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工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2)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不断提高,城市的人口也不断增多,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也开始变得愈发严重。比如城市里的污水排放、垃圾处理、公园绿化建设等等,都成了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也是政府部门的重点工程检查项目。通过对城市环境的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体系的逐渐健全,用以提升基础设施的应用水平,加强处理效率,提高绿化的覆盖率,保证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用水环境、大气环境等情况得以改善。
(一)环境工程建设现状。近年来,国家各级政府部门对环境工程越来越重视,对于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也逐年增加投入,城市的基础建设也在显著提高。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处理率、城市绿化覆盖率明显上升,大气、水资源环境质量改善显著。但是,从实际上来看,目前状态下的城市环保工程规模建设与国家提出的发展要求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并也暴露出了不少问题,尤其是在污水和垃圾的处理和城镇绿化水平等方面。
(二)环境工程建设面临的困难与问题
1.城市污水处理不完善。城市里的污水主要来源于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河流污水这三方面,其中,生活污水是城市污水的主要来源。生活污水主要来自于家庭、商业区和卫生公共设施等地区。这些地方产生的粪便、洗涤污水通过城市的排水道进入地下污水区,然后将它们运送到城市污水处理厂进行相应的处理,之后再排放出来。因此,这部分水具有明显的周期循环使用特点。而工业污水在每个城市里的分布是不一样的,一些工业城市,污水排放就相比严重些,对工业污水的处理要求也更为严格,需要采用更科学的技术手段进行处理。最后的河流污水,它们具有明显的季节特点。
2.生活垃圾不能进行良好的分类处理。随着城市日益发展,城市人口的比重不断加大,城市生活消费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但也因此诞生了一系列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问题。日常生活中,城市生活垃圾的来源有家庭生活垃圾、餐饮垃圾、建筑垃圾等方面。这些垃圾每天存在量较多,需要进行有效的处理,不然就会严重影响城市的形象和人们的生活。但在现实中,我们对城市的生活垃圾处理还只停留在传统的做法上,要么郊区掩埋,要么焚烧处理。这种办法投资大、成本高,也容易产生二次污染,同时也会失去很多可再生资源。
3.城市绿化建设的迟滞。我国现如今的城市绿化建设相对其他发达国家较为落后,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城市绿化分布不均衡,部分城区的绿地覆盖率偏低。一些城市因忽略绿化,土质沙化的现象逐年加重,以至于城市生态整体失衡、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频频发生,加重了环境与城市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
(一)自然环境的因素。自然生态环境的管理和保护是环境工程建设的重点,也是环境工程建设的难点。生态环境具有非可控性、人为难以治理的特点,如地震、旱涝灾害等引起的生态环境恶化。当前,全球的气温上升,气候发生了重大变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的生态环境,导致了环境的恶性循环以及生态系统的失衡。
(二)各地相关部门执法力度不同。部分地区政府部门对环境工程不够重视,政策落实不到位。一味求发展,盲目地追逐经济利益,从而忽视了环境工程建设。片面地重视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环保法律法规执行力度不够,监督机制不完善,也是影响环境工程建设工作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生产结构不统一。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相关的生产工程建设随之快速发展。但由于我国区域发展不均衡,各地发展形式和发展内容多样,以至于产生了一些较低发展水平和发展状态的产业。比如高能耗和高污染的产业仍在我国占有较大的比例。这些产业,其生产过程中必然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
(四)环保工程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环境工程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环境工程建设投入不足,便会导致技术水平的落后,以至于减缓环境工程建设工作的进展。而在部分设施建成后,由于维护经费不足,也会导致基础设施不能正常运行,变成摆设。
(五)经济发展的原因。经济发展是以自然环境的开发和利用为基础的,两者密切联系,唇齿相依。因此,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更要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要做到“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要真正做到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过于注重经济发展的速度,而忽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管理,导致生态不断恶化。
(六)环境保护宣传力度不够。人民群众对环境保护的意识不足,对环境建设监督不够,也是阻碍环境工程建设发展的部分原因。
(一)提高自身认识,加强宣传与监督。环境工程建设不是哪一家的事情,而是大家的事情,是和广大人民群众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为了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社会力量,让人民群众也参与到城市环境工程建设当中去,不仅需要建设者提高对环境工程建设的认识,环境工程建设的宣传力度更要加大,号召社会进行监督,加快环境工程的建设步伐。
(二)综合利用资源,走可持续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制造不断进步,废品回收利用和二次资源利用也越显重要。我们必须把原料―生产―使用―废品―抛弃这―传统模式变成原料―生产―使用―废品―二次原料资源的可持续模式,使原料能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实现多次循环使用,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据统计,我国每年有300多万吨废钢铁、600多万吨废纸、200多万吨废玻璃,70多万吨废塑料、30多万吨废化纤、30多万吨废橡胶未被回收利用,大量的可利用资源流失,并严重污染环境。因此,二次资源的循环整合利用,迫在眉睫。
(三)改革工艺设备,减少污染排放。在当前的技术条件下,我国工业生产领域的主要原材料和利用效率偏低,大约在30%-40%之间。而很多一部分的原材料便以废气、废水等方式排入到了自然环境中,导致污染更为严重,雾霾现象频出不穷。而一些发达国家对清洁生产工艺的要求时间就比较早,不仅改善了环境,减少污染排放,也大大的降低了能耗,提高了生产力。在日常生产过程中比较容易实现的是用水方面的闭路循环,一水多用,不同质量的水用作不同的用途,净水重复使用。我国现已研制成功的利用磷石膏联产硫酸和水泥,利用硫酸生产尾气制造亚硫酸钠,从硫铁矿烧渣中回收金、银、铁等技术方案,都对提高废物利用率有重要作用。
(四)强化体制建设,倡议多元投资。环境工程建设是一项耗资较大的工程,在发展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求政府提供必要的财力支持,还应当积极鼓励社会上的投资力量也参与其中。号召有实力的企业参与到城市环境工程建设当中去,使城市环境工程良性运行。建立健全环境引导机制,加大对参与企业和个人的奖励宣传,调动积极性,推动环境建设的整体发展。
[1]何毅.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绿色生态瓷都[J].江西能源,2006(04).
[2]孙向阳,宋树林.国内外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概况[J].海岸工程,1999(04).
[3]李进信.浅议我国环境侵权救济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