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沿海地区经济发展途径浅析

2018-04-02 12:58
水利经济 2018年3期
关键词:沿海地区江苏海洋

陈 君

(河海大学港口海岸与近海工程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8)

1 资源环境特征与社会经济概况

江苏省海域面积3.75万km2,海岸线全长888.945 km,岸线90%以上为粉沙淤泥质海岸,仅有少量沙质海岸和基岩海岸分布于北部海州湾海域。沿海海岛26个,海岛岸线总长 84.744 km,总面积59.149 km2。南黄海辐射沙脊群分布于江苏省中部黄海南部陆架海域,长约200 km,宽约 140 km,由9条沙脊和分隔沙脊的潮流通道组成,脊槽相间,水深多介于0~25 m。沿海未围滩涂总面积5 001.67 km2,其中,潮上带滩涂面积 307.47 km2,潮间带滩涂面积4 694.20 km2,含辐射沙脊群区域理论最低潮面上以上面积2 017.53 km2,居全国首位[1]。

江苏沿海3市(连云港、盐城和南通)共辖13个沿海县(市、区)。2015年,沿海3市土地总面积3.51万km2,总人口2 125.36万,国内生产总值(GDP)12 521.54亿元,分别占全省的33.1%、26.6%和17.4%。沿海3市人均GDP为65 947元,为全省人均GDP(87 995元)的67%[2]。沿海地区仍属于江苏省经济落后的低谷区。

2 江苏沿海地区发展优势分析

2.1 地理区位优势明显

江苏沿海地区位于中国大陆岸线中部,东部隔黄海与韩国、日本相望;北接环渤海经济圈;南连长江三角洲经济带;东陇海线经济带、长江黄金水道分别贯穿江苏省北部和南部。江苏沿海地区处于沿海、沿江、沿东陇海经济带交汇处,区位条件得天独厚。作为潜在增长极,未来将面向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2009年《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成为国家战略,该规划指出,“把加快建设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和促进海域滩涂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作为发展重点,着力建设中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沿海新型工业基地、重要的土地后备资源开发区和生态环境优美、人民生活富足的宜居区,将江苏沿海地区建设成为中国东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2013年提出了共建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江苏沿海地区正位于新亚欧大陆桥东方起点与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汇区域。2016年《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确立了长江经济带“一轴、两翼、三极、多点”的发展新格局,提出以长江黄金水道为依托,依托长江三角洲、长江中游和成渝3个城市群,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打造长江经济带的三大增长极。2017年江苏省政府提出“1+3”区域发展战略新部署,将建设重点功能区,即扬子江城市群和一带两区(沿海经济带、江淮生态经济区和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海经济区)。

2.2 综合交通网络日趋完善

江苏沿海地区以高速公路、港口、铁路、航空为骨架的区域综合交通网络已初步形成,区域互联互通能力较强,与周边地区特别是长江三角洲主要中心城市的联系较便捷。2015年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约4 539 km,高速公路密度为每百平方公里4.43 km,居全国各省区之冠,10万人口节点30分钟上高速。沿海3市高速公路密度约为每百平方公里 2.97 km[2],略低于全省水平,但仍高于日本(1.7 km)、英国(1.4 km)等国家[3]。沿海地区“三纵五横”干线公路网络基本建成,串联沿海多个开发园区和沿海港区,对加快产业集聚、资源开发和城镇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港口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临港产业布局的重要依托。江苏沿江沿海地区共布局10个港口,其中有3个海港——连云港港和南通港为国家主要港口,盐城港为地区性重要港口。截至2015年底,沿江沿海港口共有生产性泊位1 304个(沿江 1 146个、沿海158个),综合通过能力12.9亿t(沿江10.7亿t,沿海2.2亿t)。连云港港30万吨级航道、盐城港大丰港区10万吨级航道、南通港洋口港区15万吨级航道等一批深水航道相继建设。

2015年全省铁路通车里程约2 755 km,较“十一五”末增加805 km,增幅41%。高速铁路时速数倍于高速公路,是速度更快的大众化运输方式。但是,沿海地区高速铁路网络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江苏沿海区域已建、在建和拟建的高速铁路主要有过连云港节点的青连铁路、连徐铁路、连盐铁路、连淮扬镇铁路等,过南通节点的宁通铁路、沪通铁路等,过盐城节点的徐宿淮盐铁路、盐通铁路、宁盐铁路、宁启铁路等,跨省域高速铁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正在逐步形成。

2.3 滩涂土地资源丰富

江苏沿海滩涂开发历史悠久,自11世纪范公堤修筑以来,共垦植开发了近3 000万亩沿海滩涂[4]。沿海围垦经历了兴海煮盐、垦荒植棉、围海养殖、临港工业、滨海新城等为主要利用方式的多个阶段,有效增加了农业供给,推进了港口建设和临港产业发展,带动了沿海城市建设,支持了沿海地区经济发展。

江苏沿海淤泥质潮滩资源量较大,淤涨型淤泥质岸线所占比例较高。1982年,最外一道海堤向海至理论深度基准面之间的潮间带滩涂面积713.42万亩。2007年,该范围的滩涂总面积为750.25万亩,且新围垦区面积约112万亩。据计算,每年从周边海域进入辐射沙脊群核心区域的泥沙通量为2.56亿t[5],因此江苏沿海潮滩具有稳定的泥沙来源,能够保证滩涂面积每年以一定的速度增加,并未因匡围而减少,表明这一潜在的土地资源具有可持续性。

2.4 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独特

盐沼湿地是江苏省主要的滨海湿地类型,面积大,分布广;在滩涂发育良好的地区,从平均高潮线至低潮线之间宽度可达10 km以上,坡度小,一般仅0.02%左右。盐沼湿地具有提供湿地产品、污染物净化、消浪促淤护岸、重要物种栖息地以及独特的自然条件所产生的旅游价值等多种生态服务功能。

江苏沿海滩涂湿地及近岸海域目前有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别是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和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均属于野生动物类型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是湿地珍禽及淤长型海涂湿地生态系统、麋鹿及其生境;3个国家级海洋公园,分别是蛎蚜山国家级海洋公园、连云港海洲湾国家级海洋公园和如东县小洋口国家级海洋公园;4个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分别是海州湾中国对虾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蒋家沙竹根沙泥螺文蛤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吕泗渔场小黄鱼银鲳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和如东大竹蛏西施舌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1个省级自然保护区,即启东长江口北支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河口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及丹顶鹤、白头鹤、中华鲟、白鲟等珍稀物种,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河口湿地保护区。

3 沿海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3.1 海洋生产总值

“十二五”期间,江苏海洋生产总值由3 551亿元增至6 400亿元,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比例由8.6%提升至9.1%,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比例由9.0%提升至9.9%。其中,沿海3市南通、盐城、连云港海洋生产总值分别达1 684亿元、914亿元、642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由“十一五”末的25.3%、19.4%、27.0%提升至27.4%、21.7%、29.7%。

近年来,江苏海洋经济处于持续增长过程中。从海洋生产总值看,江苏省1996—2000年由124.61亿元增至146.04亿元,在全国11个沿海省(直辖市、自治区)中排名第7,仅高于河北、天津、广西、海南;2001—2006年由171.98亿元增至 1 287.0亿元,全国排名第8;2007—2011年由 1 873亿元增至4 921.2亿元,全国排名第6;2012年和2014年分别为4 722.9亿元和5 590.2亿元,全国排名第5,前4名分别为广东、山东、上海、福建。从海洋生产总值占沿海地区生产总值比例上看,2014年全国范围内该比值为16.3%,江苏省为8.6%,仅高于广西(5.8%)和河北(6.1%)[6]。由此可见,江苏省海洋生产总值处于逐渐快速增长过程中,但是,江苏省海洋生产总值占沿海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仍然偏低,长期以来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3.2 海洋产业结构

根据配第·克拉克定理提出的产业结构演变趋势一般规律,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三产业的相对比重上升,但第二产业的发展速度高于第三产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将促使第三产业的产值增速超过第二产业,最终实现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三、二、一”经济结构[7]。

近年来,江苏省海洋经济增长传统动力减弱,海洋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尚需时日,海洋经济新旧动力接续面临挑战。2015年全省海洋第一产业增加值288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3 037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3 081亿元,一、二、三产业占比为4.5∶47.4∶48.1,海洋第三产业占比首次超过海洋第二产业。海洋交通运输、滨海旅游、海洋渔业等海洋主导产业稳步增长,海洋工程装备、海洋风电等战略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海洋船舶工业转型升级步伐明显加快,临海重大项目建设取得新的突破,海洋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

江苏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进入了历史上发展最快、规模最大的时期,产量约占全国的1/3、世界的1/10。2014年,船舶工业造船完工量、新船成交量有所下降,手持船舶订单量趋于稳定,但造船完工量、承接新船订单量、手持船舶订单量三大主要指标仍居全国榜首。南通市成为国家海洋工程装备与船舶产业集聚标准化示范区。

自2006年以来,江苏省风电发展迅速,到2013年底累计并网装机容量256万kW,年均增长108.4%,在全省可再生能源总装机中占绝对主体地位。《全国海上风电开发建设方案(2014—2016)》共列入总装机容量1 053万kW的44个海上风电项目,其中江苏省列入开发建设的项目规模最大,达38.97万kW。

滨海旅游接待人次逐年提高,2016年,沿海3市共接待国内游客达9 376.89万人次,同比增长10%,旅游收入同比增长12%以上。滨海旅游业发展方式转型,国内游客逐渐成为江苏省滨海旅游市场需求主力。

3.3 沿海地区城镇化水平

城镇化是伴随工业化发展,非农产业在城镇集聚、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城镇化作为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最大的内需潜力和发展动能所在。另外,与内陆型经济格局相对应,江苏沿海地区的城镇体系高度向内陆集聚。

世界城市化进程符合一条平置“S”形曲线[8],分为3个阶段:城市化水平低于30%,属于缓慢发展阶段;30%~70%属于加快发展阶段;高于70%属于稳定发展阶段。21世纪以来,江苏沿海地区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2000年,沿海地区城镇化水平为31.7%;2008年城镇化水平达46.2%;2015年达60.79%,增长速度较快。具体而言,连云港市城镇化水平由2000年的28%提高到2015年的58.7%,年均提高2.05%;盐城市城镇化水平由2000年的35.6%提高到2015年的60.1%,年均提高1.63%;南通市城镇化水平由2000年的33.5%提高到2015年的62.8%,年均提高1.95%。江苏沿海地区城镇化进程已进入加速发展阶段。但是,沿海地区城镇化水平仍低于同期江苏省城镇化的平均水平,如2015年苏南地区城镇化水平为75.3%[2]。

江苏沿海城镇在空间上的分布呈现出典型的交通指向性特征,相对比较成熟的城镇集中分布在高速公路、高等级公路和省道所构成的交通运输通道的轴线地带。部分沿海开发园区和港区离主城相对较远,目前还处于集聚发展阶段,仍以吸收要素为主,对外辐射扩散作用有限。

3.4 陆域经济支撑能力

东部沿海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区域之一。2015年,我国的GDP为685 505.8亿元,全国人均GDP为49 992元;东部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区生产总值为395 440.2亿元,约占GDP的58%。江苏地区生产总值为70 116.38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87 995元,地区生产总值约占GDP的10%,全国排名第二,属于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的省份。

就江苏省整体而言,陆域经济支撑能力相对较强,但是区域内的经济发展并不平衡,沿海地区和沿东陇海线地区GDP和人均GDP都偏低,农业比重偏高,工业总产值、固定资产投资、地方财政收入、税收及支出等方面都明显低于沿江与苏南地区。2015年,沿海3市地区生产总值为12 521.54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65 947元,一、二、三产比例为 9.2∶46.8∶44.0;沿江8市地区生产总值为 55 371.87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1 1560元,一、二、三产比例为3.0∶47.3∶49.6;沿东陇海线地区生产总值为 5 728.7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66 620元,一、二、三产比例为7.8∶46.3∶45.9[2]。

4 重点发展方向浅析

从江苏省情出发,着眼于港口、产业、园区、城市互动发展,强调海洋经济对陆域经济的带动,通过经济合作,实现产业集聚发展,充分利用海域和陆域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两种优势,实现沿带、沿江、沿海地区的协同发展。

4.1 优化完善港航基础设施,加快建设沿海重要港口

海洋交通运输业对海洋经济总量的贡献较大。江苏沿海港口基础设施通过多年建设,具备了更快发展的基础和条件,3个海港的功能定位有所不同。连云港港要充分体现海域国际枢纽港、一带一路交汇点、中亚五国出海通道、中国中西部省份出海通道和中哈物流园区的重要地位;南通港要充分利用长江三角洲区位优势,发挥江海联运、内河航道等优势,使之成为长江下游重要的江海联运港区;盐城港要加强临港产业集聚,促进港口经济发展。

4.1.1 准确定位连云港港发展方向

a. 连云港港30万吨级航道建设。按照“一次立项、分期实施”的进度安排,30万吨级航道一期工程包括25万吨级连云港区航道和10万吨级徐圩港区航道及配套工程等,于2016年4月通过竣工验收;30万吨级航道二期工程全长70.5 km,其中,连接连云港区的外航道内段按30万吨级散货船乘潮单线通航标准设计,航道长度17.3 km;连接徐圩港区的徐圩航道按30万吨级油船乘潮单线通航标准设计,航道长度17.6 km;连云港区和徐圩港区公用的外航道外段按30万吨级散货船和30万吨级油船乘潮单线通航标准设计,航道长度35.6 km。二期工程于2017年9月开工建设,建设工期4年。作为落实国家战略“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的重点工程,建设30万吨级航道二期工程是实现以港口为枢纽的互联互通关键设施,可适应港口货物吞吐量持续增长和到港船舶大型化趋势,服务临港石油化工等产业布局,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b. 连云港“一带一路”交汇点核心区、先导区建设。依托重点园区,加快实施石油化工、精品钢、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等一批涉海龙头型、基地型产业项目,充分发挥港区对涉海产业的支撑作用。推进上合组织出海基地建设,积极打造区域性国际枢纽港、集装箱干线港和现代化产业集聚港。高标准建成中哈物流中转基地,把中哈物流中转基地建成中亚-环太平洋商贸物流集散中心、服务上合组织成员国的国际物流合作基地和现代物流业创新发展的试验示范园区。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涉海产业合作,推动涉海产业链向中西部延伸,培育沿东陇海线海洋经济成长轴。

4.1.2 按序推进通州湾港区建设

a. 通州湾港区基础设施建设。通州湾港区为南通港新开辟的沿海港区,主要利用辐射沙脊群南翼的腰沙-冷家沙海域,建成后将形成30万吨级深水航道、150 km深水岸线、5~30万吨级相互配套的大中小泊位500个、能力超10亿吨的国家综合型现代化大型深水港口群。目前,通州湾腰沙一期、二期通道工程均已完工,一港池、二港池工程也在陆续建设中。

b. 长江三角洲江海转运核心港建设。江苏沿江、沿海港口作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北翼,承担了长江三角洲区域内90%以上的能源和外贸物资运输。随着在海铁转运、江海转运以及多式联运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江苏沿江、沿海港口将成为连接上海、长江三角洲及长江中上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纽带。因此,应对通州湾港区进行科学定位,打造江海直达运输集散基地、多式联运物流中心,为长江经济带向东开发提供新的出海通道。

c. 推动陆海统筹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南通通江达海,经济基础较好,应整合南通港陆海资源要素,优化陆海产业布局,促进江海港口一体化发展,改善陆海生态环境。推动沿海、沿江跨领域,跨区域协同创新,促进海洋高端装备产业和海洋生物产业向中高端迈进。进一步推进产业链协同创新和产业孵化集聚创新,有效支持涉海企业开展技术、管理和商业模式创新,不断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区域发展比较优势,促进海洋经济发展。

4.1.3 加强盐城港临港产业集聚

a. 加强港口与临港产业的功能衔接,促进港口与产业互为支撑、联动发展。大丰港区重点推进石化、特色钢铁、粮油加工、造纸工业等临港产业进一步集聚发展;射阳港区重点推进装备制造产业发展,加强风电装备、光伏装备、船舶配套、港口机械、海工装备等生产企业的招商引资;滨海港区重点推进能源、石油化工、冶金等临港产业集聚集群发展;响水港区重点推进冶金、化工等临港产业发展。

b. 推动盐城市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秉持绿色发展理念,打造集现代农渔业、滨海生态旅游、先进涉海制造业、海洋清洁能源和现代港口物流于一体的发展新平台,构建海洋绿色产业结构,发展低碳循环海洋经济。

4.2 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立足区域实际,坚持绿色发展、持续发展和低碳发展,集聚高端产业项目,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推动海洋新兴产业壮大与传统产业提升互动并进,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加快海洋制造业高端化、服务业优质化和海洋渔业现代化发展,构建创新引领、富有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4.2.1 转型发展海洋传统产业

a. 适度发展滩涂农林业。应鼓励和引导采取多种合法方式支持土地流转,加快已围土地资源整合,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与集约利用,推动绿色农产品集约化经营、标准化生产、产业化发展。积极开展耐盐农作物基因工程改良和培育,发展耐盐蔬菜、苗木、特色经济植物等盐土产业,重点推广优质水稻、双低油菜、专用大麦、中药材等优质粮食经济作物,研发一批高附加值功能性产品,构建盐生植物种植、加工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形成盐生植物开发利用新兴产业。

b. 推进海洋渔业转型升级。以扩大海水养殖规模、提高海水养殖效益、提升水产品质量为目标,开展环境友好型养殖技术研究与示范,积极推进高效生态养殖发展和绿色产业链,加快现代渔业园建设。围绕制约海产品精加工、深加工的关键技术问题,开发高增值产品、功能保健品、高附加值产品等,形成一批具有明显市场优势的高端产品,加速实现规模化和产业化。

c. 压减近海捕捞能力,扶持发展远洋渔业。针对近海区域,严格执行休渔、禁渔和渔船数量与功率指标“双控”制度,逐步压减近海捕捞能力,有效保护近海渔业资源。推进远洋渔业发展,巩固提高过洋性渔业,加快发展大洋性渔业。加强远洋渔业能力建设,提升远洋渔船装备水平,带动船舶及装备设计制造、水产品冷藏加工和物流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4.2.2 聚力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

a. 重点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依托南通经济开发区海洋工程船舶及重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崇川区船舶及海洋工程产业基地、通州船舶海洋工程基地、启东船舶海洋工程产业基地、如皋船舶海洋工程及配套产业基地、镇江特种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特色产业基地、东台海洋工程特种装备产业园等载体,积极发展海洋工程总承包和专业化服务,提高海洋工程装备总装集成能力。推进关键技术突破和重要技术标准研发,促进产业向高端化、集聚化、智能化升级,培育形成具有国际水平的产业集群,引领全国发展。

b. 着力发展海洋可再生能源业。充分利用沿海地区丰富的光电资源禀赋,优化海上风电开发布局,积极发展离岸风电业。巩固放大盐城国家海上风电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点效应,推动海上风电设备关键技术攻关,重点发展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6MW以上海上风电机组及关键零部件、集中监控及智慧风场管理系统、风电控制系统及设备,构建集技术研发、装备制造、风场应用和配套服务于一体的全产业链。

c. 鼓励发展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海洋生物制品重点推进系列多肽、壳聚糖、海藻多糖、医药用及食品用新型海洋生物酶、海洋渔用疫苗、海洋化妆品等产品研发及产业化;海洋生物材料重点推进海洋功能材料、海洋医用辅料等新型海洋生物材料研发及产业化;海洋药物重点推进抗菌、抗病毒、降血糖等海洋创新药物和海洋现代中药研发及产业化,逐步打造完整的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产业链。

d. 优先发展海洋旅游业。整合开发江苏海岸带旅游资源,建设山海神话文化旅游、大潮坪生态旅游和江风海韵休闲度假旅游三大旅游精品,加快形成以沿海为主、江海联动的海洋旅游发展格局。

e. 引导发展涉海服务业。发展海洋环境保护产业、海洋金融保险业,研究开发清洁生产、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技术和产品。加强海洋预报、防灾减灾、救助打捞、渔业安全通信救助体系和海洋信息服务,加快建设以海洋生态与环境信息数据库、海洋资源与经济数据库、海洋管理信息数据库为基础的“数字海洋”服务体系,为现代海洋产业科学发展提供支撑。

4.3 完善优化城市功能,培育特色园区

结合江苏沿海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资源条件、开发强度以及整体空间发展秩序等,依托综合运输通道,按照强化中心、壮大节点、轴带拓展的思路,逐步形成联系紧密、功能协调、开放型、网络化的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培育经济发展轴带。

4.3.1 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

强化江苏沿海3市区域性中心辐射带动作用,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建立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城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建设具有影响力的现代产业基地、重要创新基地和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形成带动区域发展的各具特色的增长节点。各中心城市分工合作,连云港市立足区位交通等优势,建设“一带一路”交汇点核心区先导区;盐城市利用资源优势,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南通市加快融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建设陆海统筹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发挥上海、南京、青岛等城市对江苏沿海地区发展的核心带动作用,加强江苏沿海3市与邻近城市之间的联系,通过产业对接、产业融合,深化分工联系,构建以分工合作为主的经济圈,打造新的经济增长带和城镇群。

4.3.2 培育沿海特色园区

江苏沿海地区有30多个涉海类园区。可按照“港区—产业—城镇联动”、“园区—产业—城镇联动”等模式[9],打造特色园区。选取一批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园区,引导人才、技术、资本等资源向沿海开发园区集聚,形成各具特色、功能互补的区域分工格局。沿海北部侧重发展港口物流、海洋渔业等产业,中部侧重发展海洋生物、海水淡化等产业,南部和沿江重点打造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

4.4 强化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建设沿海生态廊道。沿海湿地具有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严格落实江苏省生态红线区域和各级自然保护区的相关管理要求,通过水系生态廊道和林网生态道的建设等,确保形成连续的生态廊道,全面提升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保护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栖息环境。

强化海洋生态建设和修复。对功能降低、生物多样性减少的海域进行综合整治,逐步恢复生态系统和生态服务功能。在海洋鱼类栖息地重点实施人工鱼藻礁、增殖放流等生态恢复措施,养护海洋渔业生物资源,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加强外来有害生物入侵防范,防止物种资源丧失。

加强海岸(海洋)工程的环境管理。涉海工程建设占用海域空间、改变海洋生态环境,加强对涉海工程所产生的废水、废弃物、废气、噪声、辐射等的监控,最大限度地减少海岸(海洋)工程建设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构建科学合理的海洋生态安全格局。

参考文献:

[1] 张长宽. 江苏省近海海洋环境资源基本现状[M]. 北京:海洋出版社,2013:1-2.

[2] 国家统计局江苏调查队. 江苏省统计年鉴2017[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7.

[3] 励授缙,汤天培. 江苏省高速公路路网密度分析[J]. 南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2(1):60-63.

[4] 任美锷. 江苏省海岸带与海涂资源调查报告[M].北京:海洋出版社,1986:80-88.

[5] 江苏省908专项办公室. 江苏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总报告[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108-112.

[6] 国家海洋局. 中国海洋统计年鉴2015[M]. 北京:海洋出版社,2016

[7] 孙吉亭. 中国海洋经济[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205-221

[8] 汪莹,陆林,黄剑锋,等. 上海、东京城市化进程及动力因子比较研究[J]. 人文地理,2017(3):77-85.

[9] 夏鸣. 对江苏沿海经济增创新优势的几点思考[J]. 江苏统计,2000(7):4-6.

猜你喜欢
沿海地区江苏海洋
论民国沿海地区渔业发展困境及其应对路径
数读江苏
数独江苏
数读江苏
江苏
爱的海洋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威海沿海地区雾的气候特征及相关影响因子分析
误区:非沿海地区人人需要补碘
沿海地区输电铁塔防护涂层耐腐蚀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