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大班额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探析

2018-04-02 23:51李仕玉李雪平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8期
关键词:民间幼儿园游戏

李仕玉,李雪平

(西华师范大学,四川南充 637002)

随着教育观念的发展进步,游戏在幼儿成长中的重要地位逐渐得到认同。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和发展的必要途径。幼儿在操作实物、与人交往中获得与发展紧密相关的直接经验。学前教育理应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而非小学化。充足的场地、材料和教师的合理组织引导是有效开展游戏的必要条件。

幼儿园师生比影响着幼儿得到关注的机会和游戏活动的开展。作为农业大国,农村教育一直是我国整体教育工作中的重点。巨大的农村人口基数下,为了有利于幼儿的发展和幼儿园管理,教育部在《幼儿园工作规程》第二章第十一条中明确规定,幼儿园每班幼儿人数一般为:小班(3至4周岁)25人,中班(4至5周岁)30人,大班(5至6周岁)35人,混合班30人[1]。

一、农村“大班额”:制约课程游戏化的进程和质量

在一些经济欠发达而人口稠密的地区,由于师生人数、园内场地等之间的矛盾,大量存在着五六十人的大额、超额班。容纳着超过50-60名幼儿的农村幼儿园班级,课桌只能像小学教室那样一排排朝前摆放,幼儿的活动范围非常有限;教室里可供游戏的人均材料不足;教师对室外活动也感到头疼,“人太多了,其他活动没办法开展,一般是带出去做做操或者手指游戏,就带回教室了”——一名镇中心幼儿园的老师如是说。

在孩子多,场地和材料少的巨大冲突下,存在着上课多游戏少,游戏开展不充分,游戏类型单一,游戏目的不明确等诸多问题。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大班额的班级背景,制约着课程游戏化的进程和质量,阻碍了幼儿身心的发展、农村幼儿教育质量的提升。

幼儿园课程游戏化,不是用游戏代替其他课程途径,更不是将现有课程全盘抛弃后重新构建,而是在保证基本游戏时长的同时,将游戏精神渗透到一日生活、区域活动和集体教学当中去。其实质是对现有课程的系统的改造和完善。其目的在于使幼儿教育更加贴近幼儿的实际水平和特点,更加有趣、有效进行。

二、农村地区课程游戏化的内在要求:场地田园化与内容民间化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该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2]25为了改善农村幼儿园教育的现状,实现农村幼儿园的课程游戏化,应立足于农村实际环境,以幼儿园教师为主导,争取家长力量和社会资源,建构适合农村具体情况的游戏课程。针对农村幼儿园实地情况,贴近农村自然生活的田园化和民间化课程最具得天独厚的主客观优势和普遍推广意义。

(一)走进自然,推进课程田园化

幼儿有接近自然、好奇探索、活泼好动的天性。欧洲著名的森林幼儿园充分把握了幼儿这一认知特征,开发出一系列以大自然作教育场地和材料的幼儿教育模式,被称为“没有墙壁和天花板的幼儿园”[3]。森林幼儿园不一定在森林,农场、河岸、果园,大自然的每种存在形式在安全的前提下都应该是幼儿游戏发生的场所。在崇尚自然的日本,著名的儿童读物《窗边的小豆豆》记录着“不怎么听话”的女孩小豆豆通过在半开放化的“巴学园”里学习,最后成长为一个健康活泼的小朋友的故事。

在我国城市幼儿园,越来越多人已经意识到亲近自然对幼儿的重要性。开发种植园区的方式多为园内开发,有意识地营造植物氛围。例如,手工制作或购买的各式各样的花盆,精心设置的种植角乃至花圃成为幼儿园环境创设的一部分。

但在农村,幼儿园内存在场地狭窄、人均物质材料缺乏等困难。而园外却不乏草场、农田、果园、森林、花棚等各种各样的天然游戏场所,这些司空见惯的场地往往还没有发挥其教育价值。在合理安排下,把幼儿从狭小的教室中带到大自然中,让他们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下习得具体直接经验,是农村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重要途径。

(二)内容“接地气”:取材民间游戏

民间游戏是流传于民间生活中的娱乐活动,带有地方人文和自然特色,常常就地取材,规则灵活多变且简单易行,具有趣味性和教育性[5]。民间游戏种类繁多,玩法多样,有“跳皮筋”“滚铁环”“跳格子”“编花篮”“丢手绢”“你拍一我拍一”等耳熟能详的代表,都与丰富的肢体动作紧密联系,有利于幼儿的肢体协调发展和核心运动经验的获得。民间游戏以集体性游戏居多,且规则简单多变,为儿童之间的交往提供了极好的机会,有利于幼儿合作、分享、沟通和协调等社会性和情绪控制能力的发展。经过世代的传承和发展,民间游戏积淀了丰富的人文底蕴和地方特色,帮助幼儿加强对家乡的感知,促进其社会认同、民族认同的形成。从幼儿园层面来说,民间游戏在丰富课程形式、减轻投入负担等方面也有着较大的价值。

但是,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剧,儿童自然游戏的场所已经越来越稀少;加上城市家庭的独立性和手机电视等电子产品巨大的吸引力,各家的独生子女之间在一块玩耍的机会也大大减少。综合各方面的原因,民间游戏的教育价值不但未能充分实现,反而面临着衰落的态势[6]10-13。

为了使民间游戏能够重新走进儿童的生活,走进幼儿园,应顺应时代的变化和幼儿的需要,在幼儿园中进行适当的创新。在游戏的内容方面,忌贪多图广,应从幼儿的经验背景和幼儿园的实地情况出发,选择性地加入游戏课程中;在游戏的形式上,不能墨守成规,应充分发挥创造性,将传统游戏去粗取精优化组合,使之更适合幼儿群体。可以由教师和家长自愿报名组建民间游戏创新小组[7]。此外,民间游戏对幼儿身体、心理已有公认的教育价值,其对精神层面的影响仍然值得探究[8]。

三、农村课程游戏化的现实性分析:优势与困境并存

儿童教育家陈鹤琴提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9]467-471身处于广阔的农村,农村幼儿园在课堂自然化和游戏内容民间化的践行中有着得天独厚的天然条件,主要包括场地材料、家长基础和幼师与幼儿的经验准备等方面。

(一)农村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有利条件

1.就地取材,缓和场地材料不足的矛盾

我一听到“最大限度”就发冷笑。无限不是更好吗?干嘛给个限度?鼓号队马上就有模有样地投入了排练,下午放学后练一小时,李支书差不多每天都来检阅,只是表情一天比一天严峻。六一那天的议程首先是升旗,接着李支书致欢迎词,来宾讲话,学生队列操,最后是类似现在叫亲子游戏的活动。我以为他对村小准备的欢迎词不满意,亲自修改了几稿,把村委会的重视、学校近年的成绩全堆上去了。我以为他对主席台正好面向厕所不开心,而且厕所墙上的猪牯图案隐约可见,这好办,树起巨幅喷绘公益广告牌挡住它,“再穷不能穷孩子”,打上三个感叹号,衬托大字的是欢呼着迎面扑来的烂漫笑脸。彩排后,李支书嘴总算歪了一下,我还以为他会情不自禁打打油呢。

农村幼儿园本土课程的精髓在于巧妙地利用当地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将看似无用的“玩泥巴”“过家家”与幼儿的发展需要结合起来,开辟适合农村幼儿的户外活动课程。农村幼儿园面临着幼儿多、场地窄、物资少的现状,更应该充分利用校外自然资源,与附近的农田、花圃、果园等建立长期的合作,定期分批次组织幼儿走出园所,走进自然;就地取材挖掘合适的民间游戏编入一日活动,使幼儿在“跑”、“跳”、操作工具、观察和讨论现象的过程中,获得贯穿五大领域的直接具体的经验而非书本抽象经验。

2.家长基础,有利于形成家园合力

农村家长可能没有先进科学的育儿观,也可能难以有精力和能力亲自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但一定会擅长于与大自然打交道,也更熟悉各种代代相传的民间娱乐游戏。不管是种植课程还是民间游戏,在农村均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因此,在谈到家园共育时,农村家长“有话可说”,能利用自己的经验对幼儿加以帮助和指导,对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提供多样化的视角和支持,有利于优化亲子关系和家园关系;此外,游戏课程本身就是解决目前农村幼儿园“小学化”的可靠方式,家长在参与过程中,也能够起到科普科学育儿观念,理解和配合幼儿园活动并提升自身教育能力的作用,有利于形成家园合力,促进家园共育。

3.贴近生活,幼儿和教师有经验准备

农村幼儿园里的小孩大多生长在农村,大自然是他们生活中再熟悉不过的场所,早已有这方面的相关直接经验。相比较于城市幼儿来说,在自然环境中长大的农村小孩会更容易感受到轻松愉悦的心理环境,更能够接受和参与进活动中。大多数幼儿教师也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从小接触农村生活和民间游戏,对于自然变化和民间游戏已有多年的生活经验。因此,在组织开展活动时会更能把握要领,在指导幼儿时更有针对性。

4.教学相长,推动农村学前教育发展

教学相长的本意是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共同获得发展。可以引申为在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的教育改革中,同时促进了教育本身的进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应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多种形式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10]。在农村幼儿园开发自然环境、民间游戏的教育价值,是顺应时代潮流和学前教育发展要求的举措,对改变我国较为落后的学前教育现状有积极意义。

(二)农村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困境和挑战

应当明确的是,在农村幼儿园开发游戏课程,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同时也存在着不容乐观的困境和挑战。

1.农村教师缺乏专门系统的课程开发培训

大量研究表明,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现状并不乐观。由于乡村的条件不足、教育观念落后等缘故,大部分农村幼儿教师没有接受正规培训的机会,更缺乏应有的课程研发和终身学习意识。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幼儿教师是主要力量和引导者。社会和教育部门应当为农村教师提供研修的机会和条件,帮助她们提高专业素养和课程研发能力,进而把身边有价值的资源有机整合到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去。

2.农村家长的家园合作本身具有艰巨性

在老一辈家长的眼里,孩子的教育一般被看作是学校和教师的事,教师应当教孩子“能写会算”;随着教育的普及和网络的传播,年轻的家长也认为幼儿应当像城市孩子一样早早地读诗背词说英语,“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但这些都是与科学的儿童游戏观相违背的。留守老人的教育理念陈旧而闭塞,却要在子女外出务工以后肩负起监护幼儿的责任;一部分虽然在家但自身文化水平有限的年轻家长,也难以真正理解和正确配合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一些家长出于安全或卫生的考虑,不支持甚至禁止幼儿户外活动。种种因素,决定了农村幼儿园的家园深度合作注定更有难度。

3.缺乏经费,实际践行存在困难

民间和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建立在物质支持基础上的。经费短缺成为了农村幼儿园发展的瓶颈[11]。近年来,国家对农村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但在巨大的农村人口基数下,农村幼儿人均教育经费还不够充足。因地制宜使自然资源为教育所用,离不开实地的调研和考察,投入有当地生活特色的玩教具,组织幼师培训,开办家园合作项目等等,离不开经费的支持。政府应当明确职责,起好宏观调控的作用;进一步推进普惠性幼儿园的普及;社会要对学前教育提高重视,调动民间力量,明晰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

四、践行农村课程游戏化:混龄分组与群策群力

(一)教师不够——混龄分组

“大班额”使得教师无暇顾及到每位幼儿,也难以有效地开展游戏活动。这对幼儿的发展有着不利影响,但却是短期内无法回避和改变的现象。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可以提倡在户外活动中以性格兴趣、年龄、发展水平等为依据,将大班分为小组,不同组间和不同年龄间可以有机结合,每班分批次或分主题参与不同的活动,使兴趣相近的混龄儿童在一起参与游戏活动,以教师统筹,大班儿童协助等方式减轻幼师的负担,也有利于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二)场地材料不够——园外资源

农村场地不够,可以顺势而为开展类似于“巴学园”的半开放自然化教育。以田野、农场作为教育场所,既符合儿童的天性,也考虑了农村的特殊情况。农村家长是强有力的社会支持。有的家长擅长做手工传统玩具,有的是村里的“种植顾问”“文艺骨干”。家长的加入,对幼儿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此外,充分发挥农村社会资源的教育价值,形成全民重视学前教育的良好风气。

(三)乡镇中心幼儿园——带头辐射作用

为了招揽生源,农村民办园突出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以教拼音、数字、简单的汉字为主要目标;各村办班条件更为简陋。乡镇中心幼儿园在师资、社会资源、物质和信息等方面均优于其他农村幼儿园,应充当教研的排头兵的角色,根据实地现状挖掘本土教育资源,推进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和本土化,同时承上启下,传递“游戏贯穿一日活动”的幼教理念,帮助和支持其他园所的教师进修培训,带动全乡镇其他幼儿园开发游戏课程,践行规范和科学化的幼儿教育观。

总之,在农村大班额幼儿园的课程建设中,必须因地制宜利用本地的教育资源,在户外活动中通过混龄分组、家园合作等方式推进课程游戏化;同时,需加强农村幼师的专业培训,帮助她们提升游戏意识和课程研发能力。通过各方面的努力,农村的幼儿教育将逐渐遵从幼儿“生命的内在价值诉求”[12],回归自由体验的游戏精神,让农村幼儿享受到应有的优质学前教育和快乐童年。

猜你喜欢
民间幼儿园游戏
我爱幼儿园
欢乐的幼儿园
爱“上”幼儿园
数独游戏
疯狂的游戏
爆笑游戏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第八章直接逃出游戏
高人隐藏在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