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婷 刘晓
《华人世界》百集系列节目“客家足迹行”是一档梳理和记录客家迁徙历史,记录客家千百年保留下来的汉族文化以及五彩缤纷的客家风情的节目。节目的主旨是通过客家人的历史变迁和生活发展来展现华夏文明,采取“纪实+体验”的方式塑造了其风格。因此我们在解说的过程中应该把握节目的主旨,解说的风格不可过于庄重,否则会给受众距离感;也不可过于平实,否则凸显不出客家人的自信和韧劲;更不能凝重,否则与片子的立意主旨背道而驰,也不能彰显节目的纪实风格。
解说者解说情绪的基石源于片子中画面所传达的情绪气氛。解说语言的变化应与片子的画面情绪相一致,随着镜头的变化,解说或抑或扬,或急或缓,或高或低,或严肃或轻松。在此以“客家足迹行——赣县:千年古邑璀璨明珠”这期节目为例,外景主持第一次串场后,解说者的语言应该紧跟着画面的变化而转换,达到景移声换的效果。外景主持跟随发动的吉普车和观众一起寻找千年古邑赣县,这时我们的解说应该注重声音的推进感,外化的用声方式应多用实声,表达方式多连少停,步步推进。
电视纪录片的画面语言由一个个、一组组镜头组合而成:推、拉、摇、移的运动镜头,远景、中景、近景的不同景别,内景、外景的场景拍摄。解说要想与画面和谐就不得不考虑这些因素。
首期节目“客家足迹行——客从何来”的开场是一个大场景,紧接着是近景,再之后运用了跟镜头的拍摄手法,把祭奠大典的盛况用镜头客观地表现出来,因此我们在解说时结合镜头的运动,用客观讲述的方式来呈现这一场景。感情处理不能太煽情,否则有失真实性,也不能太冷静,否则有失亲切感。
电视纪录片的基础是画面图像,其创作元素和创作手段呈现多样化:背景音乐配合画面和解说存在;音响效果营造出真实场景,给受众身临其境之感;同期声为主题和内容服务;字幕文字语言起到提示效果,如此多样化的语言环境,解说应起到一座桥梁的作用,稳妥地连接好每个语言桥墩,呈现出一幅百花齐放的美景图。
在百集系列的纪录片《华人世界——客家足迹行》中,每一集的节目开头时常会听到这样的解说:“结束了上一期的采访,我们华人世界客家足迹行的脚步这一站来到的是……”。解说伴随汽车发动机的轰鸣,上一期节目最后的场景逐渐淡出,淡入本期节目的画面,此处的解说应该道入受众求知的心理诉求,给受众行进中的感觉。解说者应充分了解节目主题,遵循一般的创作规律又不拘泥于此,采取多样化的表达,让观众享受一场视觉与听觉的盛宴。
电视纪录片解说再创作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结构,要比一般播音复杂,呈综合化。纪录片的镜头语言不是单一运用,它在固定镜头和运动镜头间不断变化,这些镜头语言的综合化运用,可以创造出非同凡响的艺术形象,表现出节奏鲜明的艺术意境。解说者在处理这些综合化的镜头语言时,要把握好语言的节奏,形成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变化。但是有时在编导的有意处理下,声画不对位时,画面不能给予解说者应有的直接刺激,解说者从画面中找不到可以唤起自身相应情绪、情感的视觉形象时,就只能凭借文字,运用想象、联想等心理过程来调动自身的情绪,形成感受并产生相应情感。
情景再现之所以在纪录片配音中能找到生存的土壤,最重要的一点是解说者事先看不到影像资料,这在当前的配音中是家常便饭。因此需要解说者情景再现影片的现实场景。下面就以《华人世界》2013年7月22日播出的系列节目“客家足迹行——浏阳:故里寻根温情蜜意”这一期为例,来解析“情景再现”在解说中的意境营造。
“现在不光是客家人会做蒸菜,几乎浏阳所有人都会做。易学易懂,并且是无菜不蒸。做蒸菜的讲究也有很多,素材原料一定要新鲜,荤菜都是腌腊制品,配料除了常用的油盐等调味料,还要放入本地的特产豆豉,辣椒最为关键,分为剁辣椒、鲜辣椒、干辣椒、酸辣椒等等。”在配这一段解说词的时候,应该运用形象思维,将解说词中的文字形象化。这里提到的“辣椒”是片中体现表达目的的重要元素,因此情景再现在这里需要具体和详细地展开,突出和渲染“辣椒”在浏阳蒸菜中不可或缺的地位。
配音员在解说时调动的思想感情、激发出的播讲愿望和影片中的具体镜头画面相吻合,这里的情景再现带来的情与景的交融,不仅实现了情景双收上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感受,也给观众带来了情真意切的人文关怀。
由此可见,“情景再现”的运用,不仅可以弥补解说者事先无法看到影像镜头的不足,而且能使整个解说和画面的内容互生和谐,形成连贯而生动鲜活的意境。
虚实结合是意境营造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从纪录片解说的角度来看,解说者把真实的主观表达变成了对客观镜头的转译,是解说者把对解说词的理解和真实生活的“声音”感受传达给受众,而这一切都体现在意境的营造之中。
以《华人世界》2013年7月18日播出的系列节目“客家足迹行——炎陵:古老家园人杰地灵”这一期为例,我们来解析解说中的虚实关系。
“陈氏家族发展到现在,无论家族内外都相处得特别融洽,从来没有发生过重大的冲突事件,这要得益于他们祖先留下来的家训十则:忠君爱国,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夫妻和顺;鼓敦宗睦,友尊重教;和睦乡里,各安正业;勤俭持家,闺门整肃。”这里面的解说词虽然没有对陈氏家族融洽相处做过多的渲染,但其家训仿佛暮鼓晨钟回旋飘转,亘古不变。解说者通过细腻的解说,让家训在时空中前行,有声语言的内外部技巧在解说者的虚实变化下控纵有节。
表演体系里说到“连停顿都是一种表演”,有声语言的创作也需要其留白美感。当解说者在解说“这要得益于他们祖先留下来的家训十则”这句时,“家训十则”前的停顿,看似无心实则别有匠心。正是这恰如其分的停顿,给观众以遐想的空间,让看似平淡的解说词充满意蕴,引人思索。停顿为虚,连接为实,在有限的创作内容里,表达出一种无限的意境之美,创造出“无中生有”的意境。
基调同纪录片的主题如影相随。就像如果主题不清晰,整个片子就会混为一谈一样,基调与主题脱节等于一出好戏没了“戏眼”,因此纪录片配音中对基调的把控至关重要。如《华人世界》2013年6月3日播出的“客家足迹行——梅州:千年客都龙脉传承”这期节目,主题很直白——千年客都梅州的悠久历史,因此在解说时要突出其历史厚重感,语言表达应为庄重、质朴。
基调的把握有内外不同的因素。首先内部因素方面,解说者感情色彩的变化会产生具体的态度倾向,从而具备把握稿件实质的能力;其次外部因素方面,如果仅限于对基调本身的把握而没有运用正确的外部技巧,那么就无法塑造出正确的解说基调,最后落得两耳空空。因此我们对于基调的把控要分寸得当,不能顾此失彼,要注重整体感,塑造出有声有像的立体时空艺术品。
解说是纪录片的重要表现手段,对纪录片意境的营造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纪录片是时间和空间的艺术再现,解说可以把简练的文字拓开广阔深邃的艺术空间,解说者只有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倾注于纪录片意境的营造中,方能展现出作品需要表达的深刻内涵。
1.王朝闻.关于播音美学问题——王朝闻给李娟的信[J].中国广播电视,1982(5).
2.徐树华.播音主持语言策略[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3.周镔.播音美学的思考[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0(04):54-55+59.
4.张颂.中国播音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