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丰
(福州市鼓楼区教师进修学校,福建 福州 350011)
成尚荣教授说过,“我们的教室就是一个允许学生出错的地方。出错了,课程才能生成,也正是在‘出错’和‘改错’的探究过程中,课堂才是最活的,教学才是最美的,学生的生命才是最有价值的。”拥有“错误”的课堂是真实的、鲜活的,教师在遇到错误时,不应以一个“错”字立即否定学生,而应该积极思考错误产生的原因,并有效应用各种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引导,利用“错误”活络课堂,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发现错误、分析错误、解决错误,培养学生发现、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正以一种探究学习的方式进行着知识的串联,而问题和错误则会一直伴随其中。在备课过程中,根据教师的教学经验,通过备教材、备学情,很容易发现学生会出现错误点,教师所要思考的是如何运用最恰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纠正错误,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和加强学生积极思考的品质。
如《看图片,输入字符》一课中,关于小键盘区的“NumLock”按钮这一知识点,教师并没有直接教授,而是让学生先进行简单的数字输入任务。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有部分学生提出:“为什么我的数字无法输入?”这时,教师请学生认真观察数字键区,找出一个特殊的按键,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实践,很快发现数字键区的“NumLock”这个特殊按键。接着,学生尝试切换“NumLock”键,发现当“Num”灯亮起时,小键盘区可以使用,反之则无法使用,问题得以解决。教师在这一知识点的处理上,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从正确的方向进行探究,更好地加深了学生对该知识点的记忆。
再如《拼图形,比创意》一课,教师以一个带耳水杯为例,利用鼠标提起水杯在屏幕上移动,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观察分析后,由学生自己动手绘制水杯。学生完成水杯绘制的同时,问题也出现了:为什么学生们画的水杯,杯身和杯柄是分离的,没法提起来呢?教师并不急着解答,而是让学生从课本中找答案。阅读的目的明确了,效果就事半功倍。学生很快从课本中检索到有用的信息,并在计算机上实际操作,“组合”这一知识点迎刃而解。教师细致地分析了教材内容,从生活实际出发,巧妙地设计了水杯这一图形,自然地解释了为什么要用到“组合”这一操作。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动眼、动手、动脑,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阅读、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据研究,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主动记忆性逻辑思维”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从而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转换为主动探索,这样,就使得学生的记忆力集中程度和记忆结果的实现程度普遍提高到3度以上。针对这样的记忆规律,教师可以对教材进行处理,在学生容易遗忘的知识点上,预设错误,激发学生思维,增强记忆效果。这里应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方式来解决,对于知识技能的掌握,主动探究比被动接受来得更加扎实。
如《小猫画图形》是Scratch程序设计语言的第二课,本课是继第一课的整体认识之后,第一次开始系统地学习Scratch命令,牵涉到的指令虽然都是一些基础指令,但编程过程中,抬笔和落笔命令容易被学生忽视。在绘制数字“1”时,教师先进行演示,故意在未落笔的情况下向下移动,导致无法绘制出线条,然后把问题抛给学生,学生带着问题从课本中寻找到答案。教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抬笔和落笔的作用。这个错误其实是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很容易忽略的,教师先把错误呈现出来,让所有学生一起来思考到底错在哪里。学生经过动脑、动手、动口三步骤,不但加强对知识点的记忆,也使思维充分活跃起来,进而深入探究Scratch命令。
针对word软件中的“字符间距”这一知识点,教师做出这样的设计:先向学生出示一份字符间距被拉宽的文档,请学生观察评价,学生提出:“字与字之间的距离太宽了,这样的排版不好看。”接着,还是请学生提出修改意见,有的学生认为是字号太大,有的学生认为字与字之间是空格。教师根据学生的意见进行修改,发现问题并不出在此,最后,由教师帮忙解决这个“难题”。以一份排版不合理的文档引入,这个教学过程看似迂回,却让学生拥有了观察、思考、辨析的机会,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同时,学生对“字符间距”的应用理解得更透彻,为后面的教学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即使教师在课前做了充分的预设,但学生的思维是在不断运动着的,常会脱离教师的预设,闪现出很多有趣又新鲜的想法,此时,教师不能硬生生地阻断这些“错误”。从生成性资源的角度来看,由于个体差异,所产生的错误都会为课堂教学带来新的教学资源。如果能被教师捕捉并加以评价,对学生的成长是具有积极作用的,让“错误”成为信息技术课堂的润滑剂。当错误发生时,教师可以进行个别指导,也可以给全体学生强调,还可以结合新知识点,使错误成为一个完美的过渡。“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化。”
如在《制作有动画效果的幻灯片》设置“三坊”“七巷”标题动画效果部分,教师本意是要让学生分别选择标题,逐个进行设置。但在学生的操作过程中,有些学生直接选中整个文本框进行设置,结果在幻灯片播放时,标题同时出现。教师发现学生的问题后,通常否定这个方法,然后让学生按要求的步骤,逐个选中设置。这样的处理,使学生失去了一次探究的机会,也错过了一种更快捷的方法。所以,当这个问题出现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自定义动画对象的序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了解序号就是表示动画播放的顺序,另一方面可以自然地过渡到对自定义动画属性的介绍。利用这个“错误”,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让学生自主选择更快捷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同时,“错误”对学生大脑的刺激远比教师的平铺直叙要强得多,也进一步加强了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记忆,真正让“错误”成为课堂的催化剂。
再如,Scratch课程的循环命令一课,教师从三角形入手,和学生一起分析命令构成方式。接着,任务逐步加强,对于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学生都游刃有余。可是到了十边形,问题出现了,由命令绘制出的图形并不是一个十边形,部分图形超出了绘制区。学生根据前几节课的知识经验,分析出两种解决方案:一是缩小移动步长,由原来的100缩短为50;二是利用软件的缩小工具,缩小角色,使其绘制的图形缩小,控制在绘制区内。Scratch程序的编写过程中,时常会遇到“意外”,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与其帮助学生找到错误,不如让学生逐条分析代码,找到症结所在,当之后再遇到类似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课堂教学中不缺乏生成资源,而是缺乏发现的眼睛。英国心理学家贝恩布里奇说:“错误人皆有之,作为教师不利用是不可原谅的。”学生的创造性被不断激发的同时,错误随之产生,教师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错误的价值不并在于其本身,而是在于师生通过探究错误之源,从中悟出经验。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把握错误,并正确地、创造性地对待学生的每一个错误,抓住每一个最富成效的学习时刻,让学生学会正确对待自己的错误,从错误中获得更多的养分,让错误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