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产学研协同育人创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8-04-02 13:50:51
福建质量管理 2018年4期
关键词:科研院所产学研协同

(西华大学 四川 成都 610039)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抓住机遇实现了重大的历史性跨越,高等学校的教学规模和教学质量显著提高。党的十八大第一次将创新驱动发展作为战略写进党的报告,同时也指出把科技创新作为重要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更加注重协同创新,积极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这就要求高校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融入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开展产学研协同育人创新,加快实现科研人才和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强教育科研与经济社会的紧密结合,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一、基本概念

(一)产学研

产学研即产业、学校、科研机构等相互配合,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强大的研究、开发、生产一体化的先进系统并在运行过程中体现出综合优势。产:在市场经济的前提下企业寻找更加适合企业发展的合作方式,以科研机构、高校的人才、研究成果输出作为企业发展的原动力;学:高校的人才培养能更加适应社会企业的需求,以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来完成对行业内的转型需求;研:借助社会企业的良好平台及资源,科研机构在技术上的开发的同时完成对研究方向的规划,以单纯的技术型研究机构转型成技术、方向性兼顾的研究结构。

(二)协同创新与协同育人

1、协同创新

协同创新是协同学理论在科技创新领域的扩散和应用,是将不同的创新要素建构成为一个动态运行的生存系统,各个要素之间建立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最终产生创新领域的协同效应。一般意义上的协同创新是指,在政府、学校、企业、科研院所、中介机构、消费者之间所建立的以人才培养和使用、科技研发和知识增值为目标的资源整合模式。协同创新是一项更为复杂的创新组织方式,其关键是形成以大学、企业、研究机构为核心要素,以政府、金融机构、中介组织、创新平台、非盈利性组织等为辅助要素的多元主体协同互动模式。

2、协同育人

协同育人是协同创新概念体系中的核心概念之一。在政府主导作用下,学校、企业、行业、中介机构、科研机构之间的协同创新有两个方面的目的,一是人才培养和使用,二是科技研发和知识增值,这两个方面的目的紧密联系,不能割裂,如果割裂开来,系统各要素就难以有效互动并产生协同效应。对于高校来说,人才培养必须是开放性的,这就必然涉及到与相关资源构建人才培养共同体的问题。如果高校把育人局限于校园内的教育教学活动,就不可能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二、高校产学研协同育人存在的问题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总结出地方高校科技园区在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中没有发挥明显作用。其他学者针对高校协同育人创新的研究过程,提出了不同的看法。王树国认为我国高校协同育人创新开展形式并不良好,由于各个科研子系统存在沟通问题,导致基础研究、开发研究没有形成良好链接以及产学研三方在合作中的利益机制不完备等导致高校无法培养出大批优秀的科研人才,我国在科研方面的实践能力也较弱。我国高校协同创新工作想要实现突破,必须要从更新观念、创新机制、跨学科研究、建设协同创新平台以及完善配套保障政策等方面入手,全面提高高校的产学研协同育人创新水平。

(一)信息交流的沟通问题

在产学研结合系统的运作过程中,由于信息粘滞问题的存在,使不同职能部门都只对自己的职能领域相关信息较为了解,但常缺乏对其他职能部门的了解和了解愿望,尤其是在某些技术相关的知识上,每个职能组织都从自己的角度来考虑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过程,而忽略其他组织的作用和影响。经常引起产学研结合系统中各个职能部门、各个流程中间产生信息阻碍,使产学研结合系统的运行变得困难起来,高校无法更好的了解其他部门的信息以及技术需要,无法为相应职能部门提供技术科研人才,也无法与各平台顺利合作培养出共同所需要的创新型、应用型科研人才。因此必须加强信息传递方面的沟通,消除信息粘滞问题。

(二)高校对产学研联合培养人才的认知问题

当前我国高校产学研联合培养人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各平台对产学研联合培养新型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由于受传统办学思想的束缚,一些高校封闭式、经院式的办学观念仍然在人们思想上占据着重要地位,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着重点仍然放在重点学科数量和博士点、硕士点的数量上;在教师中也存在着只重视国家大项目的研究,轻视应用研究的现象,不愿与其他平台共同开发基本项目研究,将学生带出校园,培养应用型科研人才。

企业经营中的短视行为。许多企业认为合作培养新型人才投资大、风险高、回报慢,不如聘用资深的科研团队与成熟的技术人员更直接、更保险。有的企业对国内外人才的科研水平对比和国内外人才市场情况的认识不足。国内许多高校的科研技术人才已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或是虽存在技术差距但他们更了解我国现实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市场需求的有转化价值的国内科技成果和技术。高校应认识到此类问题,及时与企业进行沟通,消除企业对高校科研人才的传统认知,并愿与国内各类企业和科研机构合作培养出共同需要的创新型科研人才。

(三)利益分配问题

利益分配问题由于产学研三方在合作中的地位与作用不同,以及各自对利益分配的认识不同,而产生价值认识上的不平衡。在一些产学研结合案例中,企业积极性很高,高校和科研机构提供的技术也很好,但合作的过程非常艰难。产学研合作目的是获取各自的利益,但在产学研合作中各方的利益始终不能得到很好的处理,一是各方对技术的价值经常存在着不同的认识,对预期的合作效益也有着各自不同的要求。二是合作各方的合作成果与知识产权归属方面的问题认识不一致。三是参与产学研人员的奖励政策不完善。以上这些利益问题的出现,在合作中的各平台不愿真心实意为共同研究项目出资出力,协同育人得不到很好实施,无论是高校人才还是企业人才的科研能力都得不到预想的提升。

(四)高校产学研结合协同育人的体制机制问题

我国大多数行业现有的体制机制相对分散,自成体系难以进行统一的规划、管理和协调,造成了许多重复浪费。目前高校、科研院所专业建设重复、学科领域模糊、未建设明确人才培育渠道及其有效性分析方法、各类学科科研人才都想培养,而什么也实现不了的现象越发严重。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和地方政府等在沟通机制、评价机制、利益分配机制等内容上的不重视也加剧了高校科技园区在产学研协同育人各类模式中无法发挥作用。

三、国内高校产学研协同育人创新的对策

(一)信息沟通

在信息沟通上,高校以及企业或科研院所不要倾向于从个人角度来处理问题,各自只强调自己的重要性而要求资源倾斜,阻碍彼此合作,阻断协同育人创新。所以在信息沟通方面要加强各部门之间或流程的配合,避免相互之间的冲突发生,加强对产学研结合系统各组织目标追求过程中科研人才之间的信息沟通,促进各行业领域人员之间的实践能力交流,以及相互之间更深入接触的学习,促使各界面科研合作的衔接通畅,更有效培育应用型创新人才。

(二)更新传统观念

协同育人创新总体上要求高校以需求为导向。全面开放,深度融合,但高校目前还没有形成相应的氛围。大部分科研人员仍固守着传统的隔离式研究方式,每个人都在做自己的科研工作,各个平台之间的研究项目也未融合在一起。协同育人创新需要打通众多孤立的科研工作之间的联系通道,打通各平台科研人才之间的交流和学习,特别是带动高校潜在科研人才的发展,推动由个别所属科目人才向众多学科领域的应用型人才的转变,这就要求高校必须从在单个学科内部寻找科研人才的传统思维解放出来,从局限在教育系统内部寻求科研人才资源的习惯行为中解放出来,把社会经济发展迫切需求的科研人才纳入产学研协作的视野,在所在区域乃至全社会配置科研人才资源,谋求产学研协同育人的跨界发展。

(三)权益分配

在权益分配上,要通过科学的利益调节机制,调动教师与学生参与协同创新的积极性,促进创新组织从个体、封闭方式向流动、开放的方向转变,高校鼓励教师和学生积极主动与企业或科研院所进行协作创新,促进创新要素从孤立、分散的状态向汇聚、融合的方向转变,扩大高校产学研协同育人学科领域范围。

(四)创新体制机制

就目前来看,高校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中使现有的各个科研子系统在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的基础上,共享信息,整合人才资源,协同育人创新,需要在机制上解决五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组织管理的机制问题,二是绩效评价的机制问题,三是权益分配的机制问题,四是资源共享的机制问题,五是信息沟通的机制问题。绩效评价和权益分配是其中的重中之重,因为不同的绩效评价将制约着协同育人创新的方向、力度以及目标,在协同育人创新时涉及多个利益主体,如果权益分配问题不能得到妥善处理,就会在很大程度上阻碍和影响创新协同育人的发展。高校在推进创新体制机制的问题上要大胆探索,力争突破内部与外部的体制机制壁垒。

另外在组织管理和绩效评价上,在产学研协同育人的组织管理中,高校与科研院所、企业或政府等共建科研团队,高校为科研团队组织教学团队包括老师和学生在内的科研队伍,高校应注重教学团队与科研团队的合作,并组织教学团队到地方企业、政府挂职锻炼,鼓励其与企业或科研院所合作申报课题研究,不断提升师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同时通过与企业和科研院所的合作,高校在企业或科研院所中聘请科研人才、高级工程师等作为兼职教师充实到教学团队中,使团队中的老师以及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得到极大提升。在绩效评价上,地方高校应坚持客观公正的评审机制,坚持多元化推动方式,目前阶段尤其要重视处理企业、科研院所与教师之间的信任问题,通过完善教师评价系统与学生考核系统,改变单纯以项目、论文数量、考试成绩为主的考核评价方式,注重强调以原始创新质量、实践创新能力、培育应用型综合型人才等为主的考核方式,以创新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为导向,促进高校在产学研协同育人中发挥更有效的作用。

[1]刘晓宏,孔祥年.高校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研究与实践——以江南大学为例[J].中国高校科技,2017(06)

[2]石贵舟.产学研协同创新驱动下的高校内涵发展研究[J].学术论坛,2016(03)

[3]林华,张军,曾鸿鹄,李海翔.基于协同育人的地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实践——以桂林理工大学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6(31)

[4]焦杨,白璐璐.基于产学研用培养模式的高校物流人才培养研究[J].大众投资指南,2017(02)

[5]庄三舵,许朝山,屠兢.常州模式:政府主导 资源共享 协同育人[J].中国高校科技,2014(12)

[6]陈晓亮.地方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科教协同育人模式构建对策研究——基于产学研合作教育视角[J].中外企业家,2016(01)

[7]张晶晶,王佩莹.高校实践育人多维路径研究例[J].西部素质教育,2017(10)

猜你喜欢
科研院所产学研协同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航天科研院所“双创”路径研究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科学大众(2020年23期)2021-01-18 03:09:08
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运行管理探索与实践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汽车观察(2019年2期)2019-03-15 06:00:50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中国公路(2017年18期)2018-01-23 03:00:32
纺织摘奖项目产学研居多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中国卫生(2016年5期)2016-11-12 13:25:26
让知识型员工的心留在科研院所——浅析科研院所中知识型员工的激励
学习月刊(2015年14期)2015-07-09 03:37:46
学前音乐教育专业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