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辟经济发展的创新之路
——论新时代生态文明理念

2018-04-02 13:50
福建质量管理 2018年4期
关键词:文明生态发展

(中共邹城市委党校 山东 邹城 273500)

邹城作为一个资源型主导的城市,发展现状与我国其他资源型城市类似:GDP增速放缓且渐趋平稳,以政府为主导的基础设施投资接近饱和,市场对政府职能转变的呼声日益高涨,环境承载力已达到或接近上限。这一切的新的变化都迫切的要求我们转变经济发展思路,深刻认识并适应新常态,积极寻求经济发展的创新之路。而从目前的社会发展基本国情与党和国家的政策层面来看,转变执政理念、坚持生态文明执政是解决当前问题,走出发展困境的一条康庄大道。

一、坚持生态文明理念的必然性

(一)大势所趋

1.中央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党的十八大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位置。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第9章“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共1088字;其中自然18次,绿色12次,生态环境11次,节约6次,低碳4次。习近平同志一直十分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早在正定时期他就提出“宁可不赚钱也不能破坏环境”,主政浙江时更是提出了要“看得见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十八大以来多次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他强调对于生态保护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2013年4月,习近平在海南考察时就曾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正如他在2014年APEC欢迎宴会上致辞时所强调的,“希望蓝天常在、青山常在、绿水常在,让孩子们都生活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之中,这也是中国梦中很重要的内容”。2017年5月26日,中央政治局进行第四十一次集体学习,主题是“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习近平强调,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地位,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2.国家、山东省治理环境重拳出击。2014年5月环保部印发关于《环境保护部约谈暂行办法》的通知,文件指出:环境保护部将对未履行环境保护职责或履行职责不到位的地方政府及其相关部门有关负责人,依法进行告诫谈话、指出相关问题、提出整改要求并督促整改到位。2015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遵照执行。“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对违背科学发展要求、造成生态环境和资源严重破坏的,责任人不论是否已调离、提拔或者退休,都必须严格追责。”随后,衡阳、承德、沧州、临沂、保定、马鞍山、无锡、郑州、安阳、南阳、百色……等等地方政府负责人纷纷被约谈。时间进入2017年环保强力举措更是频出,4月1日环境保护部对北京市大兴区,天津市北辰区,河北省石家庄赵县、唐山开平区、邯郸永年区、衡水深州市,山西省运城河津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进行集中约谈,督促落实大气污染治理措施;7月10日环保部对吉林四平、公主岭市,河北衡水、山东淄博、河南荥阳、江西景德镇、山西长治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的主要负责人进行公开约谈;截至8月24日,第四批中央环保督察已约谈1113人,问责1797人。特别是2017年7月20日通报全国的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包括3名副省级干部在内的几十名领导干部因祁连山生态环境问题被严肃问责。

再来看山东省层面,2017年9月8日山东省正式发布了《山东省环境保护约谈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这是全国第一部关于环境保护约谈制度的省政府规章。《办法》规定的约谈对象是未履行环境保护职责或履行职责不到位的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未履行环境保护职责或履行职责不到位的情形包括:年度环境质量恶化的;未完成省政府下达的年度环境质量改善任务的;未完成省政府下达的年度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任务的;发生重大、特别重大突发环境事件的;存在公众反映强烈、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环境问题的;存在其他需要约谈的突出环境问题的。不仅在规章制度上完善,更是在行动上见真章。截至2017年9月,山东省已公开通报了3批共14个环境问题,比如山东昆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批先建问题就导致包括县委常委在内的十几名干部被严肃问责;淄博博山华盛堂空心砖经营部扬尘污染、非法取沙问题,从镇长、副镇长到环保所所长都给予了不同程度的处分。

(二)形势所迫

1.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少。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人口和经济几乎以同样的速度增长,加上不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模式,给我们这个地球带来了越来越大的压力,尤其是中国,一直以来都受到人口、资源问题的困扰。目前中国人口已超13.8亿,随着二孩政策的全面放开,专家预测我国人口高峰将在未来的20到30年来临。13亿人,这是一个巨大的数字。如果用乘法来看,一个小问题被13亿一乘,可能就是一个大问题。如果用除法,一个再大的数字,被13亿一除,可能就是很小的数字。我国陆上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自然资源种类多、总量大,但相对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来说,人均资源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例如,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四分之一,人均森林面积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五分之一,45种主要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拿土地资源来说,据《2015中国国土资源公报》显示截至2015年末,全国耕地面积为20.25亿亩,年内净减少耕地面积99万亩;人均耕地面积1.47亩,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40%;全国2000多个县(市)中,有600多个在0.8亩世界人均耕地红线之下。

2.经济发展结构不完善,对资源消耗大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工业化从中期向后期过渡的阶段,自2012年来,我国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例持续减少,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例持续增加。总体来看我国产业结构正稳步发展,逐步优化,但其中也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截止2016年底,从我国三类产业结构的产值来看,第一产业增加值63671亿元,增长3.3%;第二产业增加值296236亿元,增长6.1%;第三产业增加值384221亿元,增长7.8%。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8.6%,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为39.8%,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为51.6%。而在发达国家GDP构成中,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一般不超过5%,第二产业一般不超过30%,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却是最大的,一般为65%以上。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产业结构仍有优化的空间。因此,在当前这种产业结构下,我国经济发展对资源的利用率极低。2009年,世界银行公布了一篇名为《中国循环经济的发展:要点和建议》的报告,报告中指出中国的资源利用效率(指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资源消耗)低于国际水平,尽管这种“低效”部分是目前中国的经济结构造成的(尤其是生产和出口资源密集型商品),但对资源利用率提高的空间还很大。报告以2005年为例分析,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GDP的14.5%(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但却消耗了世界15.8%的淡水资源,26%的钢材,25%的铝和47%的水泥。同时,不断增加的原材料消耗和较低的资源利用效率也造成废物大量产生及废物处理的投资不足。近年来,虽然产品生产量以及废物的产生量大量增加,但因为环保投资不足,废物处理率仍然不够高。例如,2006年只有56%的城市生活污水和54%的固体废物得到了处理和再利用。

3.环境污染严重

伴随着我国GDP总量与人均产值的不断攀升,我国的环境污染也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污染范围广:(1)地域广。从环境污染的地域来看,已经从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和南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和北部地区迅速蔓延至全国。最近三四年,中西部地区加大了开发力度,低端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环境污染问题也凸显出来。昔日清澈见底的一条条小溪变成臭水沟,已不再是东部发达地区的个别现象。(2)空间广。从环境污染的空间分布看,从天空到海洋,从陆地到河流,从地表到地下,无论是空气、水源还是土壤,都广泛地被严重污染。二是污染程度高:以水资源来说,根据《2013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全国地表水国控断面中,仍有近1/10丧失水体使用功能(劣于Ⅴ类),24.6%的重点湖泊(水库)呈富营养状态。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辽河、浙闽片河流、西北诸河和西南诸河等十大流域的国控断面中,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分别为19.3%和9.0%。作为我国北方的重要水源,黄河Ⅳ类以上水质断面比例为41.9%。尽管淮河是我国开展污染治理较早的大河,但至今仍污染严重,2013年,淮河流域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分别为28.7%和11.7%。

(三)民心所向

十九大报告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新形势下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社会矛盾的一个综合判断,由此可见,生态环境问题已经被明确纳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这一重大论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一是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包括人民对美好生态环境的期盼;二是环境问题的出现原因根本上还是发展不均衡和不充分;三是环境问题的解决还是要靠均衡发展和充分发展来解决。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研究员刘德中表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在环境方面的要求也日益增长。如果基本的生存环境都遭到破坏、清洁的空气和饮用水都成为奢望,美好生活就成为空中楼阁。”我们应该都还记得这样一个歌谣:50年代淘米洗菜,60年代洗衣灌溉,70年代水质变坏,80年代鱼虾绝代。这是很多地区已经和正在上演的环境悲剧,也是人民群众所生存环境的生动反映。习近平同志曾经说过:“要让人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只有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才能基本实现,才能满足人民群众在生态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二、生态文明理念的基本内容

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人开始,中国共产党经过九十多年不间断的实践探索,结合自身实际,不断总结自身经验和教训,不断吸收借鉴外国优秀理论和经验,始终坚持理论创新,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生态文明执政理念,推进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不断稳步前进。现阶段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执政理念的基本内容包括:

(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2013年9月习近平同志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时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首先,是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党章,标志着全党在对自然的认识问题上形成了新的观点,有了质的变化。习近平同志曾指出:党员干部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其次,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关键在于“就是”二字。习近平意在揭示,绿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我们种的常青树就是揺钱树,生态优势也是经济发展优势。他曾明确指出:“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要认识到“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再次是要求树立生态法治观念。习近平同志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要在全党、全社会形成依靠法治维护生态环境的观念,切实加强生态法律制度,不断完善环境立法,是生态文明建设可以有法可依。在生态立法上要着眼长远,不能只顾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要明确“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立法目的,而不是重资源开发和利用;生态立法要考虑全面,兼顾国家和生态保护区内利益,要兼顾经济效益、人民利益和生态效益;要形成严格的违法追究制度,对于触犯生态法律,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要加大惩处力度。

(二)生态环境就是生产力

很多生态学家、社会学家都曾提出:生态危机会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他们当中的大多数都只认识到生态环境与社会生产的对立,而中国共产党在执政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鲜明的观点——生态环境也是生产力。习近平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这一观点不仅阐明了生态环境与生产力的辩证关系,更是对马克思理论的丰富和创新。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很多国家都经历了“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而这也成为中国面临甚至可以说已经在走的覆辙。从目前我国的情况来看,我们面临的问题更严重,形势更严峻。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党提出“生态环境就是生产力”这一科学论断,无疑为我们解决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问题指明了方向。习近平还强调:“在生态环境问题上就是不能越雷池一步”“要大力不合理的产业结构,资源方式,实现资源保护与经济增长的双赢”,要全力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让生态保护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助推剂。

三、现阶段邹城落实生态文明理念的几点思考

(一)践行生态文明理念是邹城发展的必然要求。邹城经济实力多年来稳居全国百强县行列,GDP增长连续多年稳定在8%以上,经济繁荣实力雄厚。但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发展城市,不可避免存在一些问题,归纳数来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资源总量不大,人均资源占有量少。拿水资源为例,全市多年平均水资源蕴藏量约5.11亿立米,人均占有量486立米,仅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五分之一,属重度缺水地区。全市多年平均降水量723毫米,时空分布不均,70%的降水集中在6-8月份,十年九旱是基本水情。同时,水资源还存在着地域分布不均的状况,地下水资源主要在邹西和邹南地区;邹东山丘区地形中间高、四周低,呈“鏊子面”形,降雨径流大多流向周边县市区,留存本市的很少。土地资源一项数据更是触目惊心,全市行政总面积16.16万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7.46万亩,按全市89.64万农业人口算,人均耕地占有量仅1.26亩。二是产业比重分配不合理,产业结构亟待优化。我们以2014年~~2016年GDP数据来举例,2014年三类产业结构占比分别为6.5:56.6:36.9;2015年三类产业结构占比分别为6.2:54.2:39.6;2016年三类产业结构占比分别为6.3:52.2:41.5。从这三年的数据我们可以得出这样几个结论:第一,我市经济发展仍依赖于第二产业拉动,第二产业中重化工业占比更大。第二,第三产业比重虽稳步上升但距离国家平均水平差距不小。

(二)践行生态文明理念要纠正三种错误倾向

1.生态环保与经济发展相悖。由于我们长久以来经济增长模式都是粗放型为主,伴随着经济发展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以至于很多人都认为生态环保与经济发展是“鱼与熊掌不可得兼”。其实,保护生态环境与发展经济并非不可兼顾,做得好还能实现双赢。正如习近平同志所指出的,“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生态环境同样是生产力的要素之一,而且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生产力要素。在绿色经济时代,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是一种互促共进关系,它们有着共同的目标,可以产生正向乘数效应。从全局和长远看,生态环境保护不仅不会给经济发展造成阻碍,反而会助力经济发展。环保部部长李干杰在十九大期间答记者问时就曾这样回答过:“我们在中央环保督察的过程中,实际上也紧密跟踪了这些地区的经济数据。我们发现开展中央环保督察的省份,经济各项指标没有受到任何影响,某种意义上比过去还要好。”不过,在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由传统粗放增长方式向新兴绿色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中,部分领域和部分行业会经历转型的阵痛。我们应理性看待这种系统与部分、长期与短期的关系,而不应质疑生态环境保护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甚至在生态环境保护上驻足不前。

2.现阶段高压环保不会长久。有不少基层领导干部抱着这样一种态度:现阶段这种高压态势的环保工作就是一阵风,属于“兔子的尾巴长不了”。我们说这种观点是极其错误的,原因在于:一是生态文明建设此次是写入修改后的党章的,坚持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是一个合格党员讲政治的体现;二是生态环保是目前我国国情所决定的,是历史的必然。经济学界有个著名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即环境污染程度会随着国内生产总值、人均收入的增长呈一条倒U型曲线,即随着一个国家经济不断发展,环境污染由低趋高;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时,环境污染又由高趋低,环境质量逐渐得到改善)根据这个判断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关系即将迎来“拐点”,进入绿色经济时代,可以想见当前的高压环保会持续下去并会逐步常态化、制度化。

3.生态环保是局限性的单一工程。很多人认为生态环保就是种种树、治治水,将生态文明建设看做是一个局限性的单一工程。其实不然,大自然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系统。比如,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如果种树的只管种树、治水的只管治水、护田的单纯护田,很容易顾此失彼,最终造成生态的系统性破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环境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作为重大民生实事紧紧抓在手上。要按照系统工程的思路,抓好生态文明建设重点任务的落实,切实把能源资源保障好,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三)现阶段践行生态文明理念的具体任务

1.推进绿色发展。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发展绿色金融,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实施国家节水行动,降低能耗、物耗,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等行动。

2.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打赢蓝天保卫战。加快水污染防治,实施流域环境和近岸海域综合治理。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加强固体废弃物和垃圾处置。提高污染排放标准,强化排污者责任,健全环保信用评价、信息强制性披露、严惩重罚等制度。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落实减排承诺。

3.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完成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划定工作。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强化湿地保护和恢复。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扩大退耕还林还草。严格保护耕地,扩大轮作休耕试点,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

4.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设计和组织领导,设立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构,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统一行使监管城乡各类污染排放和行政执法职责。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主体功能区配套政策,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坚决制止和惩处破坏生态环境行为。

猜你喜欢
文明生态发展
请文明演绎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生态养生”娱晚年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对不文明说“不”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