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华枝
(河南轻工职业学院,郑州 450008)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1]。职业院校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和重要渠道,“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2],坚持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对青年学生进行品格和价值观的塑造,引导他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提高自我的道德修养和价值追求,从而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价值,是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3]他认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3]。如今,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改革发展进入攻坚期,在这样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历史时期,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助力。职业院校作为为社会培养优秀职业人才的重要阵地,必然要回应时代发展的需求,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融入到整个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把立德树人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首要任务,引导好、教育好职业院校学生成为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
第一,职业院校学生思想消极,价值观存在偏差。一方面职业院校学生由于基础文化知识相对薄弱,自主学习能力不足,在“唯分数论”的背景下,他们难以正确看待自身的优点与缺点。因而在心理上较易产生自卑情绪,在精神上较易出现萎靡与颓废。甚至有一些学生怨天尤人,对世界充满敌意,在生活中放任自己的行为,陷入恶性循环。另一方面,我国社会已经步入了“互联网+”时代,手机、计算机全面普及,微博、微信等即时通讯技术迅猛发展。由于职业院校学生年龄较小,受限于人生阅历以及生理、心理发展规律,认知能力与辨别能力不足,不能合理筛选与有效分辨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因此,一些披着“华丽”外衣、充满情绪色彩的网络不良信息沉渣泛起,对学生的思想观念与价值观念造成重大冲击,消解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
第二,职业院校学生片面追求个性自由,集体观念淡漠。当前,职业院校学生的思想观念、学习生活、思维方式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他们主体意识增强,弘扬个性,张扬自我,一切都以自我为中心,片面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在集体生活中容易只关注个人得失,从不参与集体活动,不关心集体利益,表现出集体荣誉感与社会责任感的缺失。很多学生仅仅把找一份好工作当成了学习的唯一目标,丝毫没有把整个民族的复兴和国家的社会主义事业当成自我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追求,“他们没有了先辈们艰苦卓绝,奋力拼搏的精神,缺失了远大的理想,这种思想现状迫切需要通过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加以有效的指引”[4]。
“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已就万仞之身”。青年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建设者与主力军,是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新生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包含的“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基本内容,根植于我国社会发展实际,具有强大的号召力、向心力和影响力,对于当代职业院校学生的思想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既可以激发职业院校学生自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同时可以促进职业院校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思想理念、崇高美好的道德操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为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必须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神聚力的重要作用。具体到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讲,开展生动多样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有利于整合各种价值观念的交织与冲突,荡涤青年学生头脑中因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而造成的迷茫与困惑,为青年学生点亮思想与智慧之“灯”,廓清思想意识领域的“迷雾”。引导青年学生发自内心的理解与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与意义,在平时的学习与生活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宿舍、班级、校园形成遵循与践行核心价值观念的良好氛围,使青年学生从思想层面、实践层面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并将相关认识进一步发展到价值理念层面,筑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精神根基。
长期以来,西方国家对我国实施西化“民主”的图谋一刻也没停止[5],西方的思想观念对我国的年轻一代影响较深。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改革正处于深水区,各种社会矛盾与价值观念相互交织、相互冲突。因此,必须在职业院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增强职业学院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社会力量、强健精神之基。同时,价值观领域之间的博弈是长期的、复杂的、多样的,因此加强对青少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培育,也是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战略要求。
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体现了国家的本质规定和社会的基本要求,同时也为每位公民提供了基本的行为道德准则和伦理规范,对于形成职业院校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崇高的道德理想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为塑造和培养现代高素质的新型公民提供了有效途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调节部分职业院校学生的失范行为,引导他们及时回归正常学习生活之中。对于其他学生能够产生引导与示范作用,使学生自觉遵守班规、校规。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解决学生思想道德方面和行为规范方面问题的重要抓手,为职业院校学生思想、行为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正确的、主流的思想价值观念。
新时代,需要我们从新的历史方位与时代坐标,来科学认识与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发展阶段以及党的奋斗目标、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国际局势和周边环境的新变化。[6]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也要顺应当前世情、国情与时代潮流的变化,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区分层次,突出重点,不断创新方式方法,积极探索新的工作机制,努力构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工作体系,切实提高职业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虽然新媒体的发展使职业院校学生思想开始受到当前社会各种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但思想政治理论课仍是对青年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从理性层面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真谛,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旨和目标,还可以帮助他们从自身生活实际出发,树立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追求。新时代背景下,发挥思想政治课课堂主渠道作用,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深度融合教学内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紧密联系学生生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如今我国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具有宏观性和指导性。但是在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不能单纯就内容教内容,仅仅关注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认知,更要将政治理论课本上的内容引入到当前的时代背景,引入到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当中,要切实关注职业院校学生生活中遇到的普遍的价值困惑、价值冲突,以疏导这些困惑和冲突为目标来设计和开展教育教学,凸显教育的生活化、体验式,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的亲身体验和事件中感悟并最终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自己的行动指南[7]。让学生立足自我生活实际,同时又把握时代脉搏,自主进行价值观的优选,这样由外而内,由被动到主动,由要求到自律,最终将其变成自我的一种行为习惯和价值追求。
第二,积极创新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当前职业院校价值观教育偏重理论灌输,教学方式单一、死板,空洞说教,与现实脱节。有些职业院校的学生在智力上缺乏引导和培养,在心理上缺乏鼓励和安慰,因此这些学生情感消极,精神萎靡、思维敏感脆弱、思想自由散漫、自尊心强,他们从心灵深处希望得到别人的关心、爱护、尊重、理解[8]。学生多项需求与单一培养方式之间的矛盾,表象认同与现实相悖间的矛盾、理论培养与精神塑造间的割裂、复杂现状与单一要求间的冲突,是学校核心价值观培育中最主要的问题[9]。在新时代背景下,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要坚持“以学生为本”,老师要以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避免“单向灌输”,要将课堂归还给学生,鼓励激发青年学生的热情参与,强调“双向互动”,从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入脑入心。老师可以通过将传统课堂理论讲授与案例研讨、师生异位教学、分组讨论、课堂辩论、社会调研等方法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课堂参与度,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从而提升思想政治课教学效率。同时鼓励老师采取贴近生活、具有时代气息的教学方法,引导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从表层认同发展到深层认同。如引导教师熟练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授课,利用多媒体技术的“大数据”分析功能,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全面掌握教学动态与学生课堂表现,从而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能够有的放矢、精准投射。
第三,全面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综合素质。思想政治课教师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施主体,是立德树人的有效媒介,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和榜样。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拥有过硬的理论素养和良好的道德修养,必须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深度的认同,才能用自己的言传身教、用自己的行为方式、良好品格来影响学生,从而对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起到模范引领作用。职业院校还要积极推进绩效考核、年度考核的工作,对师德好、业务精,在教育教学及改革工作中取得优异成绩、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给予荣誉和物质奖励,以师德师风为重点,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恩格斯曾说“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10],任何人都和他生活的环境不可分割。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启发学生心智,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所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占领校园文化高地,是职业院校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
第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坚持优化校园环境,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基础,包括环境、布局、设施、媒体等。职业院校要高度重视校园的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建设环境优美、规划科学、布局合理、风格优雅的现代化校园。优美的校园文化环境,合理的校园布局,建筑风格和绿化美化以及环境中的人文气息,都是静态的育人载体,对陶冶师生情操、启迪人的智慧,催人奋进,起着“润物于无声”[11]、育人于无形的效果。校园的物质文化环境大到一幢教学楼的外观,一个食堂的布景设置,小到一个教室的装饰美化和一个寝室的整洁干净都无时无刻地在影响着学生,我们可以将蕴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标语、指示牌、装饰画、绿化图案等放置在显眼的地方,使学生所到之处、所观之景,有意无意都会被这些积极的文化氛围所浸染。
第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传播媒体建设,指导校园校报、板报、广播和网络等主要媒体的发展和传播。在新媒体时代,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各自的优势,扬长避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各种媒体的统领和指导作用,加强政治舆论导向,在宣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传播先进事迹文化、培养高素质人才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一方面职业院校要充分利用传统媒体例如广播、校报、板报、宣传栏等通过图像、声音以及文字信息来宣传党的政策方针,传播先进事迹,占领高校文化宣传阵地,引领学生思想主流。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和微信公众号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指导学生的生活实践,对学生在学习、生活、情感中遇到的迷茫和疑惑进行解答和指引,使价值观教育不再是课堂上的大道理,而成为学生人生的指路明灯和价值参照。
第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鼓励学生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园文化活动是第二课堂,给学生提供了多种知识积累和能力锻炼的舞台,同时也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更加有型的载体[12]。职业院校要依托团学组织和学生社团开展各种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包括主题讲座、班会、研讨会、学术竞赛、文体艺术活动等,以弘扬时代精神,倡导主旋律,从而营造高雅、文明、动感、和谐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让青年学生从参与活动中形成对学校的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从而使自我认知从情感到意志最终到行为都能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深度的认同。职业院校还要抓住包括重要节假日、纪念日以及一些传统佳节和风俗民俗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让这些蕴含着丰富教育契机的活动成为熏陶学生、滋养学生的有效途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第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的制度文化建设中,健全职业院校管理机制。制度文化对主体的社会行为以及价值取向有着重大影响,决定着人们的行为选择和对事物的判断标准。[13]职业院校要保障日常的教学管理工作高效有序地进行,必须有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和组织机构,这是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实现职业院校发展目标的重要保障。这就要求职业院校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目标和核心来指导职业院校的各种管理机制、规章制度、组织机构和课程以及评价体系的设置,从教学到科研到学生管理、学生生活,再到后勤保障,甚至包括人事任命等,要保证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活动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和约束功能,确保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保证管理的规范、科学,真正做到制度育人。
第一,健全“五纵五横”网格化管理体系,发挥各级管理部门的职能效用,提高学生管理效率。创新学生管理工作,是加强社会主义以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方面。从纵向设置来看,学校的宣传部门、学生处、团委、教务处及思想政治教学部门共同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五条主线。横向来看,校级领导、中层领导、班主任(辅导员)、学生干部、学生分别在五层不同的管理平台上承担相应的职责。在实际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五条主线的各个部门和五个层面的各个机构要有明确的分工和职责,大家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互相配合、互相支持,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合力,通过专业技术教育、社团活动、主题教育、班级管理等各项教育管理活动从而切实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效果。
第二,发挥“五个一”工作平台作用,利用新媒体实时关注学生思想动态,及时干预。新媒体的发展使青年学生接收信息的渠道日益增多,各种社会思潮正通过各种信息传播渠道影响着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的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有效利用新的传播媒体,通过校园公众号等网络平台,积极回应社会热点,通过在青年学生中开展一天半小时、一周一交流、一月一讨论、一期一总结、一年一提升的“五个一”学习活动,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在网络与现实互通,线上与线下融合,密切观察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发展趋向,及时干预,及时指导,增强青年学生笃思、明辨的能力,从而强化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理解与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