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建筑大学 辽宁 沈阳 110168)
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各地自然环境多种多样,从南到北跨越了五个气候带,民族文化经济情况也不尽相同。各地迥异的民居建筑形式应运而生,而这种传统的民居建筑深受地理环境的影响,生动地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合院式在我国的北方地区比较盛行。合院式民居的形制特征是组成院落的各幢房屋是分离的,住屋之间以走廊相联或者不相联属,住屋间围合出较大面积的庭院,门窗皆朝向内院,对外不开窗包以厚墙,是一个向内性的形制。
1.合院式民居的典型实例——北京四合院。这种民居按长幼、内外、贵贱的等级秩序进行安排,是一种宗法性极强的封闭型民居。沿南北轴线安排倒座房、垂花门、正厅、正房、后罩房。每进院落有东西厢房,正厅房两侧有耳房。院落四周有穿山游廊及抄手游廊将住房联在一起,在雨雪天可方便行走。宅内各幢住房皆有固定的使用功能,大门开在东南角,一是由于古代东南是八卦中的巽位,为通风之处,可以通天地之元气。二是为了解决下雨时的排水问题。
厅井式民居多用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是庭院类型民居中另一大类,其特色表现在敞口厅及小天井。天井内一般皆有地面铺装及排水渠道。每幢住屋前皆有宽大的前廊或屋檐,以便雨天时串通行走。同时一部分住屋做成敞口厅等半室外空间,与天井共同作为生活使用空间。
1.厅井式民居的典型实例——苏州民居。苏州民居可为太湖流域民居的代表。城内河道如织,街坊民居大都枕河而建。在设计布局上各种建筑尽可能地接近和利用水体,形成亲水民居、临水空间。数进院子组成的中轴对称式的狭长民居,房屋一般朝南或东南,考虑到江南水乡的气候特征,非常注意防潮、放热和通风,门窗面积大,多数为落地长窗,南北敞开,院墙上开漏窗,后部住房多为两层,通风性能良好。院落狭小,东西横长,夏天较为凉爽。为避免日光西晒,东西两面往往用高墙封闭。
组群式民居是庭院式民居的集合式住宅,以它自己特有的构图模式去组合全族众多的住屋,构成雄浑庞大的民居外貌,多应用在闽西、赣南的客家人居住地区。此地区夏季长而不酷热,冬季短而无严寒,雨量大且集中,干湿季节分明。
1.组群式民居的智慧体现——以土楼为例。土楼住房呈环状布置,为夯土木构架,外观封闭,无窗或很少开窗,内院有套建的圆形附属房屋,中心为全族人共同的祠堂。内部有水井、粮仓。楼门关闭以后,全族人不依靠外援可坚持抵抗侵袭很长时间。
土楼内部空间开敞通透,空气流通好,中轴线上的厅堂开间较大,面向内院开敞,使之与天井直接连通,利于采光和空气流通。土楼的墙体厚达1.5米左右,从而产生良好的蓄热能力,产生冬暖夏凉的效果。为适应山区强劲的风力,土楼采取大面积墙上开小窗的形式,使土楼具有很强的抗风能力。
我国传统民居的发展是在技术有限的情况下,经过一代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在各个不同的地域,创造出各具特色的传统民居,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熟悉的土地上创造出每个地区的“最适应”建筑,而不是批量生产的建筑,从材质的选择,门窗的方向与大小,屋顶的坡度与长度,墙体的厚度等,都是当地气候条件,经济条件,人文条件共同作用产生的结果。
现代建筑的节能,应主要吸取前人的智慧,适应当地的生态环境,例如:传统蒙古包与现代集装箱建筑之间的关系,窑洞冬暖夏凉的特点对北方保暖以及南方隔热的启发。
自古就有外来建筑传入中国的情况,例如:佛教建筑。佛教建筑从完全的外来建筑,由于在我国地域性和人文性的改变,人们以自己方便使用的目的,对其进行了本土化的改造,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建筑。工业化时代的到来,建筑的批量生产,使中国如今的建筑缺少了自身的特色,造成了城市没有特色的问题,如今的建筑走向常态化趋势,正是要求建筑师对与建筑从批量生产到本土化的转型,而各地的中国传统民居,正是我们创造有灵魂的建筑的强大灵感来源。
传统民居中,确保建筑中的良好自然通风非常重要,尤其是在南方夏季炎热的气候条件,通过对建筑布局和环境设计,可以享受到舒适的自然风,经济适用、生态环保。
小天井在传统民居建筑中很普遍,由于地区夏季气候特征是高温、高湿、静风,通过小天井具有的拔风效应来解决大进深房间的通风问题。新鲜空气通过门窗进入室内,促进室内热空气从小天井中排出,最终达到良好的通风效果。也有通过院落和室内空间的高低错落来组织室内穿堂风,院落内院墙与建筑互相遮挡,可以避免太阳过多直射,形成阴影,院落内空气温度较低。
走在一条狭窄的巷道中,会让人感受阵阵凉风袭来,它是利用高墙与窄巷的组合,青石铺就的小道,使得巷内空间受太阳光照减少,形成内外温差。并通过较小截面,增大风速,降低风压,与冷巷接通的各房间较热的空气就会被带出冷巷,较冷空气就会进入补充,达到循环通风效果,如重庆酉阳龙潭古镇和万科第五园。
古代中国的老百姓,在创造这种民居形式时,显示了他们善于因应当地的地理、气候、生态环境,充分利用有限自然资源的智慧,对艰苦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被动适应自然环境而非主动改造环境的人生观、宇宙观。本文结合中国传统建筑不同形式的民居,介绍了最能反应来自于本民族的风格特点和居民性格一些中国传统建筑,对如今的中国本土建筑创作更具有指导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郑鑫,邸凡.关中传统民居空间形态解析[J].西安科技大学.
[2]张丹,毕迎春,张怡.吊脚楼特征及其生态技术初探[J].东北林业大学.
[3梁锐,张群,刘加平.西北乡村民居适宜性生态建筑技术实践研究[J].2010.5,30(3).
[4]陈晓扬.地方性建筑与适宜技术[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