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体育学院 上海 200438)
“社会互动”,表示在相应社会关系背景下、群体、人等在行为、心理等方面互为影响的动态进程,即社会相互作用。共有如下三大要素构成了社会互动:(1)应有两方以上主体。互动可发生于群体、人等之间。(2)主体间应有某种形式的接触。如语言、非语言,即媒介、身体感官等;(3)符号表示的意义可为各类主体意识到。针对一方主体展示的行为或表达的意思,剩余主体在明确认知的同时,且可对此予以积极回应。
结合学者开展的探究活动来看,社会互动以合作、竞争作为一种主要形式。在诸多非语言、语言互动之中,人们对社会构建、且大家共享的象征意义进行持续学习,结合角色借用,对他人想法进行理解,并于符号互动内进行交流,完成意义系统的构建。意见在互动之中得以分享、并形成情感共鸣,最终对文化产生影响。
在人际关系中,合作、竞争均属于基本形态。在相应活动中,群体、个人等尽力胜于对方的对抗性行为,即为竞争。竞争不仅具有对抗性,而且有排他性。超出或等于两个的个体、群体,为达成共同目标,进而合作互助的行为,即为合作。在人类社会中,体育是一种特有现象,具有较为特殊的竞争方式,且不同于战争、商业以及经济范畴等。从本质上来看,体育一种文化竞争,即以人为明确的规则为基础,追求体育道德的一种竞争,是有前提、讲条件的。深入针对其特质进行分析,进而可认识到体育活动在促使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提升方面的关键作用。
在体育中,合作、竞争并不互为对立,而属于合作性的竞争。就社会学观点而言,合作、竞争都属于社会互动的基本形式,互为区别、但更密切相关,永远无法孤立存在。同样,体育竞争也与合作密不可分,是以合作为基础,由此进行的竞争。竞争对手,即竞争合作者,由此推动了成绩的提高,并在积极创造最佳成绩。体育竞争发展到目前,不仅具备推动个体完善、发展等含义,同时还具备推动共同完善、发展的含义,且以对手竞争能力的提高作为提升自身能力的基础。因合作性的存在,体育竞争往往不具备赤裸性、残酷性、弱肉强食等特性。
(一)体育活动对竞争意识的培养。在对大学生竞争意识的培养方面,体育活动的作用较为突出。研究显示:“当代人的生活、生产方式等,与体育比赛更为类似。当机会等同时,若个体具备更强的竞争意识、节奏更快,即能够占据主动。”体育推崇竞争,其以优胜劣汰作为基本法则。不管是群体竞赛、还是体育活动,始终存在有竞争意识。在开展比赛获进行相关活动时,均遵循相应的规则,通过对抗、竞争,进而获胜。自比赛、或体育活动开始,竞争已经植根于参与者的主体意识内。
体育运动不仅推动人们积极渴望胜利,也培养人接受失败的品格,对于人而言,此种品格更具意义。所以,学校活动开展诸多竞赛活动,并制定相应的规则,令学生能够以公平为基础,由此开展竞争活动。所有人均具有平等的风险、机会、失败、成功。在体育竞赛中,公平竞争不仅是一种宗旨,也是道德教育,学生可结合体育活动,由此形成公平竞争的观念。此外,竞争还具备如下意义,即在竞争过程中,参与者可获得的心理调整以及体验,尤其是在落后、紧张的状况下,可培养、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因此,作为教师而言,需善于对各类比赛进行组织、引导,并令学生能够自我总结,了解自身失败、获胜的原因,并吸取教训,进而获得更大的进步。在体育达标测试时,也需构建各种竞争机制,进而令学生明确自身的奋斗目标,努力学习,缩短与他人的差距。
(二)体育活动对合作意识的培养。集体配合、协作,在诸多体育运动中均有所体现。如部分集体项目之中,活动将因为合作变得更加有效。因若想取得成功,团队成员需互为合作、努力,成员合作的默契、配合程度如何,将决定团队胜利与否。开展体育活动,尤其是进行集体性活动时,合作较为频繁的发生于人和人之间,所有人有着不同角色,为令共同目标得以搭乘,不仅需对自身的技术、技能予以发挥,仍需进行相应的战术配合工作。依赖于集体的配合、支持以及鼓励,可更为容易的达成共同目标。
(一)竞争意识的培养对学生社会化过程的意义。就实际生活而言,竞争意识的积极意义极为突出。竞争依然是使得现代社会得以发展的关键动力。竞争是社会经济的关键,不论是民族、国家、还是社会的发展,都需依赖于竞争来实现。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都受到竞争影响,就竞争带来的变化来看,其将使得人人都具备竞争意识。
体育能够指导竞争意识。体育运动的重要特点之一,即为竞争,依托于竞争,体育得以发展,但此种属于公平竞争,以对结果、过程的体验作为乐趣。虽然竞争以获取胜利作为目标,并且也是为取得社会对自身的评价。在竞争价值、经验的培养方面,激烈的运动竞争具有极高的价值。首先,人需超过自己来创造全新的成绩;此外,人需超越对手,获得胜利。优胜劣汰得到具体的体现。体育竞赛,即对敢于竞争、取胜、不畏强手精神的持续培养。而在对竞争意识的培养方面,体育即作为最佳途径,学校需高度关注各种体育教育。
(二)合作意识的培养对学生社会化过程的意义。合作之间存在竞争、竞争之间存在合作,二者互为协调、辅助,才可使得社会得以发展。但是,不论是竞争还是合作,都是以个人能力为起点的。具备个人能力,且合作意愿极为强烈时,才可令合作的效果得以充分发挥。
体育教育能培养人们的团队精神。这是以运动队伍在目标上完全一致为基础。集体内的所有成员,均可对集体、个人的关系产生正确认识,可较好的在集体内融入自身。在主观能动性得以发挥的同时,又可关注和队友开展的合作,令自身行动、队伍需求保持一致。而这些是导致竞争胜利的法宝。因此,体育教育过程中关注合作,是对团队精神予以培养方面,最为有效、且直接的方式,并且必将向奋斗过程中迁移。
竞争与合作的互动在当今世界普遍存在。如作为大学生而言,日后的发展、就业的压力,均需由他们承受,而若仅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健康的体魄,则显然不够。此外,其还需拥有合作精神,具备竞争能力,进而才可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在当代社会之中,被包含在社会适应能力之中的合作精神、竞争意识则显得更为可贵。体育竞争这一方式,其备受人们推崇,且最为直观,其在社会合作竞争的树立、教育性、示范性,以及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等方面,均具有极为突出的意义。所以,体育活动不仅可使得人的身体更为健康,且也会针对合作能力、竞争力等方面,产生更多、更为积极的影响,人也将因此获得更为全面的发展。
[1]张裕用.竞争 合作—是谁该在学校教育层面占主导[J].教育管理,2008,(1):68-70.
[2]杨艳,朱方兴.谈学生竞争合作意识在体育教学中的培养[J].教育研究,2012,(3):67-69.
[3]潘丽霞.高校体育对大学生竞争与合作意识的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07,9:79-80
[4]赵超君.体育学习中竞争与合作的统一[J].教学研究,2010,1:27-28
[5]任保国,杜春龙,王惠棣.新课程实施中合作与竞争体育教学模式[J].滨州学院学报,2008(3),1: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