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科技园区下的产学研协同育人创新模式的探究

2018-04-02 13:50
福建质量管理 2018年4期
关键词:产学研校企协同

(西华大学 四川 成都 610039)

引言

我国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发布以后,明确提出了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而地方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若采用有效途径使高校学生人尽其才,发挥其最大价值,可有效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因此,地方高校要充分利用产学研结合协同育人的模式,来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以推动地方产业经济。

一、产学研协同育人的内涵及地方高校科技园区的定位

产学研即企业、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之间进行合作,各取所长,以达到有利于技术创新的各种要素的有效组合,从而发挥出其综合的优势。协同育人的思想起源于哈肯1971年提出的协同概念,在1976年他系统地论述了“协同理论”,他认为在这个千差万别的系统中,尽管其属性不同,但在整个环境中,各个系统间存在着相互影响而又相互合作的关系,如不同单位间的相互配合与协作,部门间关系的协调等。

本文认为,“产学研”的协同育人模式,是指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由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之间进行合作,有效利用各方优势,相互配合,将生产、教学、科学研究与实践应用联系起来的人才培养模式。除了这三者之间的有效协同配合外,还需要目标、制度和环境等的协调与整合。

国家大学科技园在对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高新技术企业的孵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推动,以及对区域经济建设和行业技术进步方面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而地方大学科技园作为预备队则与其原定目标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如表现在发展的速度、经济的贡献、科技的引领、人才的培育等方面。但地方高校科技园是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技术进步的主要创新源泉之一,具有孵化器、积聚、辐射、扩散、育人、示范和反馈等功能。它作为产学研协同育人的一个载体,是一个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更新人才成长的能力结构,将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科技成果转化融为一体有效平台。

二、地方高校产学研协同育人现有模式的现状

根据产学研合作的主导地位来分,大体可分为如下四类:一是以政府为主导的模式,即政府出资搭建合作平台并解决合作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以促进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各方的参与合作;二是校企共建的模式,即高校和企业发挥各自的优势,如高校充分利用其自身的人才、技术和科研等,而企业则充分利用其资金等优势,双方合作来共同进行技术创新和市场开发;三是以大学和科研机构为主导的模式,即大学和科研机构充分利用自身的人才优势,来进行科技研究与创新,并将科技成果成功转化与应用;四是以企业为主导的模式,即企业通过委托大学和科研机构又或是与之合作开发等方法来提升自身的科研能力以满足市场的需求。

通过研究国内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的现状,现发现存在如下问题:

(一)体制上存在不足

产学研协同育人的实施需要有相关的机制保障,但就目前而言,我国产学研的协同育人培养机制还不够完善。如从高校的内部来看,由于各机构之间、科研与教学之间、各学科专业之间及其内部的边界过于清晰,因此相互之间缺乏渗透和支撑,很难做到资源共享,取长补短,进而为学生提供跨专业、跨学科的全方位的综合培养教育。产学研协同育人培养机制的缺失已经成为又一制约人才培养的瓶颈。

(二)利益机制不完备

由于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有着不同的目标定位和利益机制,因此在协同育人过程中这三者尚未就经费分担、风险分担和利益分享建立起合理的机制,使得产学研协同育人仅仅发挥着对常规技术提供咨询、技术转让、合作开发和委托开发等作用,其深度还不够,合作层次也较低,只有通过产、学、研这三个培养主体的充分融合和深度合作才能达到产学研协同育人的期望效果。因此,没有产学研人才培养的完整链条,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高质量人才的培养。

(三)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渠道不健全

从高校外部来说,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培养主体之间的合作欠缺交流,高校只一味地注重理论教学,没有了解当前社会所需人才的特质,从而顺应时势对各专业修改相应的培养计划。由于忽视了对学生们进行针对性的社会实践和科研训练,使得高校辛苦培养的学生与企业及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相差甚远。

三、地方高校科技园区产学研协同育人的创新模式

(一)按需设“岗”模式

“岗”在此特指高校专业,该模式即指高校专业由高校和企业联合根据市场需求来共同设置专业、并灵活制定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从而达到对学校人才培养的过程。企业向高校明确提出现需求人才的专业、用人的标准,高校据此设置相对应的专业,制定与之相符的人才培养方案,并据此安排对口的实习进行实际操作技能的培训,从而能够培养出企业真正需求的应用型人才。通过校企联合培养人才,使得毕业生能够尽快适应社会,适应企业的工作模式,从而缩短其岗位适应期,尽快融入企业这个新环境。

(二)建立校企互动的“双向流动”模式

不同于以往传统的高校输送学生到企业进行培养的“单向流动”模式,校企共建就业创业基地模式将向高校和企业互动的“双向流动”模式转变,即不单单高校一方需要向企业输送各类人才,企业同时也需要为高校学生进行就业创业方面相关的指导而选派相应的人才进入高校。高校和企业通过校企共建就业创业基地模式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就业创业资源的优势,从而为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校企共建就业创业基地方面,学校应与具有行业特色的公司签订人才培养和项目合作的就业创业基地协议,并由企业选派公司里的高级管理人才进入学校“任教”,担任学校学生的就业创业的指导老师。对于进入企业实习的学生,企业为其开设相应的就业创业指导班,并由企业人力资源部牵头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以使学生对目前的就业创业趋势有个清晰的认识,从而使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三)校企共建实验研究室模式

地方高校利用其自身优秀的人才、技术、设备等和当地具有一定实力的企业进行联合开办实验研究室,通过双方共同“出资”,研究开发新产品,从而进一步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在此模式中,企业提供的研发项目使得地方高校学生借此接触了实际工作,从而提高了学生自身的实际操作、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而高校通过提供平台使得企业的研发项目得到快速发展,由此达到校企共赢。

四、产学研协同育人创新模式有效实施的政策建议

(一)制定完善的机制,优化协同育人的环境

一要建立健全产学研协同育人的有关制度,将产学研各方的职责明确提出,有效利用各方的资源,协调各方的行动。

二要加强立法,对协同育人的法律环境进行优化。建议制订相应的法律,来明确规范指出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在协同育人中的权利和义务。同时,要对相关法律法规做进一步的修订完善,让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为产学研协同育人提供足够的法律保障。

三要对协同育人的政策环境进行优化。首先应对协同育人的经费投入做个提升,设立产学研合作的专项资金,并对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联合申报的科技项目做重点扶持;另外,针对企业的需求,积极调动企业来建立专业的实践教学基地,使其参与到高校的人才培养中来,以提升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明确合作目的,列清各方的权利与义务

首先,想要产学研各方能够深度合作则需要对其各自本身有个准确的认知判断,明确通过合作要达到的最终目的,并由此各方可取得的成果。其次,各方在商谈过后应将各自的权利与义务列入到合同的条款中,并按照合同协议来进行工作安排与执行。由此,从而形成学校愿意竭尽全力的培养并输送高质量的人才,而企业也愿敞开臂膀接收这些自身短缺而又需要的人才。这样,各方都满足了各自的要求,也让知识和技术达到了有效对接与融合。

(三)建立全方位育人沟通机制,完善校企之间信息交流渠道

一是在学校成立由校企双方共同参与的领导小组。即该领导小组可以由校企双方的领导、产业的高层管理者、校企双方主要职能部门的负责人等共同组成,其工作内容主要是负责顶层的设计、宏观的调控以及分类的指导。

二是成立负责专业指导的委员会。成员由高校的专业负责人和企业的业务主管构成,主要负责根据时势要求来审定和优化高校人才培养的方案,根据当前培养需要来遴选专兼职教师,安排优秀教师到当地政府进行挂职锻炼,将需要重点学习的企业工作进行细分。

三是成立负责课程教学与改革指导的委员会。成员由高校的基础类、实训类骨干教师和企业中的专业技术骨干参加,主要负责专业基础教学改革的试点工作、根据社会需要对课程的建设做进一步优化以及富有针对性的编制与其对应的教材、后期与之相匹配的实训、实验安排等工作。

五、结语

地方高校借助其学科优势、出色人才、教学设备、场地供应、丰富资源来创办的大学科技园,不仅为高校人才提供了创新创业的平台,也因与企业合作共享资源、资源互补,为科技成果的转换提供了有效途径,并由此而推动了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因此,本文期探索并建立一套打破地方高校协同育人模式内部和外部的体制壁垒,以地方高校科技园为载体与中介,加强人才、学科、科研之间的互动,实现其与其它高校、政府、企业以及科研院所等的协同,实现更大范围内的人才、资源、信息以及技术等创新要素的流动的创新育人模式。

[1]杨宏斌,李健.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才智.2017,(19):163.

[2]刘娜.地方高校经管类专业产学研协同创新下的人才培养机制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15):5-6.

[3]毛才盛.地方大学科技园发展模式研究——以宁波开发区数字科技园为例[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59-62.

[4]王书斌,徐盈之.大学科技园与地方高新园区协同创新的博弈分析[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78-83.

[5]胡文,晏云.地方高校产学研用合作发展对策研究[J].湖北工程学院学报.2016,(4):77-80.

[6]田玉敏.“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协同育人模式研究[J].中国国情国力.2016,(11):68-71.

[7]张燕,张洪斌,鲁晓丽,赵牧秋.产学研用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19):152-153.

[8]洪露.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机制的探索[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0,(11):160,162.

[9]刘晓燕.产学研协同育人如何落到实处[J].中国人才.2015,(13):14-17.

猜你喜欢
产学研校企协同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政产学研用”:培养卓越新闻人才的新探索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