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伟(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研究员)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展开了新时期波澜壮阔的历史发展进程。在数十年中国公共图书馆事业精彩纷呈、百舸争流的服务品牌实践中,如何认知服务品牌的文化内涵、如何理解服务品牌所体现的时代逻辑、如何总结具有中国特色的服务品牌的创意与生动实践、如何揭示服务品牌内在的规律与方法、如何直面服务品牌建设中尚存在的问题并在新时代推进服务品牌进一步转型升级并实现与时俱进的再出发,这些都是我们应当思考并予以回答的问题。
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品牌是服务项目或服务机构加上之外的附加值。在公共图书馆的服务项目和服务活动中,体现出服务的优势、特色和强项并据以展示其服务的美誉度和影响力,是一个图书馆最具识别度的形象文化呈现。最优秀的服务品牌往往是一个图书馆、乃至一个城市甚至一个国家文化的名片。
公共图书馆服务品牌与经济领域的品牌存在异同。公共图书馆服务品牌、公共图书馆品牌、国家文化品牌三者的关系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的。公共图书馆服务品牌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
中国公共图书馆服务品牌发展的五大逻辑:从一般需求到更高需要的读者逻辑;从数量增长到质量提升的转型逻辑;从独体建设到共建共享的发展逻辑;从传统品牌到网络品牌的创新逻辑;从城域服务到面向世界的时代逻辑。
在公共图书馆追求更高质量发展的今天,是否拥有服务品牌乃至知名服务品牌已成为衡量一个公共图书馆(或体系)服务能级的重要标志。在服务品牌的积极创建和生动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价值取向和人文精神,可以看到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新高度和新境界。
“文津图书奖”的最大特点是倡导和引领了当代全民阅读的风尚,树立了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核心业务的服务品牌。诚如伦敦大学哥尔史密斯学院社会学家塞利亚·拉瑞所论述的,他将品牌比作指示位置的旗杆,它所指示的事物与信息的意义一样重要。
深圳“图书馆之城”也是一个典范。深圳图书馆课题组编纂出版了《图书馆之城建设指标体系研究》与《深圳模式——深圳“图书馆之城”探索与创新》,两书为深圳“图书馆之城”的服务品牌建设作了一个系统性的总结,从探索、创新、成就与展望等维度出发,体现出深圳图书馆人创建服务品牌的文化自觉和开创中国特色中国城市图书馆发展道路的文化自信。
又如“上海图书馆讲座”。“上图讲座”内容从最初的时事政治讲座发展成具有大型宏观信息讲座、都市文化系列讲座、国际名家讲坛、“海上心声”诗歌朗诵会等六大板块的18个系列,形成了上图朗诵、智慧讲堂、会员沙龙、志愿者服务等讲座服务新模式,开启了微信公众号、新媒体音频平台分享、电视讲座、广播讲座、讲座书籍、讲座网站、讲座光盘等多媒体知识传播新形态。
从因势而谋的文津图书奖,到全域服务的深圳“图书馆之城”,再到历久弥新的“上海图书馆讲座”,这些具有典型意义的公共图书馆服务品牌的案例,凝练了中国公共图书馆事业蓬勃发展的全新经验;展示了具有中国特色公共图书馆服务品牌的鲜活实践;贡献了中国公共图书馆在全球图书馆事业发展中的创新智慧。
中国公共图书馆的创新与发展促使人们思考如下的问题:公共图书馆服务品牌建设如何认知其内在发展的规律性?如何把握其创新和科学发展的钥匙?如何保持服务品牌生命之树常青?如何体现服务品牌的中国特色和中国智慧?需要将理论的研究和方法的探讨融入精彩纷呈的伟大实践之中,以破解服务品牌的创新密码。
中国公共图书馆服务品牌可以用以下7个“度”来概括:服务品牌高度的文化;服务品牌深度的内容;服务品牌长度的人才;服务品牌力度的技术;服务品牌宽度的融合;服务品牌广度的覆盖;服务品牌厚度的体系。
综观中国公共图书馆品牌建设的发展,尚存在一些发展的痛点和难点:如服务品牌的顶层设计与学术研究较为缺乏;服务品牌的数量和质量都还有所不足;服务品牌发展的区域不够平衡,服务品牌发展的体系结构不够完善;服务品牌的技术创新还不能完全适应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和读者不断增长的新需要;服务品牌发展的国际影响力、传播力和美誉度都较为薄弱;服务品牌建设水平仍然滞后于公共图书馆事业整体发展水平。以上这些问题需要正视并通过进一步改革与创新予以破解。
2018年8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兴文化”的使命任务,对公共图书馆而言,就是要坚定不移将服务品牌建设引向深入,不断激发公共图书馆服务创新创造的活力,以“品牌再造”的理念不断提升服务品牌的品质和品味;站在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历史门槛上,公共图书馆服务品牌再出发需要登高望远,加强顶层设计,勾勒未来发展的路线图。
中国公共图书馆服务品牌的建设与发展体现了中国特色公共图书馆发展道路的文化创新、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通过服务品牌建设,必将进一步形成服务品牌的中国气质、中国气场、中国气象和中国气韵,绘就中国公共图书馆服务面向未来发展的全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