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民族大学 北京 100000)
1.期望效用理论
期望效用理论认为人们是厌恶风险的。因此,为了实现效用的最大化,一个风险厌恶的农民总是会偏好于一笔固定的收入而不是一笔存在风险的收入(尽管期望收益是相同的),为此,他可能甘愿多花一些钱来消除风险。然而,小额保险市场的低需求(或低购买率)让学者们对此产生了疑问:为什么具有高风险厌恶特征的低收入人群却不愿购买保险?更重要的是,尽管一些小额保险收到政府的高度补贴,但需求依然很低。除了在期望效用的理论框架能进行解释外,国外学者还试图通过其他的相关理论进行解释。
2.模糊厌恶理论
模糊厌恶(Ambiguity aversion),意指在所有伴随风险的不确定性中下注的话,人们倾向于下注已知的不确定类型,而不是未知类型。Elabed and Carter(2015)和Bryan(2013)都认为模糊厌恶会限制小额保险的投保率。这是因为相比于不买保险,买保险会产生更多的不确定性(例如:保险公司是否会遵守合约,保险具体能覆盖多少风险等等),这些不确定性是投保人所不了解的,因此会降低投保人对保险价值的评估,从而减少需求。此外,ELabed and Cater(2015)发现,模糊厌恶尤其会降低人们对指数保险的需求。这是因为指数保险存在大量的基础风险(基础风险是指导致损失发生而却不能进行理赔的风险。例如,对于天气指数保险来说,虫灾就是一种基础风险),从而产生了更多的不确定性。
3.双曲贴现理论
双曲贴现(Hyperbolic discounting)是指人们宁愿要金额较小的眼前酬劳也不要金额较大的日后报酬。双曲贴现理论认为每个人在自己心中都会有一个独特的贴现率,这个贴现率体现了他对现在消费的偏好。因此,即使一个风险中性的人也没有动机去买一份价格公平的保险(保费等于期望损失),这是因为保费的支付发生在现在,而对损失的赔偿发生在未来。但是Ito and Kono(2010)通过研究一个具有双曲偏好特征的群体却发现,这个群体的人更倾向于购买健康保险。他们认为这是因为这些偏好现在消费的人知道自己很难通过存钱的方式来支付自己未来对医疗的不确定开支(因为会提钱花掉)。因此,他们把健康保险看作是对未来看病的提前预支,具有实际价值。
1.教育和对保险的理解
国外学者普遍认为,贫困者对保险的不理解限制了小额保险的发展。这种不理解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保险深层概念的不理解。保险的本质其实是财富在幸运的人和不幸运的人之间的一种再分配,而很多人却把它视为一种互惠机制,认为交了保费就应当有回报。因此当他们缴纳了保费却没有风险发生时,理所当然的认为应当将保费退还。即使在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也有很多人对保险的理解也存在偏差。在美国,人们往往把保险视为短期投资工具,如果没有回报就是投资失败(Kunreuther,Pauly,McMorrow,2013)。这种错误的理解会影响保险的可持续性,人们常常会因为没有风险发生而拒绝续保(Platteau and Ugarte2016)。二是由保险品种以及保险合同本身的复杂性导致的不理解。例如天气指数保险运用到了感应技术和指数等复杂的概念,对这些复杂概念的理解也会影响到对保险的需求。
尽管Gine,Townsend,and Vickery(2008)的研究则没有发现教育的年限对保险的需求有显著的影响,但更多的实证表明,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越有可能购买保险。从直观上看,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应该越容易理解保险,不过教育是否是通过增进人们对保险的理解来促进需求是存在争议的。Giesbert et al.(2011)认为教育是通过提高人们的金融素养(对保险的理解)来促进需求的。当他控制住金融素养这一变量后,教育对保险需求的影响就消失了。于此相反,更多的学者认为不能简单的认为教育只是通过普及金融知识来影响保险的需求。Gaurav,Cole,and Tobacman(2011,2013)认为教育年限和金融素养几乎没有相关性,教育是通过提高人们对概率的理解来促进需求的。Platteau and Ugarte(2016)也没有发现教育年限和金融素养存在必然的联系。他们认为教育并不是通过提高人们的金融素养(对保险的理解)来促进需求,而是通过降低续约的成本而促进续保率,进而促进对保险的需求。并且这种降低成本的效果只有当教育达到一定年限后才会显现。当投保人的教育程度很低时,随着教育年限的增加,续保率反而会下降。
为了更好的促进人们对保险的理解,很多保险机构会对潜在的客户进行相关保险知识的培训。但这种培训是否会促进人们对保险的需求是存在争议的。有的学者对此持肯定态度,有的则持否定态度。此外,对于培训应当采用的方式也产生了争议。例如Patt,Suarez,and Hess(2010)认为玩游戏的培训方式并不比传统的培训方式更加有效。但他们发现,这种方式确实更能让参与者感到保险是公平的。Panda,Chakraborty,and Dror(2015)则比较了各种不同的培训方式。他们发现了一种名为珍宝罐(treasure-pot)的培训游戏,在这个游戏中,参与者可以将资金放在一起来抵御风险。大多数参与这都认为这个培训很成功并且很有用。
总之,国外学者对能否通过促进人们对保险的理解来提高小额保险的需求是存在争议的,对此Platteau(2017)认为有三点值得注意。第一,单单靠提高人们对保险的理解很难提高小额保险的需求。第二,以往的研究考察的都是需求的短期表现,而教育或相关的培训对保险需求的效果可能是长期的(Platteau and Ugarte 2016)。第三,对保险的概念和逻辑的深刻理解和单单对保险技术特点的简单认识是存在差异的,前者可能更加重要。
2.熟人的影响
国外学者普遍认为熟人会影响人们是否购买保险,这种现象称之为同群效应(peer effect)。Patankar(2011)和Gine et al.(2008)首先发现购买保险的熟人之间具有相互促进的关系。之后,Karlan et al.(2014),Cole,Stein,and Tobacman(2014)和Gine et al.(2014)等人通过随机对照实验,更有力的证明了通过熟人传播保险的信息可以增加人们投保的概率。Cai,De Janvry,and Sadoulet(2015)的研究也证实了上述学者的观念,此外他们的实证表明,熟人购买保险的行为也会促进其他人购买保险。Platteau and Ugarte(2016)发现这种同群效应(peer effect)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人们对保险的不理解。因为即使他们不懂保险,只要他们认识的人懂就够了。
由于同群效应的存在,保险公司在利用“熟人”推销产品的时候就存在网络外部性,但这种外部性可能是正的也可能是负的。例如Gine et al.(2008)发现当利用村里的领导者去帮助推销保险产品时,需求提高了8%。而在Dercon et al(2011)的案例中,通过“熟人”来推销产品却反而使购买率从13%降到了6%。这可能是因为没介绍以为熟人购买保险时,相应的介绍人都会获得补偿,这可能破坏了信任的基础。
3.对待风险的态度
根据期望效用理论,只有风险厌恶者才会购买保险,因此越厌恶风险的人越应该愿意购买保险。然而,很多研究表明人们对风险的厌恶可能和小额保险的需求存在相反的关系(Cole,Gine,Tobacman,et al.2013;Bryan,2013;Gine et al.2008;Gine&Yang,2009;Decon et al.2011),即越厌恶风险的人越不愿意购买保险。这可能是因为对于投保人来说保险本身也是存在风险的,即风险发生了却得不到赔偿。出于对这种更加糟糕的结果的考虑,贫困者可能会拒绝购买保险。
过去发生过的风险理应会影响人们对风险的认识,从而影响保险的需求。Cai and Song(2013)发现,在一个关于保险的游戏中受到风险的人更倾向于在现实中购买保险,这种“虚拟风险”的经历甚至比“现实风险”的经历效果更好。然而Cole et al.(2014)和Stein(2014)在对小额天气保险的研究中,没有发现经历过天气灾害的人会更倾向于购买保险。为此,Platteau(2017)认为,过去发生风险的经历会对人们关于风险的认识产生怎样的影响并不明确,很有可能是因人的主观差异而异。
4.信任
对保险的信任程度被认为能够影响保险的需求。根据Patt et al.(2009),对保险的信任分为三个层次:对保险产品的信任,对相关机构的信任和人与人之间的信任。
首先是对保险产品的信任。投保人对产品的信任和他对产品的理解密切相关并难以区分(Platteau and Ugarte,2016)。只有投保人明白购买保险能够帮助到他才能维持这种信任。Patt et al.讨论了质性研究(experimental research)在建立人们对保险产品信任方面的。通过参与这些研究,农民们不仅能够增进对产品的理解,也加强了对产品的信任。此外,基础风险的大小也会影响人们对保险产品的信任。当风险经常发生却得不到赔偿时,显然会降低人们对保险的信任。
其次是对保险所涉及的相关机构的信任。与保险提供者的交往经历可能会增加这种信任。Cai,Chen,Fang,and Zhou(2015)在研究一项政府资助的牲畜保险项目时发现,参与过政府资助的其他保险的人更有可能购买保险。此外,众多学者发现有过保险赔偿的经历的人更有可能会续保。(Cole et al.2014;Fitzpatrick et al.2011;Dong et al.2009;Platteau and Ugarte,2016;Stein,2014)。Stein(2014)和Cole et al.(2014)通过证据表明续约率的增加不是由风险的发生所导致,而是由保险的赔付所导致。保险赔付对续约率的积极影响很可能是因为这提高了人们对保险机构的信任(Platteau et al.2017)。Cole et al.(2013)发现保险赔付确实能够增进了人们对保险机构的信任。此外,熟人受到赔付能够增进保险购买的这一事实也说明了赔付是通过增进信任来影响保险需求的(Cole et al.2014,Karlan et al.2014)。
最后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一般来说如果一个人难以相信自己的朋友或邻居,那他就更难相信其他人。这可能会阻碍他购买保险(Dercon et al.2011;)。但对其他人的信任可能是由多种因素所决定的(Patt et al.2009),因此Platteau et al.(2017)认为衡量这种信任的方式非常重要。
1.价格
最初人们普遍认为,小额保险的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因为价格太高。例如Clarke(2011b)就认为很多小额指数保险的价格太高了以至于寻求效用最大化的个人根本不应该去购买。此外,很多学者都认为小额保险的需求弹性比较大,这意味着价格的上升会显著减小需求(Cole,Gine,Tobacman,et al.2013;Dercon et al.2011;Karlan et al.2014)。但Cole,Gine,Tobacman,et al.(2013)和Karlan et al.(2014)发现当价格已经低到任何追求效用最大化的人都应该购买保险时,投保率还是不足50%。Bonan et al(2012)和Thornton et al.(2010)甚至提供了免费的小额健康保险,但投保率却不足30%。这说明,只通过降低小额保险的价格不足以提高需求。
2.投保人的交易费用
对于文化程度不高的贫困者来说,购买保险、请求赔偿或缴纳保险费时都会存在交易费用(他们可能会为此耗费大量的时间),而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交易费用实际上对需求有重要的影响。在尼加拉瓜的一项小额健康保险计划中,Thornton et al.(2010)发现申请程序平均会耗费人们一天的工作时间。当他们采用更便捷的申请方式时,需求提高了30%。在菲律宾,Capuno,Kraft,Quimbo,Tan Jr,and Wagstaff(2014)试图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来提高小额健康保险的需求但是都效果甚微。但当他们通过指导申请人填表来降低对方的交易费用时,需求提高了36%。这两个例子说明交易费用对小额保险的需求是至关重要的。
3.基础风险
基础风险是指损失发生了却得不到赔偿的风险。例如,一个购买了天气指数保险的农民由于干旱造成了损失,但相关的指数却没有达到赔偿的标准(可能是因为气象站离农民的田地比较远没有检测到干旱),于是农民就得不到赔偿。这种风险就是基础风险。基础风险的存在是很多小额保险需求不足的重要原因,因为他们无法覆盖全部的风险。Jensen,Barrett,and Mude(2014)研究了肯尼亚当地关于牲畜的指数保险,这种保险致力于减少由于牲畜死亡给牧民带来的损失。他们发现,这种指数保险实际上只覆盖了全部风险的30%,因此,当地的大多数牧民都觉得不买保险会更好。对此Carter,Elabed,and Serfilippi(2015)认为,减少基础风险是发展小额保险的关键所在。
最后,强制性的国家保险可能会出现最终解决小额保险的失败。但国家保险有两大问题。首先,由于支付保险费是不可执行的,因此可能无法触及非正规部门的人员。第二,可能会导致严重管理或治理问题。最后,将强制性国家导向保险与微型保险的有效性进行比较,归结于评估国家与市场失灵。小额保险的兴起实际上是由国家失败造成的,表现令人失望,国家保险计划不足。小额保险没有被证明是最初希望的有效的事实表明,国家和私人保险的各自作用的问题应该被放在研究议程上。
【参考文献】
[1]吕崇峰.中国小额保险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辽宁大学.2012
[2]金鑫.我国小额保险发展策略研究[J].金融教育研究.2012(02)
[3]徐勇.我国小额保险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6(10)
[4]张桂龄.川渝地区扶贫小额保险发展经验与启示[J].现代经济信息.2017(08)
[5]柳仕奇,黄茂海,方杰,李玉水.我国小额保险发展研究文献述评——以地方性研究为侧重点[J].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03)
[6]孙立胜.完善我国农村小额保险的对策建议[J].知识经济.2015(02)
[7]金鑫.我国小额保险发展策略研究[J].上海保险.2012(02)
[8]张晓峰.中国农村小额保险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3
[9]左欣立.农村小额信贷保险发展模式思考[J].知识经济.20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