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的5月,13亿人牵挂着汶川地震灾区的同胞。10年过去了,现在的灾区有逝者的安息,有生者的忙碌,还有伤痛者的伤痛吗?
灾难会改变一些人,改变一个国家。两百年前的里斯本9级特大地震,毁灭了这座著名城市,强大的殖民帝国由此衰落。而欧洲大陆迎来了群星闪耀、大师辈出的人文启蒙时代。当然,这是好的改变。也有坏的改变,1923年,关东8.2级地震,东京85%房屋被毁,15万人丧生。造物主的警示,反而让日本人更缺乏安全感,军国主义势力抬头,他们以国土狭小为由,疯狂对外扩张。22年后,又迎来了更大的灾难——广岛原子弹。
汶川地震已过去10年,中国、以及中国的教育,正在一天天好起来。
五月也是浪漫的一月,五月充满热情,五月的阳光让人思绪飞扬。中国的“五四运动”和法国的“五月风暴”都发生在这一季节。
2018年的5月,正是巴黎“五月风暴”50周年纪念。很特别的是,与十年前、二十年前的5月完全不同,欧洲主流媒体很少推出纪念专辑,既没有理论上的反思,也少有抒情和怀旧。
之所以特别,是因为,这毕竟是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场文化革命,从巴黎到伦敦,从纽约到东京,波及了整个西方世界。其参与人数之广,场面之混乱,诉求内容之虚无,结果之不靠谱,牺牲代价之小(死了两位大学生,一位被挤下塞纳河淹死,一位因警察擦枪走火而亡)……一直让全世界的政治家和哲学家们没完没了地讨论。
也许,中国人还记得巴黎街头的口号:要做爱,不要作战!没有革命思想,只有革命行动!让我们一起推翻幼儿园、大学和其他监狱的大门吧!……那一场风暴中的精神领袖和他们的一些追随者,后来纷纷成为欧共体的缔造者、英美政府首脑的智囊、或者享誉世界的艺术家等等。
这是当年的西方青年,针对资本主义对人的异化而喊出的口号。而现在的年轻人还沉浸在消费社会的喜悦中,不一定能理解这场革命的意义。
可以理解的是,今天经济停滞、深受难民困扰的法国已没多少兴致纪念“五月风暴”,但对中国人、尤其中国的教育工作者却有相当的教育意义。那就是,培养适当的、有分寸的爱国主义能够保守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传统。
在“五月风暴”的前后,拥有天主教深厚传统的法兰西文化被洗涤一空,虚无主义盛行,而抑制英美、强调独立自主的“戴高乐主义”破产。此后,渐渐失去了军事主权、金融主权的法国彻底沦为二流国家。两年之后,一直被英美财团控制的媒体指称为“独裁、专制”的戴高乐黯然去世。去世前,他拒绝进入法兰西的“先贤祠”。
这些陈年旧事,有多少法国人记得。不过,至少有一位记得,2015年的春节前后,法国文学“名著”《你好!忧愁》改编的话剧正在京沪两地热映,一位在京任教的法国老教授沉痛地对中国人说,你们竟然将法国的郭敬明搬上了话剧舞台。
这话并不准确,郭敬明作品的拜金主义还不足以摧毁传统的道德观念。而《你好!忧愁》之类,正是英美财团文化入侵、以摧毁法兰西文明的思想武器之一(据《被颠覆的文明》,边芹著,东方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