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单一到多面:文化类电视节目的转型升级

2018-04-02 10:53宋彦丽
视听 2018年2期
关键词:董卿类节目电视节目

□ 宋彦丽

近几年,习近平总书记对传统文化的呼吁,使文化类电视节目迎来了“第二春”;同时,文化类节目面对受众日益提高的精神文化需求和日渐挑剔的审美,也纷纷摒弃了固有的节目形式,融入综艺、情感、真人秀等更为多元的节目元素,实现了自己的“转型升级”。近几年出现了许多诸如《汉字英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中华好故事》《见字如面》《朗读者》等叫好又叫座的文化类节目,2017年初的《朗读者》更是引发了全民朗读、全民阅读的风潮。《朗读者》不但引发了全民朗读、全民阅读的风暴,同时也得到了从民间至官方的认可。2017年6月16日,《朗读者》荣获上海电影节白玉兰奖最佳季播电视节目这一奖项。名誉与收视的双丰收,以及其所引起的巨大社会效应,无一不显示着近几年来文化类节目自身的不断变化创新,转型升级,由原来单一的文化类节目变为多面性、多元素的文化类节目。

一、从“零星之火”到“可以燎原”:文化类电视节目的低谷与发展

多年来,文化类电视节目的重心都放在了“有用”上,更多的是为了向受众传播知识,这就导致了许多文化类电视节目“曲高和寡”“不接地气”“叫好不叫座”。就最具文化特点同时最近又很火的读书类节目而言,自2000年以来,代表性的读书节目有中央电视台的《子午书简》、凤凰卫视的《开卷八分钟》、河北卫视的《读书》栏目等。此类节目的时长基本上都会控制在十几分钟左右,内容多为单一的介绍书目和精彩片段朗读上,极易使受众产生审美疲劳;同时,在此类节目中,主持人、节目环节包装等被弱化,重点突出的是书本本身,这也是容易让观众丧失兴趣的原因之一。因此,内容单一、节目制作老旧的文化类电视节目在面对快速发展的选秀节目、真人秀综艺等众多新颖的电视节目的出现时,显得十分乏味,让观众也提不起兴趣。因此,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文艺类节目有着很大的生存压力,在残酷激烈的竞争下,曾为大家所熟知的《子午书简》就因节目定位不清晰、内容宽泛、同质化严重、收视群体相对较窄等原因而停播。随着电视节目的发展越来越泛娱乐化,以《快乐大本营》《爸爸去哪儿》《中国好声音》等为代表的综艺娱乐类节目也挤占了文化类电视节目的生存空间。文化类电视节目一度陷入节目同质化严重、收视低迷的低谷阶段。

面对国内电视综艺节目泛滥并逐渐走向娱乐化、低俗化的状况,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在2013年10月发布了“限娱令”。“限娱令”发布后,各大电视台开始转向其他类型电视节目的开发创新,自2013年下半年以来,《汉字英雄》《中华好诗词》《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成语英雄》等原创文化类电视节目相继出现,耳目一新的节目形式以及节目传递出的极强的传统文化的魅力,打破了受众原有的思维里文化类节目的的固定形式,完成了文化类节目的“逆袭”。此后,在“文化热”还未退热之际,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的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号召,更促进了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创新、转型与发展。从转型创新的文化类节目中我们不难看出,大部分的文化类电视节目首先在自身的节目形式上做了很大的调整。就节目形式来说,众多文化类电视节目都加入了娱乐元素,追求“寓教于乐”。诸如《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汉字英雄》等节目多采用综艺竞赛的表现形式,参赛者也都来自普通的受众群体,经过初赛、复赛、决赛层层闯关,知识也由浅入深,在让受众获得知识的同时也给予他们与游戏闯关类似的快感。而2017年比较火爆的读书类文化节目《见字如面》《朗读者》的形式则更为多元,《见字如面》的定位是阅读推广季播节目,节目被分为两个空间和两个线索,即一个朗读空间、一个诠释空间,知识科普和信件朗诵同时进行,并分为不同的演播厅;《朗读者》则加入了情感访谈的元素,主持人董卿与每一位朗读嘉宾在环境温馨的访谈室里,像知心朋友一样进行情感上的交流沟通,在访谈完之后,朗读嘉宾再进行朗读。这种多元化的节目设置使受众不断得到新的感官与精神上的双重满足。国家政策的支持,电视媒体人的不断创新以及大众对高质量的电视节目的迫切需求,使文化类电视节目逐渐走出低谷,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燎原”之势。

二、“但愿人长久”: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发展思考

面对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更艰巨的挑战,文化类电视节目要想在媒介融合的大环境下走得更长久,真正使文化成为国家强有力的“软实力”,对自身的创新转型升级更不能放松。

首先,要坚守原创价值观不放松。前文提到的《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为代表的文化类电视节目有一个非常大的特点,即此类节目都属于原创型文化类节目,这在一众重金买入版权甚至不惜背负抄袭恶名的综艺娱乐节目中显得格外难能可贵。坚守原创价值观是文化类电视节目的稳固地基。同时,坚守原创价值观一定要有坚持不懈的决心,方能不受外界的影响,做出更好的电视节目。

其次,要坚持多元化创新。创新是广播电视节目的生命力所在。在节目的创新中,我们不但要创新节目的外在风格形式,对节目中人物的形象也要进行创新。在《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节目里我们可以发现主持人的角色发生了新的变化。在传统的文化类节目中,主持人起的作用较为微弱,在看完一档文化类节目后我们可能连主持人是谁都记不清了,但在众多转型后的文化类节目尤其是近两年的节目中,主持人不再是单纯的节目走向的“主导者”,而是变为了气氛的调动者和内容的参与者双重身份。这样,主持人和这档节目本身则可以很好地融合在一起,主持人的光芒和整档节目的光辉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在《中国诗词大会》中,董卿以其出色的主持表现,成为了诗词大会这场狂欢的引领者。在诗词大会上,董卿展示了她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得体机智的临场反应,使整个节目更加让人回味无穷,一时间,董卿在节目中的语录、短视频也在网络及众多多媒体平台上流传,许多受众惊呼重新认识了董卿;同样,《朗读者》中董卿作为主持人的作用更大了,她在《朗读者》中不仅起到了介绍和引领的作用,更是成为了节目中具有特殊意义的一位朗读者。在节目的开始,主持人董卿用几分钟的时间介绍主题,让观众更好地走入朗读的世界。这种创新对主持人也提出了更高的文化素养的要求。

最后,要注重文化的导向性。在当今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文化类电视节目依旧肩负着传播文化的重要使命,因此在改革创新中要有自己的底线,决不能为了“博眼球”“高收视”而丢掉文化品格和文化品位。文化类的电视节目要唤醒我国大众的心理认同感,弘扬真、善、美,弘扬我国传统文化,同时要注重与当下的社会热点相结合,引导大众理性、高素质地思考,进而使我们国家的优秀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三、结语

文化类电视节目由单一的节目形式发展到如今多面立体的节目形式,无疑是一次华丽的转型升级。在我国电视综艺娱乐节目大为泛滥、社会风气较为浮躁的今天,《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中华好故事》等一系列优秀的原创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出现无疑是一股清泉。诚然,目前的文化类电视节目还存有一些不足,并且面临着未来多媒体融合下的巨大挑战,但这些文化类节目的“复兴”带给我们思想、艺术、感官上的满足与享受是不会消失的。期待能有更多的原创性文化类电视节目能将娱乐精神与文化品质更好地融合,创造出更多精品的电视节目。

1.李雪怡.综艺节目《朗读者》的传播美学分析[J].今传媒,2017(04):102-103.

猜你喜欢
董卿类节目电视节目
有一种友情叫倪萍与董卿
董卿最有才华的四次救场
与中国诗词有不解之缘的董卿
董卿的宝贝
周五广播电视
电视节目
关于电视节目创新的几点思考
电视访谈类节目的提问艺术
刍议电视访谈类节目的主持技巧
电视社教类节目编辑的几点思考