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结构性失业问题的研究综述

2018-04-02 13:50:51
福建质量管理 2018年4期
关键词:失业结构性劳动力

(北京物资学院 北京 101100)

美国经济学家Hansen在《经济政策与充分就业》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结构性失业”这一概念。他认为季节性的、过度性的和技术上的失业在一个动态的市场经济中是不可避免的。而在实际研究过程中,机理和应对措施二者之间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即我们只有了解了结构性失业的机理,才能针对问题提出切实合理的应对措施。刘艳华提出完善激励性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国家要通过相应的政策引导,制定出更加优惠的就业政策以吸引高校毕业生就业,并确保所制定政策的落实状况,保障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绿色通道”的畅通。

一、大学生结构性失业的概述

根据供需两方面研究思路的不同,将大学生结构性失业问题分为两个思路:一是从供给角度研究大学生就业难,而是从需求角度研究企业招工难。从供给角度看,即从大学生自身角度研究,部分学者认为大学毕业生期望工资过高导致就业难。从需求角度看,学者们认为由于发展中国家普遍的产业结构转型和劳动力需求结构转型缓慢从而导致经济对大学生需求增长缓慢,最终使大学毕业生供给相对过剩,引起就业难问题。从供给匹配的角度来看,学者认为高等教育体制僵化、专业设置不合理造成大学毕业生的条件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不相符,最终导致就业难问题。

二、大学生结构性失业机理的研究

(一)劳动力市场存在分割现象。目前国内外关于高校毕业生自愿性失业原因的分析,主要集中在、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和保留工资理论上。赖德胜(2004)的研究表明,在经济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劳动力市场存在分割现象,大学毕业生与用人单位沟通信息不畅最终导致大学生失业问题。太高的工作转换成本和过大的城乡收入差距,使得大学毕业生与在农村就业相比更倾向于在城里就业,但是城镇一些用人单位往往顾及过高的解聘和户籍成本,不愿招收大学生就业。此外,张华玲(2014)认为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为高级、低级两种劳动力市场,大学毕业生一般会首先选择经济水平高的大城市就业,很少考虑西北偏远地区及农村。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影响。王华玲、汤敏(2013)等分析认为,造成大学生“无业可就与有业不就”矛盾现象并存的主要原因是,大学生不愿意到制造业部门和农业部门、中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工作。何茂莉(2015)认为从行为经济学来说,这是大学生的一种理性行为,高校毕业生往往把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与岗位相对应作为选择工作的主要依据。高校毕业生渴望自己能在较高的岗位上实现自己的价值。谭庆刚(2016)认为,大学生失业的深层原因在于户籍管理和高等教育等相关制度,是二元户籍为代表的城乡隔离制度,使得城市资源和学历之间的冲突,大学生失业是制度性失业。

(三)高等教育本身存在问题。无论是学术界还是政府部门都要对我国大学的教育体制和专业设置进行反思,以期进行相应改革。曹洪军(2014)认为专业设置滞后是导致大学生结构性失业的根本原因,建立以大学生就业为导向的高校专业设置预测系统是治理大学生结构性失业的根本举措。项光勤(2015)认为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不合理、大学毕业生素质结构落后、应聘大学生人数增多、企业招聘条件抬高、大学生对就业的期望值过高、区域差距和城乡差异的存在等,是造成大学生结构性失业的主要原因。

三、针对大学生结构性失业的应对策略

(一)发挥市场机制大力发展经济。赖德胜(2013)认为要解决大学毕业生失业问题,要依赖经济发展,更多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扫除劳动力流动的体制性障碍,同时也要鼓励大学毕业生到西部和农村等劳动力市场就业。蔡防(2008)则认为大学毕业生失业与整个国民经济对劳动力的需求不足有关,特别是我国产业部门近年来出现了资本替代劳动的倾向,因而应改变宏观经济政策单纯追求GDP的倾向,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郑文力(2012)认为要缓解大学生结构性失业现象,就要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其中的金融保险、房地产、信息等知识密集型产业,自改革开放以来已吸纳一定数量的大学毕业生,短期内再吸纳能力有限。这就需要大力扶持“从事创新知识或产品普及推广”的新兴产业,因其吸纳的是专业技术人员,以及从事相关产品生产的操作型技术工人,这类工作知识技术含量高、就业方式灵活,恰好契合部分高校毕业生的需求。

(二)大学进行教育机制改革。李卫东(2015)认为进行结构调整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一大“突破口”。主要针对几个方面:一是调整学科专业结构,设置学科专业时要考虑社会的需求。二是调整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不仅要大力发展学历教育,而且还要鼓励发展职业教育,实现多样化的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促使社会人力资源能合理配置。林蕙青(2014)认为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一个重点是要强化对高等院校就业工作的管理,创建毕业生就业工作新机制,其内容包括:科学的就业率公布制度;有利于促进创业的制度;待就业登记制度;职业能力培养制度、就业市场管理制度。

(三)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汤敏(2014)强调了扩大内需在缓解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中的作用,他还提出大学生应当转变就业观念,先就业再择业。郑文力(2012)认为大学生应该积极的调整心态,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只有“文化自觉”之人才能从容应对,不逃避、也不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寻求挑战。朱慧华(2015)认为大学生应该加强在对待就业问题上的文化自觉,学会选择真正适合自我发展、实现自我价值的工作岗位。发达地区薪酬高的职位数量毕竟有限,胜任力要求较高,所以减少对这些职业的盲目追求方显明智。所以可以考虑到人才奇缺的农村基层、城市社区公益性岗位和中西部边远地区工作。

[1]吴王元.大学生结构性失业与高等教育结构关系分析[M].2008,第7卷第1期,243-244.

[2]曾湘泉.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大学生就业[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3]曾湘泉.面向市场的中国就业与失业测量研究:中国就业战略报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4]赖德胜.中国劳动力市场报告:高等教育扩展背景下的劳动力市场变革[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5]姜世健.关于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研究[D].南开大学,2010.

[6]董兆波.大学毕业生结构性失业的现状与个体应对策略[J].现代管理科学,2014,(1):117-119.

[7]张燕,王元月.如何有效利用我国失业保险基金以促进再就业[J].中国管理科学,2015,(1):221-223.

[8]张淑娟.当前我国大学生结构性失业问题探析[D].山东:曲阜师范大学,2010.

猜你喜欢
失业结构性劳动力
失业保险金领取使用指南
工会博览(2024年5期)2024-03-04 06:36:08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今日农业(2021年1期)2021-03-19 08:35:16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今日农业(2020年24期)2020-12-15 16:16:00
基于应力结构性参数的典型黄土结构性试验研究
失业预警
当代工人(2018年9期)2018-07-21 08:14:22
无人机 会有时——飞行员的失业时代
切实抓好去产能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
关于结构性改革一二三
相对剥夺对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