11大地震”之后,日本的核电设施全部停止运行,导致日本需要向外进口大量的化石原料,依靠火力发电来补充电力。这样日本在进口能源方面的投入加大,很大程度上促成了日本贸易逆差的出现。这个原因产生的逆差几乎占整个日本贸易逆差的1/3左右。第四就是与日元贬值有关系。如果日元贬值,进口时日元的使用量增多,自然产生逆差。
(一)日本贸易政策演变及其调整
半个多世纪以来日本不和其它发达国家一样极力地与他国签订自由贸易协定或者是加入自由贸易区。这也显现出日本以其强大的国际贸易竞争力征战于世界之巅。自战后经济复苏以来,日本一直坚持“贸易立国”的战略指导,并在该战略的引导之下着力奉行多边贸易协定,而从不搞双边自由协定。自90年代开始,在世界双边贸易政策发展盛行以及其对日本贸易带来的严重冲击和日本国内经济日渐低迷的影响之下,日本为应对国际贸易形势和国内经济形势的双重变化开始致力于研究采取新的贸易对策,为日本经济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日本开始考虑与个别国家建立区域合作,在亚洲有韩国、新加坡和其它欧盟国家,在北美有墨西哥,南美有共同市场等国家,同时也在考虑与欧盟等国家建立新型的区域合作关系。直到目前日本开始奉行从坚持无差别的多边主义到提倡地区主义的贸易原则,并且以此原则日本也开始采取相关行动。
(二)中国贸易政策演变及其调整
自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这段时间,中国一直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统治型的封闭式保护政策;改革开放后,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家统治型开放式保护政策。自2001年加入世贸之后,中国初步实行与WTO规则相适应的贸易政策。现如今,中国结合当前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其国际影响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实时地推出了新的贸易发展战略。全面提升“一带一路”战略发展水平,并实施“中性的”贸易战略。再此中国也做出相应的调整趋势,具体包括:
1.外贸政策趋于扶持一般贸易的发展,一般贸易是指单边输入或输出关境的进出口贸易方式,其交易的货物是企业单边售定的正常贸易的进出口货物。由于其在一国出口贸易当中所占比例较大,会影响进出口;
2.有机地结合管理贸易政策与自由贸易政策。WTO体制下的自由贸易政策是不会发生任何改变的,其赖以经济理论基础—比较利益理论,其有效实现必须有一个理论前提是各国面临的竞争条件是公平。公正的。显然在后危机时代,世界金融危机破坏了该前提条件,故在这样的形势之下,中国需将这两种贸易政策结合起来,以世界贸易大国的身份和地位充分协调与各国贸易伙伴国家的利益,磋商和协定各国的贸易政策,从而保证双赢利益的实现。
(一)增值是资本运动的内在动力,利润驱动是各种资本输出的共有动机。当投资者预期到一国的资本收益率高于他国,资本就会从他国流向这一国;反之,资本就会从这一国流向他国。此外,当投资者在一国所获得的实际利润高于本国或他国时,该投资者就会增加对这一国的投资,以获取更多的国际超额利润或国际垄断利润,这些也会导致或加剧国际资本流动。在利润机制的驱动下,资本从利率低的国家或地区流往利率高的国家或地区。这是国际资本流动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二)汇率的变化也会引起国际资本流动,尤其70年代以来,随着浮动汇率制度的普遍建立,主要国家货币汇率经常波动,且幅度大。如果一个国家货币汇率持续上升,则会产生兑换需求,从而导致国际资本流入,如果一个国家货币汇率不稳定或下降,资本持有者可能预期到所持的资本实际价值将会降低,则会把手中的资本或货币资产转换成他国资产,从而导致资本向汇率稳定或升高的国家或地区流动;
(三)政治、经济及战争风险的存在,也是影响一个国家资本流动的重要因素。政治风险是指由于一国的投资气候恶化而可能使资本持有者所持有的资本遭受损失。经济风险是指由于一国投资条件发生变化而可能给资本持有者带来的损失。战争风险,是指可能爆发或已经爆发的战争对资本流动造成的可能影响。例如海湾战争,就使国际资本流向发生重大变化,在战争期间许多资金流往以美国为主的几个发达国家。战后安排又使大量资本涌入中东,尤其是科威特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