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财经大学 山西 太原 030006)
战略弹性一词较早出现在1959年Eccles的研究中,尽管没有明确给出定义,但Eccles认为战略的本身包含了弹性的概念。国外学者对战略弹性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经过多年的发展,多方面的研究工作加深了学者们对战略弹性的认识。
Harrigan着眼于企业的进入和退出壁垒,他认为,战略弹性是一种能力,它可以检验当企业对顾客失去吸引力时进行重新的市场定位、改变游戏计划或者解散目前的战略。Prahalad和Doz在对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迅速发展的跨国公司的案例研究中,认为战略弹性不提倡经过长时期实现较大变动,而是主张不断地进行调整和精确的微调,并且战略弹性要求有很大程度的多义性和多样性。
Evans从多学科视角切入,在研究弹性的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并结合了弹性和临时性维度的事前性和事后性及其意图性维度的防御性和进攻性的特点,最后,得出结论,认为战略弹性是能为企业提供改变战略的一种独有能力。学者Sanchez在分析生产柔性的路径和文献的基础上,分析了产品竞争中的战略弹性,认为战略弹性代表一种对企业自身所处环境的不确定性管理的基本方法,它还能为企业提供更多的战略选择权。
Volberda和Rutges把弹性定义为“一个组织拥有的若干现实和潜在管理者能力的程度,管理者据此可以加快提高管理控制能力和改进组织控制力的速度”。在此基础上,他们把弹性分成三种类型:操作弹性、结构弹性、战略弹性。此时提到的战略弹性是一种不同于企业常规的能力,它对组织目标或环境相联系的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战略弹性的必要性体现在:当一个组织处于变幻莫测的复杂的动态环境中且必须迅速作出应对时,此时战略弹性会发挥超乎寻常的作用。但是战略弹性的实施效果需要非常规的技术、有机的结构和创新的文化三方面的有效保障。此外,他们提出培养学习型组织对战略弹性的形成是重要的。
项国鹏(2004)认为战略弹性实际上也是战略变革的能力。是一种动态的支持公司战略的协调和帮助企业适应客观环境的能力。而能力的本质就是对知识的整合,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揭示出战略弹性的本质特性是通过战略管理机制的运作整合公司内外部变化的新特征。战略弹性的强弱与公司战略变革成本的多少与效率的高低以及公司战略变革的成败息息相关。最后,鉴于战略弹性在企业战略管理中的重要性,作者提出了增强企业战略性的几点建议。
项国鹏等(2005)延续了战略弹性是动态地支持公司发挥战略的协调和企业适应客观环境的能力的观点,还提到了战略弹性包括资源弹性和协调弹性两个方面。其中,资源弹性是企业现有的、闲置的、潜在的资源,具有灵活性和可利用性的特点;协调弹性包含能力弹性、结构弹性、文化弹性、技术弹性和生产弹性,指企业配置、利用资源的灵捷性。作者明确了战略弹性的内容后,从两个角度对战略弹性进行了划分。从战略弹性的强度角度,根据环境复杂程度、组织内部结构的灵活程度,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战略弹性。从企业所依托的资源利用水平的高低角度可以分为现实战略弹性和潜在战略弹性。
张贵友(2007)一文提到,战略弹性是企业竞争的制高点,作者在提出了战略弹性的实质后,进一步揭示了战略弹性理论在企业战略管理中的运作机制。战略弹性作用于企业管理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的每个环节中。此外,作者从创造知识性资源、各层级管理者、企业文化、企业技术创新及企业运营管理系统等角度提出了提高战略弹性的主要措施。
苏醒(2007)以惠普公司为例,阐述了战略弹性的重要性。惠普在错失发展机遇,痛定思痛,对自身的发展进行了反思,不断考量了惠普公司存在的优势和不足,进而明确了惠普未来的战略发展方向,作者从惠普不断适应外部环境的发展经历来看,讲述了惠普在战略上的弹性变化,惠普弹性的战略变化,既为自身实现了战略弹性的竞争力,同时又为正在发展中的企业提供了借鉴意义。
马东俊(2010)根据前人的研究提出基于战略弹性的价值链配置分析模型。价值链上的各个活动的联系具有相对稳定性,但是活动的执行方式具有较强的灵活性。正是由于战略弹性的存在,既保持了价值链活动之间的稳定关系,又能采取灵活的方式改变活动实现组织的创新和变革。此外,作者还提出组织所实施的各种应对活动同时也是创造客户价值和实现企业价值的过程。如果不考虑时间和成本的效果,也就无法实现组织的弹性效率,这也是许多企业虽然进行了战略调整仍无法应对外部冲击的原因。
从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来看,许多人认为战略弹性是企业快速应对外部变化并且通过自身活动引发环境朝着有利于企业的方向发展的能力。最后总结战略弹性的理论,我们发现这些理论都强调企业要通过调整自身,增强适应动态环境的的能力。因此,可以进一步得出结论——战略弹性理论是为了克服经营的危机或应对环境的重大变化而对自身战略进行的变革,使企业能够通过调整自身内部结构、资源,达到企业内外部的战略平衡,为企业构造新的发展模式,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1]Shimizu.Strategic fiexibility organizational preparedness to reverse ineffective strategic decisions[J].Academy of Management Executive,2004,18(4):44-59.
[2]Harrigan K R.Strategic Flexibility:A Management Guide for Changing Times[M].Heath and Company,1985.
[3]Vollberda,Rutges.A knowledge -based System for Managing StrategicChange[J].Dicision Support Systems,1999(26):99-123.
[4]项国鹏,盛亚.公司战略弹性与公司战略变革模式:知识视角的考察[J].科技进步理论与管理,2005(7):75-77.
[5]马东俊.基于战略弹性的价值链配置模式[J].郑州大学学报,2010(5):9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