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志所见中国古代地方传说的流变
——以安徽芜湖灵泽夫人庙为例

2018-04-02 10:53
上海地方志 2018年2期
关键词:夫人

张 莉

中国幅员广阔,各地的风俗信仰各有不同的特色,从古至今各县遍布大大小小形色不同的祠庙寺宇,供奉着不同的神祗。这类神祗除了常见的土地神、佛道两家神像外,多是古代忠臣孝子、烈士节妇,其中影响大者如关公祠,遍布大江南北,而更为多见的则是层出不穷的各类小型庙宇,其影响范围虽多集中于一隅,但香火不绝,且往往围绕着祭祀对象产生了一系列的神话传说或历史故事。这类传说故事不仅在传播的过程中为人所津津乐道,也在形成历史记忆的同时丰富着地方文化的内涵。

然而如果要核实这类故事,我们却往往会发现它与历史真相有着泾渭分明的界限,而最能追溯这类故事如何形成的证据恰恰在记载了它们的各地旧方志中。本文所要讨论的灵泽夫人祠堂即是一典型案例。

灵泽夫人祠堂坐落于今安徽省无为县城东八十里之长江西岸蛟矶上,隔江与对岸的芜湖市区相望。蛟矶今为无为县二坝镇辖下临江一小山,然而历史上它却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香火不断。当年的蛟矶原名蟂矶,又称浇矶、驿矶,矶上有蜀望台,台上有灵泽夫人祠,里面供奉着三国时代被吴大帝孙权嫁于刘备的孙夫人。传说中,孙夫人在芜湖投江自尽,死后被葬于此矶,后人感其忠贞,遂以庙祀之。

蟂矶信仰范围历史上仅限于江两岸的芜湖、无为二地,主要参拜对象往往是过往船只,因此有关蟂矶庙的考证文章并不多,近年来仅有符丽平之《“蟂矶传说”考析》一文,然此文亦不过局限于考证传说之真伪,相比顾炎武《日知录》中对蟂矶和孙夫人关联之考证亦未能有多少突破。文中还提及了《三国演义》一书对该传说的形成传播作用,但有关“蟂矶”与“枭姬”音同导致孙夫人投江地点被确定在此地的论述则不敢令人苟同,显然“枭姬”与孙夫人混为一谈是得自于“蟂矶”传说的产生,而非相反。①符丽平:《“蟂矶传说”考析》,《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年第6期,第60—65页。

幸运的是,《无为州志》《芜湖县志》等旧志中保存了大量的自然、社会以及各色人文史料,让我们得以慢慢梳理“蟂矶娘娘”庙的变迁,从而发现其实“蟂矶”传说的整个演变流程正是中国地方信仰演变的一个典型案例。

一、文献中的蟂矶庙和孙夫人

灵泽夫人祠出现于北宋时期,《宋会要辑稿》卷60记载云:“蟂矶夫人祠在太平州芜湖县。神宗元丰元年十一月赐额灵泽,仍封灵泽夫人。”①《宋会要辑稿》,中华书局1957年。以文意,灵泽夫人祠即蟂矶夫人祠。蟂矶则在中国古代方志中多有记载。蔚为大观的南宋地理总志《方舆胜览》卷15“蟂矶”条下注云:“在芜湖西南十里。蟂,毛蛟也。黄鲁直书云:蟂似蛇,四足,能隠伏,贾生所谓偭蟂獭以隠处者也。”②祝穆,祝洙增订,施和金点校:《方舆胜览》,中华书局2003年。黄鲁直即宋代著名文人黄庭坚,他所作《书蟂矶》中称:“蟂似蛇,四足,能害人,贾生所谓偭蟂獭,以隠处者也。今蟂矶有老蟂,寺僧能得其嗜,欲客宿者辄为蟂所啖。”③黄庭坚:《山谷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南宋诗人陆游溯长江西上时曾路经蟂矶,其《入蜀记》中多次提及蟂矶,并称:“过蟂矶,在大江中,耸拔特起,有道士结庐其上,政和中,赐名宁渊观。旧说蟂矶有蟂能害人,故得名。方郡县奏乞观额时,恶其名,因曰矶在水中,水常沃石,故曰浇矶。今观屋亦二十余间,然止一道人居之。相传有二人,则其一辄死,故无敢往者。”《芜湖县志》也记载了这种说法“恶蟂害人”的说法:“蟂矶山高十丈,周七亩七分,每遇阴雨,烟波无际。矶右有穴广一丈,深叵测,相传为蟂所居,昔时常出害人。”④《芜湖县志》,收入《中国方志丛书》,成文出版社2007年。

然而宋人的记载都并未提及孙夫人。检阅各类史籍方志,将蟂矶和孙夫人联系在一起是迟至明初的事。明人唐文凤诗云“蟂矶秉灵孙小女,冷风倏度神巫语。客回尽望江东云,鸟归带得淮南雨”⑤唐文凤:《梧冈集》,收录入《四库全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此诗为目前存世诗文中第一个将孙夫人故事和蟂矶联系起来者。至清时,各地方志均有相关记载。《芜湖县志》曰:“灵泽夫人祠在蟂矶……嘉庆二年,中丞大兴朱公题奏敕封崇节惠利灵泽夫人,钦赐英灵惠济额,春秋致祭,如仪行祠。”《太平府志·山川》载:“蛟矶,灵泽夫人祠,世传吴孙权妹、蜀主妃归省其母,回蜀,至江上,闻先主殂,哀殒,葬此山。”《江南通志》《大清一统志》亦有相似的记载。《无为州志》在“蟂矶”条下云,“矶上原有宁渊观。因传孙尚香归吴省母,闻先主崩,哀殒葬此,世人乃争祀也。宋赐额曰灵泽。”⑥《无为州志》,黄山书社2011年。

此处所谓宁渊观,实有所误。前文已引陆游说法,宋时蟂矶上有宁渊观。欧阳修《文忠集》载:“及宁渊下观,十五年前皆尝至焉,是时未为观。道士一二人,植花木于小轩榜,曰:壶春。近岁,蟂矶之观不可居,始以此为下观。”《江南通志》卷48亦云,“宁渊下观在芜湖县西四里,上观旧在蟂矶山,因风涛不便祈祷,即佑圣祠增创,宋隆兴中赐今额。”《芜湖县志》收录南宋张孝祥所作《宁渊观》一诗云:“极目洪波渺,轰轰浪接天。江心分殿宇,敕赐号宁渊。日照山如画,云浓水似烟。休寻蓬莱地,只此水中仙。”张孝祥南宋孝宗年间任职于芜湖,后病死于此,此诗当作于孝宗年间。诗中所云之敕赐一事即《江南通志》中所载隆兴二年(公元1161年)的赐额“宁渊”,与“灵泽夫人”之赐额不同也。可见,宁渊观和灵泽夫人庙并不等同,当是明清时只见“灵泽夫人庙”,宁渊观早已湮废不存,故多有将两者混淆者。

二、灵泽宫的原形

如果要追溯灵泽夫人庙和孙夫人的关联,首先必须审查史籍中有关孙夫人的记载。孙夫人并非杜撰的人物,历史上确有这么一位嫁给了刘备的孙权之妹。《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云:“(刘)琦病死,群下推先主为荆州牧,治公安。(孙)权稍畏之,进妹固好。”《二主妃子传》亦提及,“先主穆皇后,陈留人也。……先主既定益州,而孙夫人还吴,群下劝先主聘后……”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注:“先主入益州,吴遣迎孙夫人。夫人欲将太子归吴,诸葛亮使赵云勒兵断江留太子,乃得止。”①陈寿撰,裴松之注:《三国志》,中华书局1959年。

孙夫人投江殉夫传闻的产生似源于习凿齿《汉晋春秋》,中云:“先主崩于白帝城,夫人欲归不得,望江哀泣。”②习凿齿:《汉晋春秋辑本》,收录于《丛书集成初编》,中华书局1985年。此处但言哀泣,不过已为后人附会留下了广阔空间,元杂剧《别宫祭江》等已有孙夫人自杀之情节。至流传甚广的《三国演义》中,孙夫人已“闻猇亭兵败,讹传先主死于军中,遂驱车至江边,望西遥哭,投江而死。后人立庙江滨,号曰枭姬祠。”③罗贯中撰,毛宗岗评定:《三国演义》,此段为毛宗岗所加,齐鲁书社2007年。

然而此种传闻的可信程度,古人即深表怀疑。顾炎武《日知录》卷31云:“蟂矶,芜湖县西南七里大江中。蟂矶相传昭烈孙夫人自沉于此,有庙在焉。……《蜀志》曰‘先主既定益州而孙夫人还吴。’又裴松之注引《赵云列传》曰‘先主入益州,云领留营司马。时孙夫人以权妹骄豪,多将吴吏兵纵横不法,先主以云严重必能整齐,特任掌内事。权闻备西征,大遣舟船迎妺,而夫人欲将后主还吴。云与张飞勒兵截江,乃得后主还。’是孙夫人自荆州复归于权,而后不知所终,蟂矶之传殆妄。”④顾炎武:《日知录集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那么灵泽宫起初又是祭祀何人呢?其实由蟂矶名称由来我们即可略窥一二。前文已说过,蟂矶得名于蟂,《广韵》曰:“蟂,古尧切。水虫,似蛇,四足,能害人。”《宋会要辑稿》中对灵泽宫的官方称呼乃为“蟂矶夫人祠”,则此祠本祭蟂也。灵泽夫人的封号亦可作为佐证。仅《宋会要辑稿》中记载被封为灵泽者即不胜枚举,如“胡寨龙女祠。徽宗崇宁二年十月赐额灵泽。”又如“五龙祠。在临彰县镇西南三十里天平渠北岸。隋开皇元年,天平渠有五龙见,故立此祠于渠侧。一在福州府闽县,孝宗干道三年闰七月赐额灵泽。”可见,灵泽二字多为龙神之封号。

实际上这一点甚至有明文规定,检以各处旧志,如《山东通志》卷二十一载,“五龙坛在府城西门外,祀五方龙神。宋以五色为次,崇宁四年,诏封青龙神为广仁王,赤龙神为嘉泽王,黄龙神为孚应王,白龙神为义济王,黑龙神为灵泽王。元以五方为次,后至元十四年,诏封五龙为东灵候、西宅侯、中静侯、南平侯、北宁侯。”⑤《山东通志》,收录入《四库全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淳熙三山志》卷八亦有类似说法:“大观三年,敕应天下有五龙。会应庙处合依原封王爵称呼青龙神,封广仁王。赤龙神封嘉应王,黄龙神封孚惠王,白龙神封义凊王,黑龙神封灵泽王。”

《芜湖县志》“祥异”类中有关于黑龙现身当地的记载,“嘉靖二十六年七月,有黑龙见蟂矶山下,水暴涨二丈,忽涸见底。三十六年大水,群蛟齐发,江涨丈余,圩岸冲决,民居湮没,由当涂至芜湖陆路无復存者,舟行屋上,禾麦不收民割草根树皮以食。”“遗事”类下又有“绍兴五年春,江西安抚司将官林应祉部豫章米綱往金陵,抵芜湖,内一舟最大,载千斛,夜忽水涌如漏舟,人无计。林具衣冠,谒龙祠祷……所谒龙祠今不识何在。”明芜湖关道周士佐作《蛟矶碑记》亦云,“舟行人云,山之西,江深处有四十丈,戊申秋有黑龙见其处……”考戊申年,当为公元1548年,则此时黑龙传说尤传于民间。由此甚至可以得出,灵泽夫人即为黑龙神,而灵泽夫人庙很可能即是“今不识何在”的龙祠。

三、灵泽夫人之变身

《芜湖县志》又录有清嘉庆年间芜湖知县吴嗣蕙在《代士民吁请褒封蟂矶灵泽夫人状》中说:“(蟂)矶上建有灵泽宫,崇祀蜀汉孙夫人之神,始于政和之年,盛于洪武之世。”由上可知,始于“政和之年”的说法显然有误,那么“盛于洪武之世”是否为实呢?

前文已提及,最早提及孙夫人传说的诗文乃是明初唐文凤的诗歌。唐文凤此人生卒年不详,约活跃于明永乐年间,则知永乐年间已有此传说。又欧阳玄曾作七律《蛟矶烟浪》:“银涛堆里屋召尧,闻说江心旧隐蛟。拟旁龙宫护玉蕊,如聆鲛室织冰绡。道人晨起烟中磬,灵后宵征月下潮。占断江南形胜地,海门何处觅金焦。”明初龚斅《鹅湖集》亦有《蟂矶庙》一诗,“姑熟江头浦溆廽,云岑烟岛翠崔嵬。楼穿蜃气波心岀,山戴鳌宫海上来。石见早知潮水落,风生逺见客舟开。天敎逈隔江淮壌,不着游丝·绿苔。”①龚斅:《鹅湖集》,收录入《四库全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龚斅此人《明史》无传,惟《太祖本纪》载:“洪武十三年九月丙午,置四辅官,以儒士王本、杜佑、龚斅、赵民望、吴源为春夏官。”②张廷玉等撰:《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知为洪武时人矣。《芜湖县志》载解缙所赋《蟂矶》诗云:“万顷波光镜面开,穹窿鳌背负楼台。水连天色无边阔,风递潮声不断来。春雨又随龙化去,夕阳常送鸟飞回。麻姑几见成清浅,何必昆明问劫灰。”则洪武初此传说似尚未流传开,以至于文人诗歌中并未引用此典故。

旧志中又录周士佐《蟂矶碑记》称,“永乐六年,邑令雷璲建水府殿,三楹在大殿左中,祀三元大帝。”按《芜湖县志》,水府庙在县西北驿矶山,明永乐三年邑民周在兴建,后移并灵泽行祠。灵泽夫人行祠条下云,“在县西五里大江滨,明永乐十六年巡检于彦清修,久圮。”三元大帝乃道教神灵,又称“三官大帝”,即“天官”“地官”“水官”,三官均为龙王女儿所生,则直至永乐初年,似乎灵泽夫人仍与龙王颇有牵连。

故颇疑吴嗣蕙所言的“盛于洪武之世”很可能缘自当地一传说,即朱元璋大战鄱阳湖时,孙夫人曾显灵助战,朱元璋得胜归来曾至此庙,赐夫人塑像以红缎龙袍,并曾赋诗以纪之。该传说可见于明代《万历续道藏》中所录之六卷本经文《搜神记》卷六,文中云“夫人姓孙氏,吴王权之妹,蜀汉昭烈帝之后也。相传权用周瑜,诈计迎后于荆州,舟次荻港,后乃识其诈,遂自沉江。又云闻昭烈帝崩,一及毁投江自尽。后人立庙于袅(当作枭,即蟂)矶山之上,盖其藏所即今芜湖县西是也。历着灵异,我太祖高皇帝龙飞波江阴兵冥助,既登极动封灵泽夫人,益新庙貌,有御制律诗刻于庙额。骚人墨客递有嗤味,至今为大江中一奇迹,而神逾应向云。”③《搜神记》,见《道藏》丛书,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

查顾炎武《亭林集》,内有《蟂矶诗》云:“下接金山上小孤,一矶中立镇芜湖。千年形势分南极,万里梯航达帝都。岭色远浮黄屋纛,江风寒拂白头乌。高皇事业山河在,留得奎章墨未枯。”④顾炎武:《顾亭林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诗自注言庙中有高皇帝御制诗金字碑,该碑清末已不存,未知碑文内容。以顾氏之言见,可能仅为高皇帝朱元璋诗文,因朱元璋确曾作有关蟂矶之诗:

龙章凤驾出皇城,蟂矶烟锁在芜湖。千林红叶秋来扫,万里江山一样模。荡荡长江俱左右,明明日月照东吴。梅花才报春消息,瑞气纷纷到处敷。①《太平府志》,收录入《四库全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且不论其诗丝毫未提及孙夫人,但观诗中曰“龙章凤驾”“皇城”,即知乃在朱元璋称帝(1368年)之后,而鄱阳湖大战乃在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斯时朱元璋尤奉小明王“龙凤”年号,乃宋龙凤九年,朱元璋其时尚未称吴王。朱元璋本人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作《周颠仙传》《祭天眼尊者文》《群仙传》等,记叙了自己如何在“周颠仙”“铁冠道人”的指点下战胜了陈友谅的故事,还命中书舍人詹希庾书写,并立碑于庐山之上。②《御制周颠仙人传》,见《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可见依明时的官方说法,鄱阳湖大战显然与孙夫人无关。

明王宗圣《蟂矶纪事》中曰:“我太祖平汉,遡江次于矶,龙袍香帛之贶政,以其生直死灵而奇之也。若夫雨旸愆期,祝矶立应风涛怒惊,往往委命必江之神也。而神庙之丽,江上抑流,俗从夫人借以神其事耳。”王氏所称之太祖与孙夫人之事且不论,其“俗从夫人借以神其事耳”则颇有见地,孙夫人之传说确乃后人附会而成。

《蟂矶山志》云灵泽夫人祀乃明代郭子章所建,内塑先主刘玄德像。郭子章生于嘉靖年间,隆庆五年进士,其所著《蜀望台记》中称:“芜江有矶,矶不甚雄,耸顾独嶙峋峭丽,兀突水上,在长江孤山上,金山下,先抵狂澜,盖芜一大胜概。”又说:“矶上祠为昭烈孙夫人庙,矶即夫人死所也,夫人省母过江不得归,闻先生崩蜀,恸哭自沉此处。”③收录入嘉庆版《无为州志》卷27《艺文志》,黄山书社2011年。陈音《清风楼记》云:“清风楼在芜湖县治之北,俯瞰大江,乃前御史黄公用逊所居也。其地旧名驿矶,宋人尝建驿置于此。成化初,元邑令陈侯源始于此立蟂矶刘夫人行祠,祀三国吴大帝妃。越若干年,星沙刘侯廷式以进士来知县,事于祠前隙地,备楼四楹,取东坡清风阁记之意名之。功未就绪,召入内台,而东广林侯世逺继其后乃落成之。”是言庙乃成化年间立,祀刘夫人吴大帝妃,然《三国志吴书》孙权并无刘夫人,盖陈氏本人之误也。此两处记载似有抵牾,以前者则灵泽夫人祠乃建于万历年间(郭氏万历年间方在此地为官),而后者则认为成化年间立祠。不过从郭子章文中可知,他之前孙夫人传说在当地已经极为盛行,以《芜湖县志》灵泽夫人祠与灵泽夫人行祠似为两处,则很可能郭氏所建乃正祠,成化时所建为行祠。则至成化年间,官方已经认可了灵泽夫人即昭烈孙夫人,而非之前的黑龙神也。

何以明时灵泽夫人成为了孙夫人之封号呢?符文以为《三国演义》的问世和流传自然制造了孙夫人信仰的民间基础,自然不谬。但另一个重要的原因亦不可忽视。唐宋以降,打击民间淫祠越演越烈,一方面官方通过颁额、赐封号等方式将民间神灵纳入官方体系,一方面对民间自发的信仰严加打击。至洪武年间,明太祖朱元璋下令“中书省下郡县访求应祀神祗,名山大川、圣帝明王、忠臣烈士,凡有功于社稷及惠爱在民者具实以闻,着于祀典,令有司岁时致祭”④《明太祖实录》,中华研究员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明史》卷50《礼4》载,太祖规定“天下神祠不应祀典者,即淫祠也,有司毋得致敬”“古者天子祭天地,诸侯祭山川,大夫士庶各有所宜祭,其民间合祭之神礼部其定议颁降,违者罪之”。以此条文,则灵泽夫人祠似乎不当列入应祭祀的行列,因为显然区区蟂矶一地的灵泽夫人并非大川(长江)的龙神,如要继续祭祀必须另有名头。其时三国故事的传播尤其孙夫人投江殉夫的故事让当地找到了继续这一信仰的办法,即将灵泽夫人等同于孙夫人,那么忠贞节烈的孙夫人当然可称为忠臣烈士,当然可以岁时致祭。明中期乃是批判淫祠的高峰阶段,这种情况下,民间屡屡为孙夫人建祠堂便是重压下的必然对策了。

四、结 论

纵览历史时期的各种记载,我们可以确信蟂矶灵泽夫人庙实为民间黑龙神信仰的反映,至明初朱元璋对民间信仰提出新的要求和政策后,原先的黑龙神信仰出现了生存危机。同时由于孙夫人投江殉夫的传说随《三国演义》和三国话本在全国流传制造了孙夫人成神的信仰基础,于是产生了灵泽夫人与孙夫人合为一体。究其背景,实际上是缘起于民间对河仙和蛟龙的原始崇拜,而后随着动物神逐渐消失和人格神的盛行,以及官方鼓励的对忠义精神的追求与信仰,逐渐与传说中的孙夫人投江传说所联系起来而形成。

民间信仰由于古时被视作难登大雅之堂,并不为史学家们所重视,我们在官修正史中很难发现民间生活的迹象,也缺乏足够的材料来考察古时王侯将相以外的日常生活。所幸的是,地方志的存在保留了当地大量的地方档案和信息,给了我们研究地方史的空间,从而可以重现当年鲜活的生活空间,查知历史发展的轨迹,这也是地方志的重要价值之一。

猜你喜欢
夫人
夫人与婆子
沉睡魔咒2:恶魔夫人
“夫人”与“妻”的区别
白丁少年大学史
《望天门山》
农业领域的严夫人在哪里!
略论Khandjamts夫人(基里尔蒙古文)
潇水夫人
天命夫人
他的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